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崢 劉晨澍
(東華大學 上海 200050)
微建筑,微生活
——關于居住微空間的探討
梁 崢 劉晨澍
(東華大學 上海 200050)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正邁入深化改革的全新時期,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得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造成了城市住房緊張的嚴峻形勢。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大城市的環境里,尋求發展,渴望一個舒適愜意的家,可是在人口密集的壓力下,有限的高質量的住房畢竟只是少數,完全不能適應城市人口的增長勢頭。在考慮到我國當前的基本環境下,居住空間微型化成了人們無可避免的選擇。本文旨在對微空間住宅在現狀、發展和未來等多個方面展開研究探討。
居住建筑;微空間;空間優化
由于社會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都向往城市的生活,都積極渴望待在城市中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好處,然而,城市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個地方都發展成城市,這不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模式,另外每個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當城市的可容納人數達到一定飽和之后,就會使得城市里的人們缺乏幸福感,生活的不快樂。當前我國的城市建設正處于這樣一個階段,城市的物價過高,生活水平下降,工資水平低下,重點是住房緊張,房租的價格昂貴,使得在城市打拼的人們不能支付的起自己的房租,沒有能力解決住的問題,更何談在城市立足下去呢。針對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微建筑,微生活的概念被及時的提了出來。微建筑最早是起源于西方的建設設計風格,現在這一概念正在我國得到有效的驗證,正在向著全新的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種新穎的建筑設計風格是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成長而產生的,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在經過現代主義大師的不斷改良和修正下,微建筑的概念已經發展成為解決我國現代城市居住困境的良策了。通過對相關材料的研究調查,筆者在此主要談談自己對于居住為空間的探討,希望對相關學者的研究能夠起到促進意義。
居住微空間的概念最初的時候是由西方建筑大師柯布西耶提出的,這方建筑史上的巨匠,在自己晚年的時候,在地中海為自己和妻子建造了一間16m2的房子,在這所充滿愛的小屋里,大師走完了自己的余下的人生,這是其為世人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務,蘊含著其對于未來人們生活空間問題的深刻遠見和思考。在柯布西耶之后,人們開始注意起這種特殊的生活空間,人們不禁開始反問自己,“人生活的房子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間”。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居住微空間變得越來越普遍,更多的人們選擇生活在一個容身的狹小的空間,對于這種全新的生存空間,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接受。居住微空間的普及,使得人們意識到,一個人生活的幸福感來源于其對生活的態度,而不僅僅是一個偌大的房子。
隨著近幾年大火的經濟適用房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大城市中居住在小戶型的房子里。很多的年輕人,剛剛畢業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為了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立足下去,小戶型的住房成了最好的選擇。住宅是適應于每個不同群體的,住宅的設計其應該針對不同群體的人們而開始建造。對于不同的群體需求也就不同,建筑設計師在進行房屋結構設計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用戶的切實需求和購買能力,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用戶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等多個方面。居住微空間是專門為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設計的,由于其狹小充實的空間能夠使得年輕人更好的獨處,在狹小但是一應俱全的房子里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這是居住微空間概念流行起來的最主要的點。
現在隨著居住微空間理念的普及下,人們對這種居住方式有了很大的理解,然而也有很多人對于居住微空間的概念不是了解的十分透徹,在提到微建筑,微空間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想到的是類似于酒店的那種居住環境,缺乏對于居住微空間的真正了解。在日幣的東京,有一棟住宅綜合體,其主要是給單身青年服務的單身公寓,公寓內的基本設施應有具有,而且整個環境十分整潔,雖然只有16m2的空間,但是從廚房到臥室,生活上的必須空間全都有。而且地處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具有十分好的視野,房間明亮干凈,合理的結構設計使得房子看起來充滿溫馨,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柿之木坂集合住宅利用良好的地理環境和視野機構設計,為自己打造了良好的聲譽,在東京十分的受歡迎,成為當地的一處特殊景點。
新井公寓是由NAYA建筑事務所設計微空間式住宅,在公寓內部有各種各樣的戶型,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將36個空間塊打亂,無序的排列在一起,使得大戶型和小戶型混合在一起,進行自由的搭配,結合住宅用戶的切身需要,將建筑的整體劃分成一個個的小空間塊來考慮,按照用戶的自己需求進行搭配。
在2003年的時候,萬科的螞蟻工房系列產品在我國著實大火了一把,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其新穎的設計思路,將狹小的空間打理的井井有條,充滿了家的溫馨。螞蟻工房是居住微空間的典型案例,其小戶型的特點以及用戶群體是剛畢業沒多久的單身青年,越居住微空間的理念不謀而合。在2012年的時候,在安徽合肥新出的甲殼蟲系列住宅的流行,再度將公眾的視野拉到微空間這一話題上。在螞蟻工房和甲殼蟲的成功中,我們可以看見住房空間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房屋的結構設計和設計風格是否符合受眾群體的需要。只要有好的設計方案以及高質量的建造水平,一個十幾平米的小屋依然可以住的十分舒服十分愜意。
居住微空間最大的缺點便是空間大小的不足,在這個限制條件下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將空間打造的充滿新意便是建筑家要思考的問題。一般來說居住微空間的營造大體都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設計,即空間的建構、空間的利用、空間的輔助、空間的色彩。空間建構是一個建筑最為看重的地方,因此微空間也不例外,在建造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房屋內部的建構,綜合考慮空間大小和人體活動范圍大小,對各個空間的設計需要進一步安排;與空間建構相比較起來,空間的利用則要求更加的高,要考慮到用戶的居住體驗,合理的利用還每一個空間,因此在內部空間利用上需要仔細思考;對于空間輔助,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利用好家具,如何采用節省孔家又十分耐用的家具也是建筑學家思考的難點之一,目前比較流行的家具是折疊式、拉伸式、軸向轉合式和吊掛式,這些家具不僅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空間上可以很好的節恒空間;空間的色彩是決定了住宅用戶的滿意度,大多的微空間采用的都是冷色調,淺色系的顏色可以給人心理上的一種暗示,覺得空間不是很小的一種錯覺,能夠給用戶帶來好的住房體驗,使得整個房間更具延伸性,更有通透感。
在城市人口壓力的前提下,積極的發揮微空間的作用,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在當前我國的微空間市場,具有十分遠大的發展潛力,許多的城市都需要這樣經濟又舒適的居住微空間的房子,其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1] 彭君君.共享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微空間建設[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31(02):48-52+68.
[2] 鄭祚仁.青島山地型歷史街區微空間活力復興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6.
[3] 易柳,陳穎.微空間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及其防范措施[J].傳承,2016,(07):106-108.
[4] 杜娟.“微空間”理念映射下的小城鎮規劃——以南京市谷里新市鎮城市設計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貴陽市人民政府.新常態:傳承與變革——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5小城鎮規劃)[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貴陽市人民政府:,2015:12.
[5] 郭明飛,楊磊.微空間的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及其防范體系構建[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5,(02):28-33.
[6] 劉興凱.“微空間”文化生態的“三俗化”傾向及其規制[J].社會科學家,2014,(02):150-153.
梁崢(1992.10-),女,漢族,天津人,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研究與應用。
劉晨澍(1970.12-),男,漢族,上海人,副教授,環境設計系副主任,碩士,研究方向:包容性設計研究(排版請保留通訊作者)。
TU-024
A
1672-5832(2017)12-0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