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子
將中國武德教育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張磊子
本文擬將中國武術中的武德教育引入大學生德育教育當中,希望通過武德教育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發展。
德育教育 武德 傳統文化
所謂武德,指的是習武者應該遵守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在武德理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是傳統武德的主要內容,武德的核心內容主要表現為“仁、義、禮、信、勇”五個方面。所謂“仁”在武德的范疇里,“仁”的基本含義就是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人。“義”指的是實行仁愛的途徑、方法、和標準。“禮”指的是恭謙禮讓的態度,是習武之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和規矩。“信”指的是習武之人要講誠信,誠實忠誠,敢于擔當。“勇”指的是習武之人要有勇武之力,要有尚武精神的道德品質。
當下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速度和頻率明顯變快,而在處理各種網絡信息的時候,大學生往往出現甄別能力不足的問題。由此導致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的現象。以學生黨建工作為例,大部分學生入黨動機強烈,但是對于馬列主義缺乏足夠的認識。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中,部分大學生的評價過于偏激,缺乏對歷史人物的正確認識。
感恩意識缺失:“90”后的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多是父母將大部分生活資源都傾向與學生本人。因此,導致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角色轉換不夠明確。對于老師的教導以及同學的幫助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缺乏必要的感恩意識。在宿舍相處過程中,也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換個角度站在舍友的角度想問題,一遇到問題便惡語相加,個別高校出現宿舍投毒等極端案例。
從自我認知方面來看:大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人生規劃,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許多學生處在上課玩手機,下課打游戲的狀態。某些高校在進行大學生早晨查宿過程中,有些學生竟然睡到了早晨9點。可以發現,當下大學生的自我管控你能力以及自我約束能力不足,由此導致了學習動力不足,課堂紀律渙散的問題。所以要進行更好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刺激學生自我改變的內驅力。只有從內在認識到了這些問題,有了一定的緊迫感,才有可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發展,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習武之人,自古將愛國與尊師作為最基本的行為規范。抗倭英雄岳飛曾賦詩;“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從中無不體現出為國立功、滿腔忠義的奮發豪情。除此之外,每在國家危難之際總是涌現一批具有愛國情懷的武術大家。例如:擊敗日本浪人霍元甲、維護民族尊嚴的黃飛鴻等等。在尊師重道方面:自古便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將“師父”兩個字進行拆分。可以發現,“師”主要指的是傳授武術技藝層面的東西。“父”則指的是教武之人,要承擔一部分父親的角色,在教授武藝的同時,更要擔負起講授做人道理的重任。由此可見,所謂“師父”,是為師為父的意思。正是由于師父在授徒過程中,承擔著這兩個方面的的任務。因此,徒弟對師父要有敬畏之心,不但要努力學習本領,而且要去體悟一個武人行為處事的原則。
《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武術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搏擊的技法。因此,在習武的過程中,要求習武之人要持之以恒,敢于拼搏。武人經常會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也有“一日練武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的說法,這些都要求習武之人要持之以恒、永不言棄。而在武術的習練過程中,武德教育一直貫穿于整個過程的始終。因此,大部分習武之人,越是武藝高強,越是仁和謙卑,甚至會體現出一種教書先生的氣質,這些都與武德教育是分不開的。
《論語》有云:“君子以義為上”,只要指的是君子要信守承諾,一諾千金。在大多數人的思維定式里,習武之人可能多是膀大腰圓、崇尚暴力的樣子。而實際上,無論是李小龍、葉問、黃飛鴻等,都給人一種謙和有禮的形象。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武術特有的文化氛圍,要求習武之人要像土地一樣謙和,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出手傷人。因此,大多數的習武之人都可以做到高度的自律。
中華武德所蘊含的儒家思想,對于解決當下大學生德育教育出現的問題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將武中華德中的自律自省、愛國愛家的基本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德育教育之中。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1]耿亞杰.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文匯,2015(2).
[2]任景莉.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狀況及德育教育的反思[J].縱橫理論,2005(7).
[3]趙鐘暉.武術文化中武德的繼承和發展[J].武術科學,2004(2).
[4]龔正偉.中華武術武德的起源及基本精神[J].倫理學研究,2013(11).
[5]黃莉.中華武術和儒家文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6).
陜西中醫藥大學)
張磊子(1992-),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