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炫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淺析清朝的治新政策
劉道炫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清代,“夷夏一體”的思想成為清廷治邊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不斷影響了其邊疆政策的制定與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實行“因俗而治”的政策,是適應當時現實需要,是在繼承并發展歷代治邊策略基礎上形成的。新疆改設行省標志著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新思想被與內地劃一的理念所取代,這是清代治邊政策的重要轉折。
清朝;治新;政策
1755年,清朝統一西域,正式恢復了中央王朝對西域統治。清廷在吸收歷代對西域的經營策略的基礎上,制定了更為完備的政策。新疆建省后,實現了新疆與內地行政管理體制的統一,進一步完善對新疆的統治體系。可以說清朝邊疆政策實施的成功對于今天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的奠定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張區別“諸夏”與“夷狄”,秦漢以后,這種主張逐漸以“明華夷之辨”的命題為歷代儒家繼承和發揚。明末,滿族崛起之后入主中原。對于漢族來說,無疑是被視為“夷狄”。如果承認傳統的華夷思想,清廷就很難使自己建立的中央政權具有威信。因此,清朝統治者反對“嚴華夷之辨”,主張“天下一統”、“華夷一家”,實現“大一統”的統治。
清朝統治者竭力反對“明華夷之辨”的思想,這固然是從鞏固其統治出發,但這也是各族之間聯系加強、民族融合加深的客觀現實的反映。正因為如此,清朝統治者對邊疆少數民族在思想感情上是比較接近的,對其原有的社會習俗、宗教信仰是較為尊重的,而這也正是其對西北邊疆民族地區采取“因俗治邊”政策的重要思想基礎。在反對嚴華夷之別的思想指導下,清朝建立了對新疆地區各少數民族有效的統治,使其置于清政府的控制之下。
清朝在對新疆各少數民族的治理上和歷代一樣也采取了懷柔政策,并使之更加完善。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為“總管伊犁等處將軍”。至此,清代新疆軍府制正式確立。清朝實行的軍府制是一種軍政合一、以軍統政的行政管理制度。伊犁將軍統管全疆軍政事務,在各地派駐辦事大臣管理地方事務,增強了其行政管理職能。在地方行政體制上,則根據各地的不同的歷史情況和民族特點,設立州縣制、札薩克制和伯克制三種不同的行政管理體系。
軍府制是中國歷代中原王朝對新疆地區實行統治的主要方式。與前代的軍政建置相比,清政府遵從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特點和習慣實行“因俗而治”的策略,制定了許多具體措施,如對地方民族首領委以官職,以籠絡邊疆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去除了以往軍府行政建置中對地方管理的羈縻色彩,在更高的程度上達到了政令的統一。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加強,使新疆各少數民族更好地統一在中央政權之下。
然而,清政府在新疆實行軍府制、州縣制、札薩克制、伯克制也存在著許多弊端,諸如:管理體系層次重疊和事權與職級多元化,彼此掣肘,遇事推諉;“治兵之官多,治民之官少”①,不利于新疆地方建設的發展;為了防止漢族與邊疆少數民族聯合以反對其統治,對天山南部的回疆地區實行漢回隔離與分而治之的措施影響了邊疆民族社會發展;地方民政因俗而治,導致新疆各地治理程度參差不齊。尤其是南疆各級伯克借官府之勢,巧取豪奪,破壞了南疆的社會生產力,激化了清政府與維吾爾人民之間的矛盾,加劇了社會動蕩②。
19世紀阿古柏入侵新疆和沙俄侵占伊犁,邊疆危機空前加劇。清政府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行“西征”。隨著“西征”進程的順利進行,在應對英、俄帝國對新疆的不斷蠶食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對新疆的統治方式。
光緒三年,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北路和吐魯番后,在《遵旨統籌全局折》中,正式向清政府奏請新疆改設行省。光緒四年,左宗棠在《覆陳新疆情形折》中進一步論證了在新疆設行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劉錦棠曾親率西征軍在新疆征戰一年多,又幫辦、督辦新疆軍務數年,到過新疆大部分地區,對新疆的情形最為了解。他于光緒八年七月,向朝廷啟奏《遵旨擬設南路郡縣折》,指出了新疆建省的必要性:“新疆當久亂積疲之后,今昔情形判若霄壤。……欲為一勞永逸之計,固舍增設郡縣,別無良策。”他進一步強調“現在地利日辟,戶口日增,各族向化諸事均有成效,郡縣之設時不可失”③,并提出建省方案。
左宗棠、劉錦棠等對于新疆建省的孜孜追求,客觀表明新疆建省是近代以來清政府所面臨的時與勢的必然選擇。新疆建省后,清朝加強了對新疆的控制,實行了更為有力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實現了新疆與內地政治制度的統一,保證了中央政令的暢通,對新疆的開發建設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清代,力求邊疆地區“夷夏一體”的思想已成為清代治邊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并且直接影響了清代邊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區實行“因俗治邊”政策,是適應當時當地現實需要,在繼承和發展以往各代治邊思想與政策基礎上形成的。“因俗治邊”政策,雖帶有一定歷史局限性,但它對穩定新疆地區社會秩序、保存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地區經濟,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等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新疆建立行省,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證明清政府已經開始放棄“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傳統治邊政策,實現了新疆與內地各省行政制度的統一,這是清代邊疆民族政策的歷史性轉折。同時,新疆建省,也為清末中國邊疆治理制度改革樹立了一個典范,可以說,這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既是現實政治形勢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注釋:
① 管守新.清代新疆軍府制度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2.
② 馬大正.中國邊疆研究論稿[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③ 劉錦棠.劉襄勤公奏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劉道炫(1991-),男,漢族,安徽滁州人,在讀研究生,歷史學碩士,新疆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方向。
K24
A
1672-5832(2017)12-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