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瑜
(贛南師范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邵飄萍的新聞思想研究
宋倩瑜
(贛南師范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邵飄萍,中國近代新聞史上著名記者、報人,也是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本文先簡單介紹了邵飄萍的生平和人生經歷,然后對邵飄萍的新聞思想進行著重研究分析,最后簡要評價了邵飄萍的新聞思想。
邵飄萍;新聞思想
邵飄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鏡清、振青,字飄萍,筆名阿平、素昧平生,原籍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縣大聯鄉紫溪村。是革命志士,是《京報》創辦者、新聞攝影家,也是民國時期著名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報刊政論作家、新聞理論家和新聞教育家,被后人譽為“新聞全才”、“亂世飄萍”、“一代報人”、“鐵肩辣手,快筆如刀”等。1926年因發表文章揭露張作霖統治的種種黑暗,而被張作霖殺害。有“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之稱。
邵飄萍是民國初年極有聲望的報人,我國著名的新聞研究專家方漢奇教授在《紀念邵飄萍》一文的開頭就寫到“邵飄萍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文化戰線上的勇猛戰士,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新聞學者和新聞教育工作者”[1],他也是革命志士,是中國傳播馬列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先驅者之一,還是杰出的無產階級新聞戰士,更是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
雖然邵飄萍英勇犧牲的時候,年僅40歲,但是他的一生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他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享有特派員稱號的新聞記者;他是中國第一位關注通訊社的著名記者;他是中國新聞教育之發端,是新聞學的創始人等等。隨著《京報》的創辦,他的新聞思想在1918年逐步形成。經過不斷的努力和實踐,至1923年,他所著的《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出版并成為新聞學的開山之作,這標志著邵飄萍的新聞思想日趨成熟。
2.1 堅持獨立辦報的方針。邵飄萍認為,新聞機構作為社會公器和國民輿論的代表,必須具有超越一切黨派和集團的廣泛的社會性,同時它還肩負著教育、批評、督導政府的“天賦”權利,因此,必須在法律上保障、尊重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獨立性。[2]一直以來,邵飄萍都堅持自己的辦報原則:獨立辦報。他所謂的獨立,是信仰的獨立,經濟的獨立和組織的獨立。
邵飄萍認為,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獨立的信仰,不受任何勢力和任何人的影響,相信真理并且堅持真理。唯有信仰事實與真理,才能不為黨派和個人左右,它判斷是非的標準是社會公益原則。因此,邵飄萍確立了獨立的辦報方針:一是監督政府,“必使政府聽命于正當民意之前,是即本報之所為作也”;二是喚醒民眾,教育民眾,“時局紛亂極點,乃國民毫無實力之故耳”,因此,“必從政治教育入手,樹不拔之基,乃萬年大計,治本之策。”;三是“順時代進步之潮流“,與時俱進,不懈地表達報紙“對于解決時局的意見”。[3]
另外,邵飄萍還賦予獨立辦報思想以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同時積極主張并創建中國自己的獨立的新聞事業。
2.2 強調記者的職業素質和業務能力。邵飄萍認為新聞記者要有自己的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邵飄萍稱記者是“布衣之宰相,無冕之王”,在強調記者的重要社會地位的同時,也對記者應該具有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要求。
邵飄萍以誠實、忍耐、操守和勇敢等品格來要求自己,他認為記者應“以品性為第一要素”。要求記者在道德人格的修養上,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同時,邵飄萍認為“理想的新聞記者,必須政治經濟社會諸學,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當有一二門專門學科,與夫三國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實地經驗”。邵飄萍十分重視記者采訪能力的培養,他要求記者時時處于角色之中,要有“新聞鼻”、“新聞腦”。他還認為新聞記者要“知新聞之價值”、要有“觀察力、推理力、聯想力”、要“細密”、要“機警與敏捷”等等。
2.3 致力于新聞改革。在新聞改革方面,邵飄萍提倡唯物主義的新聞反映論,認為新聞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真實、迅速的再現。所以他十分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始終以“探究事實不欺讀者”為新聞報道的第一信條。
邵飄萍的新聞改革體現在他創辦的《京報》,為了改變收入來源的格局,邵飄萍以經營為本位,做出了很多調整,來增加報紙收益,以改變不良生存狀況。邵飄萍還很重視報紙副刊的創辦。《京報》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副刊多,不僅內容廣泛,而且極具新銳性。內容上分綜合型、社科型、文藝型、時事短評型、研究型、普及教育型等,有中有西,有莊有諧,雅俗共賞,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并且致力于把最新的進步思想、革命理論傳播給讀者,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邵飄萍同樣很重視新聞教育事業,他著有《新聞學總論》以及《實際應用新聞學》兩本著作,是中國報人自己編寫出版的最早的新聞學專著。他曾在北京大學、平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新聞學,他授課時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并且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中國新聞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邵飄萍作為中國新聞學的創立者之一,在新聞理論和實踐上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他的新聞思想,影響著后來的新聞發展,對現在的媒體和新聞人依然有借鑒和教育意義。
狄馬說:“邵飄萍素有‘新聞全才’之稱,但他給后人留下的最珍貴的遺產是他堅定不移地反專制、反愚昧,以及終其一生為捍衛言論自由所持的不屈不饒的戰斗姿態和犧牲精神。”所謂的“新聞全才”,是指他不僅是新聞記者,還是一個著名的報刊活動家、報刊政論作家、新聞理論家和新聞教育家。他的一生其實就是他新聞學說和新聞思想的真實體現。
從毛澤東后來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出邵飄萍在當時的影響。在1936年,毛澤東和斯諾的一次談話中說:“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秀品質的人。1926年他被張作霖殺害了。”直到1974年,81歲的毛澤東在會見外賓時,還曾提到邵飄萍其人。邵飄萍對新聞事業可謂傾注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正是這種強烈的敬業和獻身精神,使得邵飄萍在從事新聞工作中努力追隨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因此他的新聞思想時至今日在中國新聞史上都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1] 方漢奇.紀念邵飄萍——在邵飄萍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Z].1986.
[2] 散木.亂世飄萍——邵飄萍和他的時代[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3] 郭汾陽.鐵肩辣手——邵飄萍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宋倩瑜(1994-),女,漢族,江西人,贛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傳播。
G210
A
1672-5832(2017)12-0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