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春
(云南工商學院人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1701)
幼兒園教師幼兒舞蹈創編能力的培養
郭麗春
(云南工商學院人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1701)
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園教師,舞蹈課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通過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和訓練,學生應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幼兒舞蹈形體訓練、幼兒舞蹈教學法、及幼兒舞蹈創編等,通過在此基礎上學習了解和掌握幼兒舞蹈創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培養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備幼兒舞蹈的教學能力與創編幼兒舞蹈的能力。
幼兒園教師;幼兒舞蹈創編;能力;培養
幼兒舞蹈創編能力是幼兒舞蹈創編者應在普通的幼兒教師的基礎上具有廣博而深厚的舞蹈知識和各種舞蹈基本技能,認真的橫向學習其他邊緣的學科,如文學、美學、心理學、舞蹈史、歷史、音樂、美術、戲曲,并廣泛收集符合幼兒表演的基本舞蹈素材,在寬泛的藝術修養基礎之上,不斷的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深化自己幼兒舞蹈作品的藝術內涵,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好的幼兒舞蹈作品的能力。舞蹈創編者應具有較好的舞蹈功底,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然后用不同動作與姿態塑造出一個個舞蹈形象,表演者再通過他們的身體,示范動作吸引幼兒,感染幼兒,最后才能創作出優質的幼兒舞蹈。編舞者首先要了解舞蹈藝術創作的普遍規律,也要清楚的了解幼兒舞蹈的特點,一定要遵循幼兒生理、心理的特點來進行,要使舞蹈體現出童心童趣。因此,幼兒舞蹈創作一定要立足于幼兒生活的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反映出幼兒的生活特點。
幼兒園舞蹈教師的舞蹈教學與藝術院校舞蹈專業教學不同,其教學目標不是培養專業的舞蹈演員,而是通過教學訓練,讓學生掌握舞蹈的基礎理論知識與舞蹈的基本技能,為今后的幼兒教學工作打下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幼兒舞蹈創編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在以后的幼兒園工作中,特別是幼兒園舉行一些大型演出時,往往需要幼兒教師編排一些舞蹈節目,而這時也最能考察一個幼兒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動機,才能喚起他們學習創編幼兒舞蹈的熱情和興趣。第一學年,我主要是讓他們學習創編一些隊形變化、舞臺調度。培養了他們創編舞蹈隊形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第二學年,學生已經開始學習一些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語言,就像寫作文一樣,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詞語,就可以讓他們學習造句子。創編舞蹈也是一樣,這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創編一些簡單的舞蹈組合或者簡單的歌編舞。到第三學年,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舞蹈語匯,就像小學生很會造句子了就可以讓他們學寫作文一樣,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創編屬于自己的舞蹈作品了。
舞蹈創編有其規律和特點,是客觀生活通過人的頭腦,經過加工后的再現。它比生活更高、更美、更集中,因此,也就具有更強烈的社會感染力。幼兒舞蹈創編的步驟和成人舞蹈創編的步驟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在創編幼兒舞蹈時要了解幼兒生理、心理的特點及幼兒實際動作發展和接受水平,克服幼兒舞蹈創編中的“成人化”、“專業化”的傾向。
首先要有舞蹈創編的藝術構思。在舞蹈創作中,構思是指編導在體驗和感受生活的基礎上,運用舞蹈的形象思維,對所創作的舞蹈作品從萌芽、醞釀到成熟孕育的過程,是編導在進入創作之前對一個舞蹈全部設想的總和。這個過程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表現什么,二是如何表現,其中包括選擇題材、確定主題、塑造形象、運用適合的表現形式等。然后根據創編目的或舞蹈內容、情節、情趣表達的需要產生舞蹈音樂。音樂可以根據舞蹈的需要創編、選編或者改編。最后根據舞蹈藝術構思、音樂特點和舞蹈參加者的動作發展水平,進行舞蹈形象、動作的設計和編排。包括主體、基本動作編排,位置、隊形的變化設計,舞蹈角色的舞美設定等。
舞蹈創編的步驟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順序間是相互聯系、作用、有機變化的。在實際的舞蹈創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創編舞蹈音樂是不太現實的,我們往往會先有音樂,然后再根據音樂的節奏、風格、情緒去創編舞蹈。
舞蹈的創編離不開一個創字,加強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是他們能否創編出較好舞蹈作品的關鍵。首先要開闊學生眼界,培養發散思維。俗話說:“見多識廣”,見得多了,思維必定開闊。讓學生進行舞蹈作品賞析,分析舞蹈作品的內容、音樂、動作、舞美,剖析其作品的創新在哪兒,亮點在哪兒。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多觀察細節、多體驗生活。
總之,幼兒園舞蹈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編幼兒舞蹈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長期過程,教師要把這種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出合格的幼師舞蹈教學人才。讓全國的幼兒舞蹈教育在高職舞蹈教育的帶動下得到根本改觀和完善。
[1] 黃式茂.幼兒舞蹈教學指導.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2] 陳蓉暉.民族民間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 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郭麗春(1985-),女,云南保山人,講師,云南工商學院人文學院教師,研究生畢業于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舞蹈訓練與教學。
G615
A
1672-5832(2017)12-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