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瑋玥
完善我國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意義及舉措研究
胡瑋玥
農民工是中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過程中重要的推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工群體不斷壯大,我國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問題成為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的意義,探討了如何突破障礙、完善我國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通過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讓農民工共享我國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我國各方面進一步的發展。
農民工 醫療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
(一)有利于提高我國城市化水平
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滯后于工業化,引起或加劇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如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就業壓力增大和社會保障滯后等。城市化水平不僅僅表現在經濟方面,還表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而提高農民工的生活水平是當今的重要議題。由于長期以來城市政府沒有關注和擔起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的責任,現階段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完備體系。因此,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推進我國城市化的進程,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
(二)有利于實現社會穩定
農民工進入城市,既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據有關調查,農民工的年齡分布為:20歲以下的占全部農民工人數的17%, 20 -30歲的占40%, 30 -39歲的占36%,40歲及40歲以上的占7%,其中35歲以下(含35歲)的占83%[1]。當今,農民工群體以青壯年為主,是家庭中的主要經濟來源,這樣的群體一旦生病,由于失去了經濟來源和缺乏醫療保障,當其承擔不起醫療費用時,其中一些人可能會采取非正常手段獲取金錢增添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乞討,甚至實施偷盜、搶劫等犯罪活動。
此外,農民工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人口流動性大,非常容易染上疾病。如果爆發傳染性疫情,農民工因為缺乏醫療保障,不能及時接受治療,加之農民工流動性極大,將威脅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有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
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為此,“國家有責任保證每一個公民享有獲得基本教育和醫療保障的權利”。[2]我國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是維護農民工群體健康權的體現,也體現了我國“依法治國”的方針,樹立了法律的威信。
(一)取消現行的戶籍政策是根本舉措
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將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人口進行分類管理,在醫療保障制度方面也是這樣,農民工既遠離了農村醫療保障,又不被城鎮醫療保障所接納。二元戶籍制度是目前農村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大制度障礙,因此從長遠來看,取消現行的二元戶籍制是將農村流動人口納入城市社會保障制度,最終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根本舉措。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建立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這表明我國在逐步取消城鄉二元戶籍制度。
(二)建立適合農民工實際狀況的醫療保障體系
對于長期在城市工作,與城市居民僅存在戶籍上的差異的農民工,要將其納入城市醫療保障體系。對于季節性流動的農民工,這部分人群數量較大,具有特殊性,管理困難,因此與長期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工所需要的醫療保障制度是不同的。
針對季節性農民工,當農民工在戶籍所在地務農期間,醫療保障由戶籍所在地的勞動保障部門負責;當農民工進城務工期間,醫療保障由務工單位所在地的勞動保障部門負責。要實現此設想,首先要實現農民工醫療保障信息網絡化,便于醫療保障隨農民工的遷移而變化,避免農民工的醫保出現空白期。
(三)推進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科學合理的制度需要法律作保障,否則無法正常施行,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也不例外。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關于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的專門性法律,雖然有把農民工社會保障包括在內的法律,但并沒有把農民工醫療保障放在重要的位置。近年,農民工醫療保障方面的負面事件時有發生,更加印證了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相關法律的緊迫性。
(四)加強針對農民工的普法力度
首先,通過宣傳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的內容和配套法律,使農民工了解自己的權利,提高農民工的維權意識與能力。其次,要對農民工務工單位進行法制宣傳,使其認識到自身在農民工醫療保障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使用人單位按照相關規定為農民工申報醫療保險。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是必須要完成的社會保障工作之一。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農民工的共同協作,需要各主體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自身責任,有效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讓農民工共享我國的發展成果,實現社會的和諧、良性運轉。
[1]馮杰.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的幾點思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3):153~157.
[2]李華.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