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樸格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四川涼山地區彝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防治對策研究
陳樸格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四川涼山彝族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一)主體特征:首先,從犯罪者的職業上來看,犯罪的彝族青少年大多都是無業人員與在外務工的人員,此外,在校學生犯罪的數量也是不可忽視。(二)心理特征:首先是逐富心理,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認為物質財富是人生的唯一目標,故而不擇手段;其次是爭強好勝的心理,自古以來,彝族都是一個堅韌、獨立、好勝的血性性格,所以經常有許多彝族青少年僅僅為了一件小事就發生沖突,繼而發展為犯罪。(三)客體特征:彝族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以盜竊、搶劫、聚眾斗毆、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為主,從數量上來講侵犯財產罪是主要的類型。
2.1 主觀原因
(1)情緒反應特點。從彝族青少年的情緒反應特點來看,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情感超出了理智的控制。這主要是因為思維活動和情感的協調能力缺乏,典型的表現就是為了“家支”成員的事而感情用事。其次是情緒激動性高,容易產生激情。主要表現為一些比較小的外界刺激,就可以引發強烈的感情反應。最后是情緒不穩定,波動性大,容易走向極端。由于青少年感情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較薄弱,在外界因素影響下,喜怒無常,甚至走向極端。
(2)民族文化差異。彝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和民族性格都會被其他相處交往的民族所感知并形成一些看法和觀念,這些觀念會轉換為民族間相處交往的態度,并通過逐步形成類化觀點。同時這樣的文化“差別”會使彝族青少年形成“自己人”與“外人”的觀念,由此便容易引發沖突。
2.2 客觀原因
(1)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的影響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社會不良環境對學校教育產生了不良影響。其次是社會上的小群體的吸引和束縛,誘惑著其它彝族青少年走向犯罪。最后是網絡的影響。彝族青少年們對虛擬的網絡世界不能自拔,容易迷戀,并且把虛擬世界的內容帶到現實中來,近幾年來利用網絡實施詐騙、搶劫、強奸等案例層出不窮!
(2)學校教育方面的問題。學校教育方面主要體現在:首先,學校法制教育欠缺,學生對法律意識單薄。現在由于許多學校因各種原因而不重視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致使學生很難明白哪些行為是合法,哪些行為是違法;其次,管理不嚴,思想品德教育缺位。有些學校對學生管理不嚴,一方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沒有及時制止,另一方面也會有許多社會不良青年進入學校來“污染”學生。
3.1 利用習慣法積極因素積極預防。四川涼山地區彝族千百年來就有用習慣法調整社會關系、控制犯罪的傳統習慣。彝族的習慣法有內生性、恒定性、鄉土生活性等優點,對于控制犯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在彝族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利用習慣來預防。首先,將經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習慣法知識進學校教給彝族青少年們,讓他們理解傳統的彝族優良的社會價值觀,以遵紀守法為榮;其次,吸收彝族傳統美德,完善習慣法內容,比如通過彝族家支的形式制定“村規民約”,以此嚴厲打擊毒品犯罪、盜竊罪等傳統犯罪。
3.2 全方位教育和幫助四川涼山地區彝族青少年
3.2.1 加強家庭教育
(1)提升家長素質,規范家長行為。家長是孩子的一個老師,家長的所作為孩子都會在無意間模仿,所以家長的不文明行為,不良嗜好都會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因素,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規范家長行為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
(2)改善家庭環境,增加與青少年子女間的溝通和了解。在家人感情融洽、和睦相處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大多數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
3.2.2 加強學校教育
(1)學校要把對學生的德育放在首位。從小就讓彝族青少年們懂得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一系列道德觀念的內涵,引導他們按照道德規范來支配子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觀,以此降低日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2)學校要認真把法制教育落到實處。讓彝族青少年在學校的時候就了解的法律,知道哪些行為是法律所明確禁止的、具有重大社會危害性的。
3.2.3 加大社會扶持與資金投入。“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對于許多彝族青少年而言,沒念書,沒穩定的工作,成為無業游民,這是導致他們犯罪的一個極大因素。所以,首先應給彝族青少年創造必須的、正常的用武之地,使他們能夠融入社會的大家庭,學有所用,能夠把自己的命運同社會的需要、民族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其次,對沒有一技之長的彝族青少年提供培訓;最后,加大資金的投入,創造就業崗位,這樣不僅能促進彝區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能穩定彝族青少年隊伍。
3.3 加強法制建設
3.3.1 嚴厲打擊犯罪,加強法制教育
(1)加大治安防范工作投入。公安部門應該加大治安防范工作的投入,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等方面的力度,組織起嚴密的治安防范網絡,限制和減少彝族青少年犯罪的條件和機會。公安部門應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加大打擊流動人口犯罪的力度,特別是對教唆、引誘未成年人盜竊,向未成年人出售管制工具從而非法牟利的人要嚴厲打擊;對搶中小學生錢財、欺負小同學的犯規活動進行嚴厲打擊;配合學校切實把對彝族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納入法制軌道,安排法制課程,搞好專題教育。
(2)加強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彝族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和心理的總稱。意識是行為的先導,因此,加強法律意識駕馭,使他們樹立法律第一的意識,提高彝族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帶彝族青少年參加觀看法庭審理,形成科內課外校內校外緊密結合的法律教育網絡和體系,從而增強青少年的法律觀念,使他們懂得依法辦事,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善于運用法律武器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3.3.2 加強四川涼山彝區法制建設更好的預防犯罪。如果說涼山彝區的彝族群眾“文盲”較多,那么“法盲”也相應較多。主要表現在許多少彝族人民尚未形成案國家法律解決問題的習慣,不習慣于運用法律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當本民族的習慣法與國家法沖突時,一時難以按國家法辦事。
陳樸格(1990-),男,彝族,四川涼山人,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刑法學。
R18
A
1672-5832(2017)12-01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