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珥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刑事案件分流的關系研究
邱吉珥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具有保權、激勵、分流和息訴的功能,各項功能間相輔相成。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以提高刑事訴訟的效率,實現案件的繁簡分流。刑事案件分流還需要在立法規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內容、協調各機關職權、構建刑事預審制度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認罪認罰從寬;刑事案件分流;訴訟效率
2016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決定》,根據該決定規定,對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并簽署具結書的案件,可以依法從寬處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新一輪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新一輪司法改革中提倡認罪認罰制度,與其緊跟特定的時代發展態勢緊密相關,是我國法治進步在當前階段的直接體現。”[1]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功能概括起來包含四項內容:保權、激勵、分流、息訴。
第一,保權。即保障被告人、被害人的實體與程序權利,堅守司法公正價值。公正包括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保權功能映射到實體上則要求對被告人應堅持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等原則,對被害人應貫徹伸張正義、權利救濟等理念;在程序上則應更加凸顯被告人主體地位,賦予被告人程序選擇權等訴訟權利,讓被害人更多地參與到訴訟程序中來,賦予其更多的話語權。
第二,激勵。即鼓勵確有犯罪行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這是公正前提下效率提升的功能路徑之一。結合我國的本土情況,激勵功能目前只能更多地定位于量刑激勵。該功能的發揮則要求在實體上形成科學合理的量刑指引體系,且盡量符合可預測性原則;在程序上則要求盡快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知曉并正確理解認罪認罰的量刑減讓規定。
第三,分流。即按照簡化簡單多數,優化復雜少數的原則將案件分類處理,以提高司法效率。刑事案件分流“發揮著重要的調節器作用”[2],是經濟學上的“二八定理”在司法中的運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認罪”基石為其分流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可能。分流功能的充分發揮有賴于在程序側面優化形成一套繁簡得當有機統一的認罪案件訴訟程序。
第四,息訴。即通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有效運行讓被告人、被害人等信服判決,執行判決,做到案結事了,及時終結訴訟程序。息訴功能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公正與效率價值的內在要求,只有實現了司法公正,訴訟各方才可能接受判決結果而息訴,而只有達到息訴的效果,訴訟程序才能及時終結,進而提升訴訟效率。
分流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功能之一,盡管不是唯一的功能,但是其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其它各功能之間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刑事庭審程序尤其是第一審普通程序,要求包括審判者、控方與辯方在內的訴訟各方均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在現代刑事訴訟制度中,訴訟程序的推進是以控辯雙方的有效對抗為前提的,這種對抗制的刑事訴訟制度,使得訴訟程序的設計非常的復雜和繁瑣。特別是在奉行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英美等國的正式審判程序中,法庭的審判程序,特別是陪審團的選任程序,更是極為復雜,這就必然帶來司法資源的極大消耗。如果所有的刑事案件不分性質輕重,無視爭議大小,也不顧及當事人的意愿,均通過正式的審判程序進行審判,司法系統能夠審結的案件將極其有限,刑事案件將會大量堆積,這將會極大降低司法機關的糾紛解決能力,對公共秩序和社會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尤其是二戰結束后,在全球范圍內各國的犯罪率不斷上升,面對有限的司法資源與持續增加的辦案壓力之間的巨大矛盾,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偵查、起訴、審判、執行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犯罪案件,或是在偵查或起訴階段即終止訴訟進程不予交付法庭審判,或是對應進行法庭審理的案件適用相對于普通程序更為簡易的審理程序,對刑事訴訟程序進行繁簡分流,合理配置司法資源,構建起一套多層次、多元化的刑事訴訟體系,是現代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所承載的重要功能。
作為以提高訴訟效率為直接價值追求的刑事訴訟機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即針對應當提起訴訟交付審判的刑事案件以被追訴人自愿認罪為標準,將刑事案件進行分類,對被追訴人認罪案件和不認罪案件分別適用不同的處理程序,實現案件的繁簡分流。在奉行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英美等國,被追訴人一旦做了有罪答辯并且為法庭所接受,法庭便不再召集陪審團對定罪問題進行審判,而是直接對量刑問題進行審判。這種快捷的審判方式,可以省去繁瑣而龐大的正式審判程序,減少訴訟參與人的訴累,節省法院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使法院將更多的司法資源投入到被追訴人不認罪的案件中,以保障被追訴人的合法權利。例如英國絕大部分的案件都是以被追訴人認罪的方式審結的,這一比例在刑事法院約占70%,在治安法院約占80%。[3]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一項新的訴訟制度對刑事案件分流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認罪認罰制度還存在諸多亟待改進之處,其對刑事案件分流的作用想要得到更好的發揮還需要對制度設計進行完善。現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容規定于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目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施依據主要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有關決定,刑事案件分流工作應當有法律條文作支撐,因此應在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具體內容。其二,協調各機關職權。刑事案件的合理分流需要各機關之間的有效配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應當在特定程序中重新理順各機關的處理權限和相互關系。其三,構建刑事預審制度。刑事預審制度是指:“預審法官在刑事案件立案和受理的過程中,依法對相關機關或個人移送到法院的刑事案件進行起訴審查,以及對犯罪嫌疑人及渉案財產是否需要采取強制措施進行預審,以確定案件是否可以進入審判程序或者需要采取相關強制措施的訴訟活動?!盵4]刑事案件分流的規范化正在于構建完整合理的刑事預審制度,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納入其中。
[1] 陳衛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6(2):49.
[2] 苑寧寧.我國刑事公訴程序分流現狀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91.
[3] Murielle Dermas Marty and J.R.Spencer et al:European Criminal Procedur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595.
[4] 羅暉.刑事預審制度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武漢:武漢大學,2015.
邱吉珥(1977-),男,漢族,江蘇無錫人,大學本科,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審判員。
D926.4
A
1672-5832(2017)12-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