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英 李林凈 舒金皓 張 蘋 吳 涵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0700)
淺談城鄉結合部小學家校合作情況
——以D、F、Z小學為例探討說明
李嵐英 李林凈 舒金皓 張 蘋 吳 涵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0700)
近年來,家校合作成為一個熱門詞匯,不僅各大高校十分關注,中小學對其也密切注意。兒童發展心理學指出,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兒童來說,家庭和學校是他們最重要的生活學習環境,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正確結合才能使得兒童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成長為符合社會期待,做出對他人、群體等有益行為的親社會人才[1]。通過家校合作的概念,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解決的闡述,從而找到最適合孩子成長的一種有利的方式。
家校合作;寄宿式學習;錯誤教育觀念;隔代教育;親社會
孩子出生后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就是由父母建構起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第二個環境就是學校,而中國目前的義務教育九年制就決定了孩子至少在7歲開始很大部分的時間是處在學校里,學校教育對幼年期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有很大影響。對于一個孩子自身長期甚至終身發展來說,要想取得較為良好的效果,有一個好的發展潛力,就必須把家庭與學校教育有機統一結合起來,兩者站在統一戰線上,家校合作便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對于家校合作,有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楊俊認為“家校合作”是家庭與學校以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種教育形式。[2]徐錦俊指出,“家校合作指學校與家庭在認識一致、目標認同、情感融洽、信息溝通的基礎上,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學習型家庭的生成和發展。”[3]岳瑛談到: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指教師與家長通過交往實現的教育原則,教育要求,教育過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補。[4]
從眾多專家學者的說法中,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
1、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交流,是家庭成員(主要是兒童的父母)與學校教育工作人員(主要指教師)的互相配合。
2、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是航行的把手。兒童發展心理學指出,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而且學校教育在孩子經歷的幾個教育環境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3、家校合作的中心指向學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引導和促進學生往良好的方向發展,即成長為親社會的人。
據調查了解,D、F、Z小學近年來開展并實行了家校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教育管理。三所學校的管理有所不同,但有一共同之處:在學校的統一要求下,學生的家長都開通了校園一卡通的短信服務,便于接受學校的通知。
在D小學,中高段的學生上學不是每天家校往返走讀式的學習,而是周一入學周五放假回家的寄宿式的學習。對于這一種模式,有的家長說,這種寄宿式的管理給予他們很大的方便,有時間做更多的事,也有家長說他們與孩子的溝通少了,回家后孩子更不聽家長的教育,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在F小學,班級老師建立了家長QQ交流群,不定期的和家長交流學生在校情況比如情緒等,有時還會邀請部分高知識高素質的家長來學校對班級學生進行課堂外的學習交流,例如園藝栽種,醫護常識,皮膚護理等,在此小學,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挺強,思維也較活躍。在Z小學,班級上老師也同樣建立了家長交流群,把每天的作業都發在家長群里面,想要家長監督陪同孩子完成,有的家長表示沒有時間,沒有效果,認為教育是學校、是老師的事情,而有的家長則認真負責。班級上老師不定期家訪,和家長溝通孩子的近況等。
針對以上三個小學的狀況,我有以下觀點:
1、小學實行寄宿制管理不太合理。我不否認統一的管理有好處,但在我看來,在小學階段實行實是不合理:一則,這沒有認識到并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年紀小是需要家長陪伴的,他們沒有完全具備獨立生活的生理心理條件;二則,學校統一管理對每一個孩子的照顧并不周到,容易忽視孩子個人情況,群體生活也更容易產生矛盾,統一管理也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三則,這樣做會導致孩子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會受到一定阻礙,影響孩子成長。
2、部分家長還持有傳統的錯誤教育觀念。信息多元化的時代,但是有的家長還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情。馬忠虎就這一問題從家長角度發表了他的看法:部分家長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5]
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進了學校,一切都應該學校負責,孩子的學習和思想歸老師管,自己只提供物質基礎,以致學校教育困難,家庭教育也不成功,孩子的身心發展受到阻礙,人際交往能力也不強。
3、隔代教育溺愛孩子。有的家長是隔代教育,比較寵孩子,使得孩子的個性更不易承受挫折,也使得家校合作不容易。
對于這些存在的問題,我有以下小小建議:
1、德育問題,家庭教育為主,學校輔助。例如孩子的勇敢,信任,堅強,樂于助人等良好品質的培養最好通過家長的身體力行來教育。家長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和孩子溝通交流,進行愛的教育。學校對于此方面也要注重。
2、知識教育,就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導。教師要注重孩子的接納吸收能力,在關注學習知識的本身外,也要去激發拓展孩子的潛能。家長起監督和輔導作用,幫助孩子去適應。
現在很多小學的班主任都建立QQ群來和家長進行溝通,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不僅僅是只發成績和作業,更多的是要就孩子階段性的發展情況(孩子的情緒、學習狀態等)來探討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3、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部分家長要重視起來。雖然現在很多家長都比較忙,但還是要抽時間來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父母的關注,期望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1] 李幼穗.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J]心理學.1999,(6):72-77.
[2] 楊俊.關于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6,9:29-31.
[3] 徐錦俊.家校合作推進學習型家庭的創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5,(9):100-105.
李嵐英,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李林凈,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舒金皓,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張蘋,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吳涵,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
G626
A
1672-5832(2017)12-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