龔志慧
新課改下吉林省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策略探究
龔志慧
在現代職業教育中,雙師型教師作為中堅力量,對學生的培養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能保證職業院校的發展與社會環境更好地適應。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打造和培養具有過硬技術能力和扎實理論基礎的雙師型教師,是當前中職師資隊伍建設亟待解決的課題。吉林省中職院校經過長期研究實踐和不斷探索,逐漸摸索出一條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法和策略,在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雙師型教師 新課改 校企合作在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積極探索“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實踐證實,中職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途徑,就是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通過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工作經驗,實現了師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中職院校能與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更好地適應。
“雙師型”教師是為適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職教理念而提出來的,它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非常重視,有機的結合理論與實踐,是具有綜合能力的師資隊伍。目前國內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范圍已基本達到統一。是指獲得教育系統領域的教師資格證書,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擁有在本專業豐富的工作經歷的專業課教師。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師資制度,具有單一的師資來源
通過對吉林省幾所中職院校調查顯示,目前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數量不多,同時中職教師具有相對單一的來源,雙師型教師僅占專業教師總數的45%,與國家規定80%的比例相比,差距還很大。據統計,從企業調入的教師所占比例為7.4%,大學畢業直接任專業課和基礎課的教師占了86.5%。從總體上分析,現場指導、實訓教學、動手能力和知識傳授力等方面都處于弱勢,與社會需要的“雙師型”教師,既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淵博理論知識的教師,差距非常顯著。因為沒有對中職“雙師型”教師資格制度切實推行,而使中職教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二)“雙師型”教師培養院校較少
新的歷史時期,發展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養高水平的“雙師型”職教教師。吉林省也有一些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但從目前來看,只有一所專門培養從事職業教育教師的高等院校—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在中職教師培訓中,還有許多問題存在。具體體現在:沒有建立通暢的培訓渠道。培訓內容脫離了教學實際,技能培訓難以對口。老教師對新教師的“傳、幫、帶”依然是多數學校的師資培訓形式。師資培訓不注重效益和質量,而僅僅是對數量過于追求。同時,對規模的擴大比較注重,而對結構優化不注重。在業務培訓上不注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由于缺乏教學水平高、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教學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而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隊伍建設方式有待創新
采用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是目前多數中職院校所采用的教師人才培養方式。但因為校企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導致很多外部人員和企業兼職人員對學校的學習氛圍很難適應。不能真正傳授所掌握的職業知識。由此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響和制約了教學質量。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外部引進方式也只是從企業和相關科研單位進行。這樣因為缺乏優秀的兼職教師,僅僅能承擔有限的講授工作。同時,因為一些學校對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缺乏必要的獎勵和鼓勵措施,降低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伴隨著中職教育的發展,吉林省“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也經歷了艱難的發展之路。在一些國家示范性中職院校建設,通過構建校企合作的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而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真正提升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
(一)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拓展“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
企業和學校有著各自不同的管理思路和追求的利益。為此,二者之間必須找準切入點。從現實出發,結合企業發展實際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對學校而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平臺,培養滿足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并形成良好的循環,同時,利用企業資源,對雙師型教師進行培養;對于企業而言,通過和學校的合作而開展技術革新,并建立相對穩定的人才吸收途徑。
一是實施實訓室進入企業模式。利用園區和企業,對于校企共用的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構建。在職業教育建設項目規劃中,列入實訓設備項目,并由園區或企業提供實訓場地。建設的生產性實訓基地,與企業的生產要求相符。同時,在企業建設校內實訓室,使單純的實訓室向企業車間轉變。基地主要是實施企業管理。企業師傅到校任教,實現企業生產環境和實習實訓環境的一致,企業崗位職業能力和學生專業職業能力的對接。
二是實施生產車間進駐院校模式。學校提供與企業生產要求相符的設備、場地和環境,引進企業進駐學校。建立生產型實訓基地。企業選派人員對師生的實習實訓等提供指導,幫助學校對實訓課程體系進行構建。學校依據生產要求,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納入實訓課程。派教師到基地實踐,安排學生到基地頂崗實習,向企業輸送更多優秀的畢業生。
(二)發揮“雙師型”教師作用,實現校企合作在內涵上的對接
一是校企合作是實現企業崗位與學生專業能力對接的前提。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任務是由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來承擔,對學生的技能訓練提供指導和幫助,同時和教師對實踐課程內容共同進行開發。職業院校教師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和再教育工作進行承擔,同時還應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和設備改造工作,專業課教師到合作企業頂崗實踐。
二是實訓基地與生產車間對接。參與企業的生產流程,承擔實訓任務和生產任務,將實訓基地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實現生產車間與實訓基地的對接。直接參與企業經營和生產的全過程,不單單能使學校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強,同時也創造了經濟效益,并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更加完善。
培養“雙師型”教師,對專業職業能力體系標準共同開發,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只有真正實現職業標準和課程體系的對接,才能使校企合作變成現實,構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利益雙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校企共建。未來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就是發展和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這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校企合作的進一步深化,而不斷摸索新模式、新機制,促進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1]丁林曜.山東省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職業,2014(12).
[2]蔣俊凱.中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3(32).
[3]劉效軍,周平.關于中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內涵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2(30).
[4]付小峪.淺談雙師型教師的評價及激勵措施[J].成功(教育),2012(20).
[5]何兵,唐凱興,覃銘,韋青松.后發展高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探討[J].百色學院學報,2010(05).
(作者單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背景下吉林省中職學校教師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4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