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飛
(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 江蘇 無錫 214028)
死亡賠償金可否被強制執行
孫東飛
(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 江蘇 無錫 214028)
死亡賠償金并非自然人在死亡時遺留的財產,也非精神損害賠償金。而是對死者近親屬的補償,死者近親屬享有獨立的請求權,該項權利不得被強制執行。
死亡賠償金;精神撫慰金;強制執行
張某訴李某、凡某道路交通事故人生損害賠償糾紛一案,經審理,法院判決李某在交強險的范圍內賠償張某12萬元,凡某賠償張某52萬元,并由李某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判決生效后,兩被告在判決書確定的期間內未依法履行生效判決所確定的義務,張某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本案進入執行程序后,被執行人凡某因工傷事故死亡,獲得死亡賠償金80余萬元,且已被其父認領。經法院財產查詢,凡某名下無可供執行的其他財產,凡父未繼承到任何財產,李某亦無履行能力。申請執行人張某以死亡賠償金系凡某的遺產為由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已由凡父領取的死亡賠償金。凡父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認為死亡賠償金并非凡某遺產,而是侵權責任主體對其本人的賠償,請求法院駁回申請執行人張某的申請。
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直接決定了其是否可被強制執行,其究竟是近親屬從被侵權人處繼承而來,抑或是對近親屬固有利益損害的填補?關于死亡賠償金的性質及可否強制執行,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死亡賠償金是對死者可得利益的賠償,近親屬對侵權人主張的死亡賠償金請求權因而也是從被侵權人處繼承過來的。因此,死亡賠償金應當作為被執行人的遺產處理,能夠被強制執行。
第二種觀點認為,死亡賠償金并非被侵權人的遺產,而侵權人是對死者近親屬所作的經濟補償,近親屬對該補償系原始取得,并非從被侵權人處繼承而來,因此不得被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種觀點將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確定為精神損害撫慰金。《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解釋》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即為如此。近親屬對死亡賠償金的請求權非繼承或轉化而來,而是因失去親人遭受精神損害而有權得到作為精神撫慰金的死亡賠償金。
從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來看,其非自然人在死亡時遺留的財產,亦非死亡前確定獲得財產。其近親屬對死亡賠償金享有獨立的請求權,是死亡賠償金的領取主體,法院不得對死者近親屬的該項權利不得強制執行。具體如下:
首先,死亡賠償金并非受害人死亡之時已經所有或必然取得的財產,不能作為遺產處理。
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對于已經所有或將來確定能夠取得的財產,在權利能力得以存續之時表現為所有權;在權利能力終止之時,以上財產則表現為遺產。因此我國的《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這一條款包含了三個方面的要件:其一,在時間上表現為死亡時,即死亡之時已經所有或將來確定所有的財產才在遺產之列;其二,財產歸屬的主體必須為死者,不能為他人所有;其三,財產的性質必須合法。不是所有財產都能夠成為遺產,只有合法的部分才屬于。遺產的范圍主要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其中,本條第七款所謂的“其他合法財產”的范圍在最高法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被予以明確,即將“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界定為有價證券、以財產為履行標的債權等,并不包括死亡賠償金。故而對于在受害人死亡之時尚且不能夠確定獲得所有權的財產,并不在繼承范圍之列。從這個角度講,《繼承法》從側面強化了自然人只能就已經擁有或將來確定所有的財產享有所有權。死亡賠償金是在受害人死亡之后才產生的,并非在其死亡之時遺留下來的,在死亡之前亦不能確定獲得此權利。因此,死亡賠償金不能進入繼承財產的范圍。再者,死亡之后,死者的權利能力已經消亡,皮之不存,毛將焉復?
其次,死者近親屬對死亡賠償金享有獨立的請求權,是死亡賠償金的領取主體。《侵權責任法》第16條和18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除了應當賠償因治療發生的相關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外,還應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死者的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見死亡賠償金的領取主體系死者近親屬,盡管《侵權責任法》中并未明確死亡賠償金的性質以及近親屬獲得賠償的法律基礎,但目前的司法實踐認為,死亡賠償金系對死者近親屬遭受的財產損害在一定范圍內的賠償,旨在維持被扶養人和近親屬達到當地社會一般物質生活水平。近親屬對侵權人主張的死亡賠償金請求權是其自身的固有利益,并非從死者處繼承。就此而言,在死亡賠償金的賠償請求權上,近親屬具有了間接被侵權人的地位。①
最后,《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沒有沿著將死亡賠償金確定為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思路走下去,而是將死亡賠償金與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加以區分,確定為兩項獨立的請求權。實際上,這一司法解釋廢除了《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的相關規定。后一司法解釋對死亡賠償金采用了“繼承喪失說”即將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確定為收入損失的賠償,而不是精神損害撫慰金。《侵權責任法》也將死亡賠償金界定為財產性質的損害賠償,并以此取代撫養費的賠償。②
本案中,凡某名下并無可供執行的財產線索,亦無財產可供其繼承人繼承,因此凡某名下沒有可供本案強制執行的責任財產。因被執行人凡某的死亡而支付的死亡賠償金系對其父的補償,非凡某遺產,而為其父所有。對申請人提出強制執行死亡賠償金的申請未獲支持。
注釋:
① 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侵權責任法研究小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2月28日
②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 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侵權責任法研究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2]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利明.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4] 黃金橋.人身損害賠償與死亡賠償的制度理性[J].北方法學,2009(4)
孫東飛,漢族,江蘇睢寧人,審判員,本科,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
G633.3
A
1672-5832(2017)12-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