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宏遠
促進高校畢業生在遼寧就業的對策研究
關宏遠
當前,遼寧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期,振興發展的機遇期,從遼寧未來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要為實現遼寧新一輪振興發展留住人才,儲備有生力量,這是事關遼寧人民福祉的大事。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在遼就業率的指標,如何讓畢業生心甘情愿地留在遼寧就業創業是需要政府、高校和社會共同努力研究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遼寧省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在遼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優化建議,以便為政府留住人才提供理論參考。
高校畢業生 在遼寧就業 對策研究
目前,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一個地區的發展,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近幾年,遼寧省人才流失較為嚴重,應屆畢業生留在遼寧就業創業的人數也較少,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何談經濟發展和區域的振興。所以如何將高校畢業生等人才留在遼寧就業,為遼寧經濟發展蓄力,成為了振興遼寧,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因素。
2016年以來,隨著新一輪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遼寧省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開始企穩向好,用人崗位也在逐漸增長,高校畢業生留在遼寧的就業形勢日趨向好。
2017年今年,遼寧省預計有普通高校畢業生30.1萬人(含省內生源18.6萬人),人數再創新高,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2016年高校畢業生在遼寧就業率為63.36%。2017年,截止到6月23日,在遼就業率就已經達到了57.47%,高于去年同期6個百分點。沈陽、大連共接收省內就業人數的61.71%;其他各市共接收省內就業人數的38.29%,近2/3的大學生畢業生選擇在沈陽和大連市就業。
遼寧省在促進畢業生在遼寧就業方面,出臺了很多舉措,開展了許多對接活動。2017年舉辦了沈陽地區、遼西地區、遼南地區及國企專場、女大學生專場、文史類、IT行業、醫藥食品行業等大型公益招聘會21場,累計邀請用人單位2650余家,提供就業崗位4.7萬多個。并通過就業網站、微信及手機客戶端等方式,舉辦全省困難家庭畢業生網絡招聘會、遼西地區網絡招聘周、女大學生網絡招聘月等17場網絡招聘活動。今年上半年,全省各高校舉辦分層次、分類別、分行業的校園招聘活動2490多場,邀請2.72萬家用人單位進校招聘,提供就業崗位23.5萬個。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在全校實施“一院一市”工程,將14個學院與省內14個地級市人社部門對接,拓展省內就業市場,目前已與沈陽、大連、本溪等市開展深入對接合作。沈陽理工大學積極與省內各市開展合作,與朝陽市共建“沈陽理工大學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基地”,與丹東儀器儀表產業園、鞍山激光產業園、豐遠集團熱高樂園等產業園區和重大項目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并在校園舉辦遼寧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宣傳與遼寧產業振興現場講座,鼓勵和引導畢業生“熱愛家鄉、建設遼寧”。沈陽化工大學充分發揮二級院系作用開展縣域經濟對接,要求二級院系深入走訪省內各縣區企業,每家單位新建3個以上就業實習基地,積極邀請省內企業到校招聘。遼東學院以強化省內就業為工作重點,新增建省內就業基地32家,為畢業生組織舉辦招聘活動200余場。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校領導分別帶隊走訪了沈陽鐵路局、沈陽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沈陽渾南現代有軌電車運營有限公司、沈陽國際軟件園、沈陽中德軟件園等45家企業,為學生就業尤其在遼寧就業做了大量工作。通過走訪和邀請用人單位來校招聘,成功推薦2039人就業。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新增建省內校企合作基地21家,開展遼寧省內就業專場校園招聘活動20余場,為畢業生提供省內就業崗位8500余個,人崗比例達到1∶6。
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更多側重于服務業等東南沿海地區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與遼寧省以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鋼鐵冶煉等重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合得不夠緊密,造成了省內人才市場供需矛盾。一方面,高校畢業生由于所學專業無法在省內消化,外流嚴重;另一方面,則是遼寧省一些支撐性行業急需的專業人才短缺。近年來,各有關高校雖然限招、停招、撤銷了不適應社會需要、就業質量低的專業點和專業方向,增加了一些符合遼寧產業特點的本科專業,但受培養周期的制約,與遼寧專業緊密結合的成效還未完全顯現。
省內用人單位提供薪酬待遇偏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質基礎缺乏。遼寧省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同類別崗位工資差異較大,如理財顧問、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等相關崗位,沈陽薪資為2500-3500元,杭州、成都為4500-5500元;軟件工程類崗位,沈陽、大連薪資為3500-5000元,鞍山、阜新、盤錦為1500-3000元。
95后的畢業生自主意識增強,部分家庭條件優越的畢業生不急于就業,有業不就的情況增多;主動放棄就業、慢就業、選擇繼續考研和繼續申請出國留學的畢業生數量增多;畢業生中到基層就業,到遼寧二三線城市開創事業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學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投入較高,追求好工作、高回報,就業期望值普遍偏高。“趨利就業”、“有業不就”、“慢就業”的現象較為突出。
在保持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自主性、相對獨立性的同時,主動對接遼寧省行業和產業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設面向地方重點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并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定制培養,培養高層次應用人才,滿足市場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有效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時,還應加強產業、行業及職業發展趨勢預測,合理測算勞動力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數量,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的調整等提供科學依據。
充分整合政府各行業部門的資源,制定促進高校畢業生在遼寧就業創業的金融政策和項目投資政策,為遼寧振興發展積極儲備人才。探索通過財政出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對在省內就業的大學生,可提供政府廉租房和購房貸款優惠,對創業的大學生,可提供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政策。建立大學生創業服務大廳,整合中介機構和碎片化資源,為大學生提供工商注冊、項目推介、法律咨詢、資金籌措、成果轉化等一站式服務。營商環境是重要的軟環境建設,應從人才的激勵、使用、發展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留住人才,實現人盡其才。
高校要做好就業政策解讀,制作就業創業政策小冊子,逐條逐項進行解答,讓廣大高校畢業生知曉政策。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大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鼓勵、幫助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良好氛圍。宣傳大學生身邊的基層就業典型、自主創業典型,鼓勵更多的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在遼寧建功立業。
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
關宏遠(1984-),男,遼寧沈陽人,碩士,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