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芳
民辦工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創新
陳淑芳
實踐教學已成為國內外高等院校共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是實現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最有效、最關鍵的途徑,實踐教學改革是民辦高校轉型提質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實踐教學應以提高學生崗位工作能力為宗旨,構建“一個中心(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三個系統(能力結構、實現途徑、保障體系)、四個模塊(實驗技能訓練、操作技能訓練、崗位單項技能訓練和崗位綜合技能訓練)”實踐教學體系,整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民辦院校 實踐教學 教學體系 改革
實踐教學作為民辦工科院校得以發展和創新的基礎,辦學定位為“地方性、應用性”,培養出直接參與工程實踐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實現“以職業需求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實踐體系為主體,以畢業生就業為導向”的這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和規格定位,必須強化實踐教學,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現,創新實踐教學運行管理模式,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實踐教學目前已成為國內外高等院校共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是實現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最有效、最關鍵的途徑。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與發展,實踐教學改革也成為民辦高校轉型提質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因此,民辦工科院校應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通過不斷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強化實踐環節,[1]著力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
我校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科學地構建了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在整個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構建了“一個中心、三個系統、四個模塊”的實踐教學創新體系。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緊扣“一個中心(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按照“三個系統(能力結構、實現途徑、保障體系)”、涵蓋“四個模塊(實驗技能訓練、操作技能訓練、崗位單項技能訓練和崗位綜合技能訓練)”,符合認識的發展規律,可真正鍛煉學生工程實踐能力,達到培養高素質現場工程師的目的。
緊扣“一個中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崗位工作能力為宗旨,以培養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過程。
按照“三個系統”(能力結構、實現途徑、保障體系)的思路,對每個實踐教學環節按照現代建筑業技術發展對人才專業技能的要求,建立專業技能實訓項目,制定專業技能實訓教學大綱,組織各項技能訓練,保證訓練質量。
根據學生就業崗位素質技能能力要求,結合能力培養規律,制定了由實驗技能訓練、操作技能訓練、崗位單項技能訓練和崗位綜合技能訓練4個模塊構成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1)實驗技能訓練模塊。以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與能力為目標,主要實踐教學環節為技術基礎實驗、基本技能實訓,重點培養學生基礎實驗和專業基礎實驗的基本測試實驗、測量儀器使用、常規實驗方法、數據分析和處理等基本技能與能力。
(2)操作技能訓練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操作技能與能力為目標,主要實踐教學環節為施工工藝操作實訓、工程測量儀器操作應用、工程方案編制等,重點培養學生工程測量、施工工藝操作、工程方案編制等技能與能力。同時,通過工藝操作訓練,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通過與地方勞動部門建立聯系,組織學生參加理論與操作考核,為獲得國家級等職業資格證書提供保障,使學生既得到專業技能訓練,又可獲得相關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或上崗證書,增強了學生就業競爭力。
(3)崗位單項技能訓練模塊。以培養學生專業專項能力為主要目標,主要實踐教學環節為專業實驗、項目見習和課程設計。
(4)崗位綜合技能訓練模塊。以培養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為主要目標,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有崗位實習、專業綜合實訓、專業綜合性實驗、綜合項目制作、專項工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強化能力訓練的綜合性、系統化。
各實踐教學模塊,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由技能訓練到能力訓練;由單項訓練到綜合訓練,不斷強化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符合技能能力培養規律。
圍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要求,不斷更新和整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使實驗、實習、實訓、設計、調試、制作相互結合的實踐模式,在內容、形式、方式等方面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利用現代實踐教學技術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根據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性質、特點,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如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式,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多媒體輔助技術、模擬實踐技術、仿真技術等最前沿的實踐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在實踐內容選擇、實踐時間、工程項目選擇、實踐場所等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項目式教學中,項目作為一個完整的訓練單元,有目的、要求、方案、實施步驟和考核標準,能發揮學時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的是項目的產品(可以是一項制作、一個工藝設計、一件作品等),學生通過項目制作,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學生在干中學、學中干,收到很好的效果。[2]
(一)全程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
