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藝術法視域中藝術家著作權的保護問題
李 娜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比如藝術行業,不少企業和公司將投資放在了藝術成果的投資上。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不少投資商將更多的成本投資投入到藝術領域中,雖然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因此,重視藝術法的作用,加強對藝術家作品的保護,這對維護良好的藝術商業環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藝術法 領域 著作權 法律保護
隨著藝術作品在國內國際有所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能夠有被曝光和被挖掘的機會,當面臨這種情況時,制定和完善相應的藝術法律,能夠對整個藝術生產活動產生一定有利的影響。相關藝術法制定者運用有關的法律知識來對藝術法進行完善和總結,能夠保證之后的藝術產品更好的產出。
藝術產品屬于智力成果,非常強調其產出的獨特性和思維價值,這就說明藝術法的制定以及對藝術家作品著作權力的保護是非常關鍵且嚴肅的事情。針對這種現狀,如何在藝術法視域下鞏固對藝術家著作權的保護,這對將來整個文藝市場,以至于對整個文藝界都有決定性作用,要想對著作權進行維護,就需要真正明確著作權所設計的領域和加強民眾對它的理解。
國家在提出對著作權利進行法律保護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著作法的概念進行了一個詳細的概述:著作法是指在文藝界和科學界這兩大領域內,對具有獨創性的智力創作成果進行所有權保護的一項規定。從這里可以看出,國家對藝術家的智力勞動所得和獨創完成的作品進行特殊保護,進而保證藝術家和科學家們能夠在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過程中,也不必擔心自己的藝術成果被他人挪用和剽竊,這樣也能夠保障他們在今后的創作過程中能夠將更多的經歷投入到新型的創作中,也為國家的藝術領域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強調藝術作品的獨創性并不僅僅是說,不能吸收前人的藝術成果,而是要在吸納藝術成果之后,更好的將自身的理解傾注其中,從而產生出更加具有藝術價值的文藝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不只是需要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將自身的思想感情放在作品中,讓欣賞者也能夠體會作品其中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核,這樣才算得上是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
在相關法規的提出之后,抄襲現象有所收斂,這對部分藝術家的合法權益進行了保障,也激發了他們創造出更多藝術作品的信心。對促進良好的藝術市場氛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當前國內的情況受到限制,文藝作品的品種多且情況較為復雜,這就對文化部門的管轄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不利于更好的將作品的著作權進行完備的劃分。這樣,就出現了一些剽竊現象的發生。不久之前,小有名氣的小說創作者將著作權授予給影視公司進行產品的拍攝加工,但是沒過多久就曝出了該作者涉嫌多部作品抄襲的丑聞,對他個人名譽也造成了相應的負面影響。雖然當前我國采取了不少對著作權保護的措施,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結果仍舊不盡如人意。
加強對作品的判斷能力,準確辨認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這對藝術作品整體價值的提升也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而斷定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藝術法上簡要闡明了兩個方面;一是作品不能和有著作權利的以往作品存在雷同的問題,模仿抄襲問題層出不窮,要想真正造就一個良好的商業藝術市場環境,就需要嚴格打擊抄襲現象和剽竊行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有他們獨立的思想和創新元素,復制等問題更是不能出現;第二個就是,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國家不會以作品數量來衡量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而更注重作品的思想和創新成分是否多過繼承的部分。因為藝術是需要不斷積累的,藝術家們在觀賞前輩們的優秀作品時,可以將精華的部分融入到今后的創作過程中,從而能夠向創新邁向關鍵性的一步。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必須將著作權放在關鍵位置,才能在大環境中更好的促進藝術商業化進程。在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一項重要的法則,也就是文化著作權的保護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提出要將藝術家的著作權利進行統一的保護。這不僅增加了公民的版權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抄襲和挪用藝術家藝術作品等此類現象。
會議上還指出,對藝術家所有的創新性作品都有了相應的保護性質。而通過對作家著作權的保護,一方面可以幫助作者自主選擇作品是否發表還是自留、自主在作品上署名和具有進行部門內容修改的權利,另一方面是針對于作品使用方面的,要是作者愿意,他們也可以選擇將藝術產物的使用權轉賣給他人,從中獲得一定的商業利潤,在未經著作人許可的情況下,任何人不得擅自進行挪用。對著作權進行保護實際上是對意識形態產物的一種更好的保護,因為在這樣嚴格的環境中,創作者們才能跳出模仿和抄襲,從而衍生出真正符合大眾審美要求的創新型文藝作品。
不管是針對國家還是藝術家來說,著作權的保護都是很重要的。對于藝術領域中的某個藝術家而言,著作權不僅代表著一種經濟效益,著作權也是個人名譽的一種象征。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藝術文化的商業價值不斷被人挖掘利用的情況下,藝術家應該也要努力認清這樣的形勢,在創作的同時也要保護從前的成果,進而在將來的發展中,加強對藝術法內容的認識,把握好法律和藝術之間的關系,為大眾創造出更好的文藝作品。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
李娜(1985-),女,浙江金華人,南昌理工學院政法學院黨政辦主任,藝術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學講師,法律碩士,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法務,利隆融資租賃(江蘇)有限公司法律顧問,研究方向:經濟法、文化產業法、藝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