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哲 那俊瀅
大學生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遼寧省高校的調研數據
禹 哲 那俊瀅
網絡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面臨巨大挑戰。基于對遼寧省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研,課題組對于大學生群體的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狀況進行了客觀分析,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研判,認為西方意識形態的強勢滲透,網絡商業化的利益驅使,兩課教學收效不明顯,大學生媒介素養不高是影響當代大學生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深層誘因。
大學生 主流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當下,媒介化生存已然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主要存在方式,網絡則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強化大學生的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事關大學生固本鑄魂,事關牢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
意識形態是一種包容性的認知范式,人們對于社會本質、規律的實然性探索,對于歷史發展進程的揚棄和評判,對于未來社會的應然性價值追求均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它一般不采用強制命令,而是通過議題設置,運用暗示、說服等方式,使人們自愿按照既定方式去思想和行動。“認同”源自德文“identity”,譯為“同一性”或“認證”,其核心問題是價值認同。意識形態認同是政治認同、政黨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石,是凝聚社會共同體的強有力精神紐帶。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伴隨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中西方網絡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的爭奪愈發激烈,增強大學生群體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自覺和自信,方能站穩守好高校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為有效開展大學生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研究,課題組選取遼寧省內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學生作為調研對象,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56份,回收率為95.6%,較好地保證了調研的覆蓋面和完整性。
在調研問卷的設計上,采用開放式問題與封閉式問題相結合的方法。問卷內容涉及六個方面,一是受訪者基本情況,二是大學生網絡生活現狀,三是大學生對網絡文化滲透的認識,四是大學生對高校“兩課”的認識,五是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情況,六是大學生對網絡法律法規的認識情況。
在調研方式上,課題組對受訪者采取了分層隨機抽樣,分別以學科類型、年級、性別、政治面貌、任職情況為基本變量。調研數據顯示,以專業類型劃分,理工類占比48.86%,文史類占比25.93%,藝術類占比15.61%,其他類占比9.60%;從年級分布來看,其中38.65%為大一年級學生,33.50%為大二年級學生,18.61%為大三學生,畢業生占比9.24%;調研對象中,男生55.94%,女生44.06%;從政治面貌角度看人員分布,中共黨員13.93%,共青團員76.11%,群眾9.36%;調研的學生中間,校、院學生干部占比12.49%,15.13%為社團干部,17.53%為班級干部,54.85%為普通學生。
針對大學生網絡生活現狀,調研涉及以下三個問題:“您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的時間有多長?”其中包含“0.5小時以內”“0.5-2小時”“2-4小時”“4小時以上”4個選項,調研比率分別是6.33%、22.41%、27.39%、43.87%;“您在網絡上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設置了“門戶網站”“國內外論壇”“聊天軟件”“新浪、騰訊等微博”4個選項,其中聊天軟件所占比例高達92.46%;“對于我的學習和生活已經無法離開互聯網的認同程度”,超過72.44%的大學生選擇了“完全認同”。由此可見,網絡深深嵌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日常,社交軟件成為其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無處不網、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事不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的鮮明表征。
調研大學生對網絡文化滲透的認識狀況是強化其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必備前提。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催生了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網絡的開放性為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強勢滲透提供了契機。基于問題“您認為西方意識形態的價值觀滲透離您有多遠?”40.74%的學生認為在文化、哲學、藝術、宗教等各個領域時刻受到影響,但同時也有29.36%的學生認為離自己很遠;面對網絡文化滲透,59.75%的學生選擇了喜歡中國元素,13.78%選擇了偏好西方文化,還有19.64%選擇了無所謂,隨大流。不可否認,網絡文化滲透悄然影響、形塑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群體卻未能真切辨識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本來面目及其危害性,網絡安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缺失。
“兩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41.25%的學生認為大學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很有必要,26.25%認為有一定必要,22.25%選擇了沒必要。上馬原毛概課時,29.63%學生選擇了“非常認真聽”,54.32%選擇了“比較認真聽”,還有10.52%選擇了“經常睡覺或做其他事情”。超過了59.25%的學生對馬原、毛概等理論課的評價一般,認為內容枯燥,具體聽課狀態視教師講授水平而定。可見,“兩課”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功能呈現弱化趨勢,脫離大學生的現實訴求,難以激發他們的思想共鳴和價值認同。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在經濟市場化、文化多元化、社會多樣化的背景下,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能否認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事關國家的興旺和民族的振興。通過調研可知,69.13%的學生對于當前我國的社會制度表示認同和滿意,24.69%選擇了認同但有些不滿意。66.67%認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但仍有23.45%還沒想好。關于如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大學生普遍贊同加強黨政領導干部和全體黨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強化意識形態宣傳工作。因此,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道路的滿意度和接受度都較高,但也不可否認仍存在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危機情況。