為實現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總體目標,制定和編寫科學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把4年的實踐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樹立全程化的質量管理的理念,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全過程和各種因素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總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管理的成效。對每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從動員開始,到實踐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再到最后答辯、筆試等實踐環節都進行全過程管理,從而調動每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與時俱進的校內、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實踐教育基地的正常運轉對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對于教學單位促進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工作,強化社會服務職能和提高社會效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工程實訓中心建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及管理運行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基地在職業能力和素養以及創新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不同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的需要,為廣大學生創造更多的接觸工程、管理實際的機會。
(三)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是保障學生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因此,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勢在必行。民辦院校師資構成多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引進的高校畢業生,構成青年教師隊伍;二是招聘的高校退休的高水平教授組成學科帶頭人隊伍,這部分人對學校的學科專業發展、教學建設與改革發回來重要的引領作用;三是外聘各高校和企業的業務骨干,形成各專業帶頭人隊伍,其對于教師隊伍建設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主導作用。因此,民辦院校要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重點是建設自有青年教師隊伍。通過實行導師制、開展崗位技能練兵、派出參加工程實踐等加強對自有青年教師專業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其考取各種執業資格證,以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實踐業務能力。同時對參加實踐教學的教師嚴于把關:一是配備過硬的實驗、實訓、實習指導教師指導實踐教學。要求實驗員要有嫻熟地掌握實驗技術和方法;要求實驗、實訓、實習指導教師參加相關的崗位技能培訓并獲得證書。[3]二是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一線專家、高級技術人才指導實踐教學,并引領自有青年教師盡快成長起來,以便指導實踐教學,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
(四)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建設
根據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性質、特點制定綜合性全程考試模式,強化學習過程考核。通過考試考核辦法和學生學業測評辦法改革,建立以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中心的開放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實現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科學化、合理化。如驗證性實驗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能力,主要可通過學生實驗過程來評價其實踐動手能力。具體可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實驗過程的動手能力、實驗報告、筆試及答辯等項內容。實習方式可采用校內為主,校外補充的方式。
通過實踐教學體系創新,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具有開放視野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學生的綜合素質、實際能力不斷提高,應用型特征明顯。表現為:(1)學生通過專業設計的技能訓練,掌握了初步的工程設計能力;(2)通過施工的專業技能訓練及施工業務實習,掌握工程施工能力;(3)通過CAD、天正、鴻業等計算機軟件操作及計算機計算,掌握計算機操作能力;(4)通過舉辦數學建模大賽、測量技能大賽、畢業設計大賽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5)通過開展演講及其他社會活動、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
近五年,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及吉林省大學生電子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省級測量技能大賽、省級畢業設計大賽等,取得良好的成績,獲得省級三等獎及以上獎勵880余項。共有22個創新項目3個創業項目列為省級大創項目。
總之,在改革實踐中,學生專項應用能力將得到明顯提高,綜合素養將位于同類院校中領先位置,并起到示范作用,其辦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明顯提高,同時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1]孫樹文,莊志軍,白永國,林琨智.一般工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在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中的作用[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07(6):17~19.
[2]鄭家茂.構建”做中研”相結合的創新實踐平臺,促進學生”做中學、學中研、研中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1~2.
[3]張忠福.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1~14.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科研課題【JGJX2015D317】,項目名稱:獨立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運行模式創新研究,起始時間2015年7月-2017年6月。
陳淑芳(1974-),女,副教授,碩士,市政工程專業,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水處理。曾參加了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教研課題10項余項,其中主持3項;發表專利2項,校內課程講義2部,主編教材1部;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EI檢索1篇,核心2篇;吉林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三等獎1項;省級優秀課一門(2009年);省“十二五”特色專業一項(2011年),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2015年),吉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2016年),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