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磊 竇雪鋒 朱妍菲 于小倩
“兩個平臺”共攜提升藝術類學生專業素養的模式探究
付 磊 竇雪鋒 朱妍菲 于小倩
隨著文化傳播等文化產業的出現給我們當代大學生提供的實踐創新、創業、就業的機會也是非常顯著的。但因為平時大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因為忙于學習或者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實踐平臺,不能夠使自己與這些實踐平臺對接,從而失去了實踐的好機會,嚴重的還會導致大部分大學生畢業還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最終許多大學生因為不適應目前經濟快速迅猛發展的今天,面臨轉行、失業等頻繁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充分發揮和利用好校外平臺與高校的資源,給藝術類大學生創建一個“兩個平臺”的實踐橋梁,可以解決大學生現在實踐創新、創業、就業方面的諸多問題。
兩個平臺 運營模式 創業 就業 校企合作
目前我國在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好的形式政策下,能夠充分發揮、利用好高校的資源與校外創建或者創建成功的文化藝術傳播公司搭建藝術學院大學生實踐橋梁,讓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在合適的時候多去實踐和探索。
當前,國內對于傳統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其中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有著自身獨有的特性。他們渴望追求新鮮事物,并有較強的理解領悟能力。在大學里,藝術類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基本的理論知識,更多注重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但對于藝術類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社會的關注度卻并不太高。而針對藝術類專業學生去構建的創新創業體系也很少。隨著傳媒介的集團化、市場化、文化傳播也變為一種產業,文化傳播在市場領域所呈現的經濟價值是十分顯著地。眾所周知,在當代信息化、經濟發展速度迅猛的今天,它的出現毫無置疑的給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提供的實踐創新、創業、就業的機會也是顯著的,并且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當代社會,它的出現已成為現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自身所具備的信息傳播、道德規范及審美教育等社會功能等都在全面提升著人們的素質,如:英語、美術、社會舞蹈、社會普通話語言培訓都在中小學、幼兒園、社區等場所得到諸多不同類型的文化傳播公司廣泛傳播。
但因為平時大部分大學生因為忙于學習,也少有和社會中的能夠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文化藝術傳播公司和培訓機構接軌,從而失去了實踐創新、創業、就業的好機會,從而導致大部分大學生畢業還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最終導致諸多大學生因為不適應當今經濟快速迅猛發展的今天,面臨轉行、失業等頻繁現象。
我們的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也進行了總結。通過調查分析,我們也發現:
對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其所擅長的更多是與藝術專業相關的知識而對于更多技術層面的知識及對于市場的敏感性卻并不強,所以很多時候哪怕是本專業技能非常好的學生也很難有好的項目出來。再加上對藝術類創新創業體系的研究仍處于萌芽期,這些學生也很難得到系統的創新創業指導,也使得他們的創業目標模糊,無法對所在行業進行科學分析,也無法準確的給自己定位,最終導致不能創業成功。
目前的教育現狀依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教學依然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教材和課件依然是中介,教師通過課堂上的講授將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最多也僅僅是掌握部分理論基礎知識,缺乏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教師本人很少有太多創新創業教育的經驗,因而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不能給予太多的幫助,這也成為學生不敢選擇創業這條路的很重要一個原因。另外,雖然學院有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但針對創新創業一塊的教育涉及仍然不多,這方面也并沒有能給學生的創新創業帶來有效的促進。
盡管一部分藝術類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還算可以,但對于創新創業這個課題,單是家庭單方面的支持是不夠的;另一方面社會對于藝術類學生創新創業的認可還不像科技類創新那么高,投資方并不愿意花錢單方面投資給一個藝術類的創新創業項目;加上政府資金扶持力度有限,最終那些有些很好的創業想法也就這樣付之東流。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各種經濟形態并存,為藝術類畢業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作為藝術類高校可以適當轉變一下創新創業工作的思路,以促進藝術類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發展。
目前在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好的形式政策下,可以利用高校資源平臺與校外正在創建或者創建成功的文化藝術傳播公司和培訓機構搭建藝術學院大學生實踐橋梁,讓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帶有具體的學習、創業、就業地目的性到公司去實踐和探索。
通過對當前高校的藝術類學生專業素養教育方法和模式進行調查,對校外的文化藝術傳播公司內部機制運營、培養實習生、新進職工、對外招生、宣傳等方面進行方法和模式的了解,結合校內校外的這兩種資源特點,共同建立學生校內和校外的實踐平臺,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自身專業的水平和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們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全面提升自身的專業文化和實踐素養水平。最終,使得創新創業相關工作更具社會性、市場性和高效性。如:我們這次創新創業團隊派出了同學到四川省成都市的各個典型幼兒園實踐實習,把在學校里面學到的知識運用到這次實習當中,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是我們之前在學校里沒有學到的,這時我們整合問題反饋給學校,并返回到學習中再次有針對性的學習。最后,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兩種資源豐富個人知識儲備量以及個人經驗。
另外,課題組將通過了解當下文化藝術傳播公司創業構建模式及運行機制,從中了解社會群體對文化藝術的所需、所想,然后讓藝術類大學生們在學習自身專業的同時能夠充分結合、最終在課題組搭建的平臺上實踐運用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以培養實踐能力為宗旨,強化創業實踐指導。創業實踐是藝術專業學生創業成功的必經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業力的重要途徑,良好的創業環境是藝術類學生創業成功的保障。學校應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為創業的藝術生搭建創業交流平臺、創造創業實操機會、增加創業實踐培訓;藝術類學生欠缺創業分析能力,對創業的認識不夠,定位不準。更多的人對于自主創業也僅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真正參與到創業學習和創業實踐中的人并不多。創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不僅需要理論知識作為支撐,還需要不斷積累創業實踐。
在搭建好兩個平臺的基礎上,整合、共享兩個資源平臺,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就能通過此平臺參與實踐,了解校外本專業發展情況以及用人單位欠缺什么樣的技術人才,再回到學校有針對性的強化學習,從而以實踐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最終就業。校企合作,構建以學生為紐帶的校企創新創業工作。建立一個由高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同組成的創業服務鏈。與一些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聯合創辦一些創業設計大賽、企業模擬大賽以及一些科研項目,拓展藝術類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讓學生在企業和高校合作的外力助推器的作用下,使整個創業實踐活動向新的階段邁進。例如我系參加的成都市大學生創意市集,在整個過程中不但將我系學生的作品更多的展示給社會,更通過免費攤位,集中展示和售賣創意作品等活動讓學生更多的去感受了創新創業,提升了自己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認識。
對于藝術類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考還有許多,但目前我們仍需要從現實的創新創業形勢出發,分析我國當代藝術類學生的主體特質,協調高校、社會、企業各方的力量,整合資源,系統化管理真正為藝術類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尋找一個更為科學和實際的支撐體系,幫助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夠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加強就業和創業培訓,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相信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下,藝術類畢業生的創業前景在政府的幫扶下將會非常的光明,最終真正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雙贏局面。
[1]黃敬寶.大學生創業:時代的一個音符[N].中國青年報,2008-3-30.
[2]李敏.藝術院校大學生就業特點及對策[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S1).
[3]劉宗波.試論影響藝術類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及建議[J].藝術研究,2005(2).
西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