對于網絡法律規范的充分認知是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更好服務的前提。面對“您對互聯網方面的法律法規是否有所了解”這一問題,僅有3%的學生選擇了非常了解,59.36%選擇了比較了解,也有30.22%選擇了不太了解。基于“您是否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這一問題,超過67.34%的學生能按基本道德規范和法律要求上網并對不合理的網絡行為進行投訴,但也有11.36%的學生認為在網上可以適當放縱自己。從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意識淡漠,網絡法律知識匱乏,網絡道德自律松懈。
網絡信息化時代,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深入研究大學生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因素意義深遠。
首先,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西方文化對我國各高校大學生的強勢滲透是西方文化殖民的重要戰略布局,一方面,通過語言文字、電影廣播等各種方式向大學生灌輸西方的政治文化和價值觀,讓大學生群體產生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追求和向往。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利用網絡這一途徑也大肆攻擊我國的人權狀況、社會矛盾等問題,并將問題產生的原因歸根于中國現行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致使部分大學生只看到了西方自由民主的虛假表象,卻看不到背后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通過網絡的西方文化滲透已經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信仰危機甚至在價值觀中出現了西化現象,動搖了馬克思主義基礎。
其次,網絡商業化的利益驅使。如今,網絡媒體有了商業化趨向,如通過網絡廣告、網絡數據庫資料以及網絡游戲等方式追逐利益等,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較為嚴重的網絡問題。低俗信息的蔓延甚至是不正當的交友信息誘發大學生的不良思維,虛假廣告和不實新聞的泛濫也成了大學生輕信謠言的重要幫手,網絡媒體中不負責任的剽竊行為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大學生的網絡意識。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及匿名性對網絡商業化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但因此出現的網絡問題也就容易降低受眾者的道德水平,擾亂社會秩序。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一個重要群體,受網絡商業化的影響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再次,兩課教學收效不明顯。“兩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就我國目前“兩課”教學而言,仍存在顯著的弊端。在“兩課”教學實踐中主要還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注入式的授課模式,普遍存在這用理論解釋理論的情況,無法引起學生的聽課欲望和學習欲望。與此同時,教師只注重教材分析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卻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能力結構的分析,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具體指導。此外,人才市場的就業機制對大學生的考核沒有與學生“兩課”理論相掛鉤,也造成了眾多大學生對“兩課”的學習不夠重視。大學生在校更加注重專業理論課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對“兩課”的教與學,表現出沒有多大的興趣傾向,甚至有了厭煩情緒,“兩課”的出勤率不高,甚至課堂秩序混亂。
最后,大學生媒介素養不高。部分大學生過于依賴網絡,無法分辨現實生活和網絡世界,極容易被網絡上的一些錯誤言論和信息所誤導。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所謂的網絡大咖頻繁發布錯誤言論,以及一些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抹黑中國共產黨偉大英雄事跡的不當言論的頻發,大學生作為一個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一旦閱讀到這類消息,無疑會使他們的對真實情況的辨別造成影響。因此,高校應當從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和對網絡輿情大力監控的方面入手,提高網絡環境的規范力,建立對有害信息的預警、發現和處理機制,對大學生經常使用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和公共網頁進行監管,給大學生提供一個明朗的網絡空間。
基于以上考量,大學生的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勢在必行且任重道遠。唯有不斷增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的時效性,抵御網絡敵對勢力的蓄意顛覆,強化大學生群體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才能幫助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1]高萍.當代媒介素養十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4.
[2]張偉.影響與規避:西方文化滲透與大學生價值觀培育[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5(2):18.
[3]邸爽.網絡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及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3(23):144.
遼寧科技大學)
本文系2016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課題“傳媒‘碎片化’時代把握高校學生群體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6GXDJ—C086)階段性成果。
禹哲(1981-),女,滿族,遼寧錦州人,法學碩士,遼寧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那俊瀅(1998-),女,滿族,遼寧大連人,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