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超
(成都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淺析綜合材料在當代藝術中的發展與運用
索 超
(成都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由于現代審美藝術的介入,藝術家在創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語言、所要表達的觀念與主題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同步改變。在畫面中,對材質美的追求更加多元化,材料的創新及技法的創新是藝術家用來表現自身觀念的一個媒介。也正是由于這種多方面的思考,繪畫藝術也逐步走向綜合,擴大了繪畫表現的視覺語言與和新領域。
綜合材料;當代藝術;發展;應用
綜合材料繪畫是不受傳統繪畫媒介局限的自由性繪畫,它具有觀念、材料、藝術形態上的突破和創新。在材料與技法上都打破了傳統的繪畫方式。包括水性、油性、丙烯、礦物質等顏料,又或者加上玻璃、泥土、金屬、陶瓷、化學材料等。只要運用得當,尋找到恰當的藝術視覺表達語言和藝術風格,就能夠通過材料表達出藝術創作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指向。
所謂綜合材料的“綜合”是指運用不同材料和媒介,通過巧妙的布局、組織、銜接,將其融為一體的綜合繪畫形式,而不僅僅是材料和媒介的簡單結合。綜合材料繪畫已經成為當代繪畫的精神觀念與物質表現的結合,也是藝術表現手段與各種媒介之間的綜合運用的實驗方法。多元材料的注入,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強了作品畫面的表現力與伸張度。
20世紀初,在西方立體主義的先驅們首次將綜合材料應用在創作上開始,綜合材料就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展現在藝術史中。
當時主要以畢加索為代表的一批畫家中,他們運用了一種新的技術與材料,將舊報紙、油畫布、紙板、樂譜等材料用拼貼的方式運用到畫面中。利用類似于梳子的工具刻意制造出木紋的效果,他們把木屑、沙子及顏料混合用以制造特殊的質地以及制造出各種肌理效果,后來美術史上把這一創作的時期稱之為“綜合的”或“拼貼的”立體派――即綜合立體主義。[1]立體主義、波普藝術等一系列的當代藝術運動和潮流,不斷的推動了藝術家創作觀念的改變和對綜合材料的運用。藝術家們不斷的突破傳統藝術形式,形成新思維,推動綜合材料繪畫不斷的演變與發展。
綜合材料的出現,給傳統繪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創新觀念伴隨著材料技法的實驗。
安塞姆·基佛是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在當代藝術創作中,他的作品極具時代性;他的創作方法不論是在觀念上還是材質上,都不同于其他流派。他的作品在表達人的生存狀態及精神世界時,在材質上選用的是被腐蝕的一種鉛,這種鉛本身帶有著陰沉的廢金屬的材料色調,這種材料能夠給人帶來非常強烈的心靈與精神的沖擊,在視覺的感受上十分震撼。在傳達自己的創作理念時,他常以圣經、瓦格納的音樂;以及對納粹的諷刺為線索。在方法上大量采用拼貼和厚堆的技法來組織畫面的基層。鉛、稻草、紙張、鋼鐵、銅銹、泥土、油彩等等,任何材質都被他所物化,重新賦予了生命的意義和歷史的使命感。[2]他的作品《夜晚的命令》充分表達了對戰爭中生存環境的反思,也體現了他對人們深層的心靈活動、視覺以及精神的探索。
與此同時,對現成品的挪用、拼貼、戲仿則變成后現代主義繪畫中最主要的語言表達方式,其代表人物為羅伯特·勞申伯格。羅伯特·勞申伯格的創作觀念主要是從材料觀念出發,以材料為媒介來表達創作的思想,這也是綜合繪畫運用材料來表達思想觀念的主要方式。
在尚揚最初的系列作品中,他將油彩與高原紙巧妙結合;將紙漿、石膏、乳膠等混合在一起,附在畫布上,在畫面上根據結構、空間的安排,做出不同的肌理感。在之后的《大風景》系列作品中,在制作方法上丙烯顏料和油畫顏料相結合,并在畫面中貼入感光膠片。這系列作品揭示了后現代的一切物質化與商品化給人們帶來的矛盾狀態與心靈的災難,同時以詼諧的態度對多元文化進行了強烈的諷刺。[3]
綜合材料在中國的起步雖然比較晚,但是發展卻很迅速;它打破了傳統的繪畫方式,更多的介入了新材質與新技法在藝術創作中的運用。從歷屆的全國美展參展趨勢來看,綜合材料繪畫已經形成積極地發展趨勢。但材料的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被一些保守的意識所困擾。社會在進步,我們的思想也必須進步;材料只是一種媒介,更多的還是藝術家的觀念。我們應該大膽的去探索材料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應用新的工藝與材料,根據不同材料的特性,賦予它們新的表現形式。藝術的發展必然要不斷地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真正體現出綜合材料繪畫的民族特征。
要想更好的發展繼承綜合材料繪畫,必須研究材料,同時結合時代及文化的特征深入挖掘其精神特質。不要僅僅單純的依賴于技術,最應該關注的是作品的精神負載和文化內涵。因為任何繪畫作品的創作都不可能脫離文化背景等因素來片面孤立地進行研究,更不能脫離中國傳統民族文化。
[1] 陳守義.《材質.構成.表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 馬路.《材料與表現》[J].黑龍江出版社,2000;
[3] 張國龍.《當代·藝術·材料·空間》[M].吉林出版集團,2006;
索超(1991.02-),男,漢族,甘肅,研究生,成都大學,研究方向:美術。
J211.6
A
1672-5832(2017)12-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