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平
對我國民事訴訟標的法律內涵理論探究
李曉平
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我國民事訴訟標的理論發展的現實現況及對該理論構建的基本設想。
民事訴訟 標的理論 法律內涵
從學理上來看,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多次使用了訴訟標的的概念,而學界也較為統一地將訴訟標的定義為當事人之間發生爭議并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民事法律關系。但是,對于何為“民事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在性質上屬于實體法上的法律關系還是訴訟法上的法律關系都未給出明確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大陸法系對于訴訟標的究竟是實體法上的請求權還是訴訟法上的請求權的爭論。同時,在識別標準上,我國民事訴訟法理論界并未將訴訟標的視為訴的特定化的唯一的標準,而是認為訴的識別是訴訟標的與其他訴的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立法上來講,我國現行立法及司法解釋中,涉及訴訟標的的地方有十多處,但是這些地方的訴訟標的的概念不盡相同,所表達的含義也并不完全一致,因為很難通過其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例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五十五條所規定的訴訟標的指的是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而五十六條所規定的訴訟標的又是指訴訟標的物,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三條和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六十八條所稱的訴訟標的,指的是訴訟請求。可以看出,我國現行立法體系對于訴訟標的概念并不統一,在使用訴訟標的時經常與訴訟請求、訴訟標的物相混淆。
由上可見,我國在民事訴訟標的理論上的研究并不充分,稍顯粗淺,而在立法實踐和司法實踐中,訴訟標的概念不明確以及與相近概念的混淆等弊病也凸顯出這一現實,鑒于訴訟標的理論在民事訴訟理論體系中所占據的重要的地位,我國的民事訴訟標的理論研究應被視為一項迫切的任務和工作。
筆者認為,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標的理論研究的現狀,結合我國民事訴訟實踐,新雙重含義說是綜合了各大民事訴訟標的理論的可取之處,規避了其不足,同時能夠較好地適應我國民事訴訟實踐的現狀。新雙重含義說是對雙重含義說的完善和發展,這里先對雙重含義說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雙重含義說
雙重含義說屬我國大陸的民事訴訟標的學說。該說在結合國外各種訴訟標的學說的基礎上,從訴訟法上的請求權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相結合的角度進行研究,將實體法與程序法相結合,認為,訴訟標的的性質,單單從實體請求或者訴訟請求來講都存在缺陷。實體請求權說將訴訟標的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完全等同,而訴訟請求說則人為地將訴訟標的與實體權利之間天然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向割裂,這兩種都不可取。由此,雙重含義說認為,訴訟標的應當具有實體法上和訴訟法上的雙重含義。
(二)新雙重含義說
新雙重含義說仍然堅持雙重含義說的理論基礎,即將訴訟標的理解為具有實體意義上和程序意義上的雙重含義,但對于這兩者的具體的含義認識則存在不同之處。新雙重含義說認為實體意義上的訴訟標的是指爭議的法律關系,然而原告所主張的實體權利只是其主觀意義上所認為自己理應享有而非實體法上真正存在的權利,這一點與傳統訴訟標的理論相類似。
新雙重含義說可以極大限度地滿足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需要。新雙重含義說并不拘泥與某一理論學說,而是將其整合歸納,使得在操作實踐中更為靈活方便,能較好地適應我國的現行立法狀況,也更容易為司法實務界所接受。同時,新雙重含義說可以更好地促進司法實務與理論研究的互相推進,對于我國民事訴訟標的理論的研究以及我國民事訴訟標的理論體系的完善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新雙重含義說下相關制度的完善
(1)完善我國民事起訴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三)項規定,原告起訴必須有具體的訴訟請求與事實、理由。實務界一般認為,“訴訟請求”是指當事人所欲達到的某種法律上的具體的效果,“事實”是指原告與被告發生爭議的法律關系產生、變更以及消滅的事實,而“理由”則主要是指原告用以證明前述事實以及自己的實體權利主張的相關材料,其次則是指相關的法律規定。就本條來講,原告在起訴時,必須以這三項作為起訴的基礎和根據,沒有這些基礎和根據,原告的起訴便變得虛無縹緲,不駁自倒,完全沒有可能使法院確認其成立。
筆者主張,應當采納新雙重含義說的觀點,將起訴條件與訴訟條件相分離,降低原告在起訴時的訴訟責任。具體來說,原則上,原告在起訴時僅僅需要在起訴狀中寫明對法院裁判的要求以及所爭議的事實,至于原告訴狀中的事實與理由能否支持其訴求,是否符合訴訟要件則不應該在起訴受理階段一并解決。
(2)完善我國釋明權制度。釋明權,有時也稱為釋明義務,是指法官應當向當事人發問或者告知,使當事人陳述事實、聲明證據或者作出其他必要的聲明或者陳述;在當事人的陳述或者聲明不明確時,法官應當告知其予以補充或者說明。
依新雙重含義說,在請求權競合問題上應采用一分肢說,這就要求在立案階段,法官應當向原告說明,即其無論選擇何種實體法律關系,都僅僅是訴訟攻防的理由而已,并不會對訴訟標的的單復數產生影響,同時,法官應進一步說明,督促原告對實體法律關系加以選擇。
綜上,筆者認為新雙重含義說能夠更好地兼顧實體法與程序法兩方面的內容,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也符合請求權的實質。同時,新雙重含義說也能夠更好地適應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的現狀,更好地為人們所接受,對于我國在民事訴訟標的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能夠起至一些指導借鑒作用。
(作者單位:中共白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