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平
(溫州大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客觀評價毛澤東時代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楊瑞平
(溫州大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對國家的經濟建設有著巨大的、深刻的、全方位的影響。新中國建立初期對計劃經濟體制的選擇是基于國情的歷史必然選擇,計劃經濟體制盡管存在種種弊端,但是它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只看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并以此來否定歷史,這是歷史虛無主義,是不符合客觀歷史實際的。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客觀看待毛澤東時代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中國;計劃經濟;經濟體制
關于計劃經濟,《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定義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前提,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由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特別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通過指令性和指導性來進行管理和調節的國民經濟。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生產力極為落后,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處于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階段。而計劃經濟體制是當時復雜條件下的最佳選擇。如何看待和評價毛澤東時代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選擇?既不能簡單的全面肯定,也不能簡單的全盤否定。這關系到如何正確認識新中國的歷史,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還具有現實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選擇計劃經濟絕不是歷史的偶然,也不是憑個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計劃經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看待這種選擇?我們是否還有其他選擇的可能?只有以科學的態度審視60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60多年前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了我國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正是這種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才造成了實行計劃經濟的必要,中國在一段時間內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共產黨人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所選擇的經濟發展戰略產物、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1954年,毛澤東面對中國的經濟狀況,憂慮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在新中國這樣經濟政治文化極端落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為了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為了盡快實現現代化,在戰后民生凋敝、通貨膨脹、市場失靈的經濟社會條件下,運用國家行政權力,廣泛動員各種資源,集中發展重工業,在短時間內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擺脫了極端落后的狀態,為現代化打下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中國計劃經濟的首要任務是如何加快工業化的問題,包括籌集資金、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工業結構安排、城市建設和城鄉關系等問題。計劃經濟的作用表現為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資源,加快工業化步伐,實現趕超戰略。那么計劃經濟本身所表現出粗放型、隨意性大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這種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所具有的動員和調配資源用于工業建設的特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優勢和劣勢都是相對的,是相對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而言的,離開了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去評判制度的優劣是沒有價值的。計劃經濟的歷史貢獻主要體現在:
工業方面: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依靠國家政權,強行降低消費,把積累率提高到30%以上,完成了從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所需要的資本原始積累。這使我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走完了西方原始積累200年的歷程。
農業方面:主要依靠勞動積累,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化肥農藥,農村用電、農業機械等也有較大增長,農業生產條件有了顯著改善。全國糧食產量1978比1949增長1.7倍,棉花產量增長3.9倍。
教育、科技方面:到1978年我國高等學校、中等學校和小學的在校學生已達2.1億,7倍于解放前的最高年份。在科技水平總體落后的情況下,我國還取得了發射“兩彈一星”的科技成就。首次合成人工牛胰島素、農業科學家袁隆平育成秈型雜交水稻、可回收人造地球衛星試驗成功。
計劃經濟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就其積極一面簡單來說就是計劃經濟能集中力量進行社會生產,一定程度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使我國的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計劃經濟體制所暴露出來弊端越來越明顯,這不僅僅是計劃經濟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脫離了國情,導致經濟體制越來越僵化阻礙生產發展,給我們深刻的教訓和經驗。
首先,計劃經濟下,生產日趨集中和人們需求的多樣化之間的矛盾是計劃經濟體制無法調和的矛盾。對此劉少奇說過:“社會主義經濟的特點是有計劃性,是計劃經濟,但是實際社會經濟活動包括各行各業、各個方面,有幾千種、幾萬種、幾十萬種。國家計劃不可能計劃那么幾千、幾萬、幾十萬種,只能計劃那么多少類,結果就把社會經濟生活搞得簡單了、呆板了。”計劃經濟不可能細致入微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其品種單一、質量下降、缺乏靈活性,它只能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提供維持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單一物資。
其次,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抑制了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工人在生產中,沒有有效的激勵體制,一味強調固定工資、統負盈虧,雖然堅持按勞分配,實際上卻是依據級別和職務的平均分配,可以說整個社會的分配方式就是“平均主義”,“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如此,必然會抹殺勞動者的積極性,甚至出現占公家的便宜,揩公家的油,普通員工怠工、偷工、吃公、拿公。
最后,在產業結構上,計劃經濟體制是工業體系建立的前提,但是重點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造成產業結構不平衡。輕工業和農業的落后同樣制約重工業的發展,輕工業的落后導致消費品供不應求,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積極性受挫。
建國初期我國的計劃經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不過,我們應該正視計劃經濟體制的種種弊端,更不該忽視計劃經濟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在意識形態領域更進一步清除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影響,使全黨全國人民在政治、思想、道德上達到空前一致。這是共產黨人對計劃經濟的探索更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計劃經濟奠定的物質基礎、積累的經驗教訓為改革開放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1] 劉吉.中國共產黨七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云年譜(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D602
A
1672-5832(2017)12-0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