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伊岑
基于現代學徒制機電類人才培養問題的探討
徐伊岑
本文從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了研究,討論進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和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商貿類專業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工作經驗,針對機電類專業特點,對改革實踐進行了探討。
現代學徒制 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到學校、政府、企業與市場行業等多方面龐雜深廣的變革。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把“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議題納入研究部署范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了“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的職業教育方向。
為此,本文將對現代學徒制機電類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無錫擁有一萬多家機電五金企業,是我國重要的機電五金產品生產、交易基地。機電產業集群是無錫工業經濟的重要板塊,涵蓋了建材、工業五金,通用機電、機械等五金產品的十一個門類,吸納了大量機電行業技術人才和勞動力,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師傅資源和實訓實習崗位。然而高素質的營銷和技術人才卻大量缺乏,并已成為制約機電行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在機電行業內推行“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為企業有針對性地培養急需人才,迅速提升學生(學徒)就業創業能力,從而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性,以及做強做優無錫機電五金市場有著急切的重大意義。
針對高職教育主要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的特點,通過對機電行業和長三角經濟帶,特別是無錫地區的典型機電類企業以及畢業生就業的主要企業進行調研,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結合無錫商院“商工融合”的特點,可將現代學徒制下的機電類學生的就業崗位分為主要的三類:第一類是機電設備技術員。這一類人員能熟練完成機電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操作與維護;第二類是機電產品設計人員。這類人員能進行機電產品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或技術改造、工控設備的程序編寫與功能開發;第三類是機電產品營銷員。這類人員熟悉機電產品的營銷流程,能完成產品的銷售和營銷策劃。目前,通過尋求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找準機電類專業現代學徒制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工作的切入點,是機電技術院展開本項目工作的首要問題。
校企聯合培養是現代學徒制教學實施的主要方式。學院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合作企業意愿加深合作交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不斷密切與優質用人單位的關聯。這些優質企業深耕行業,實力雄厚,資源豐富,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不但能為學生提供相對充足、穩定的實習崗位,同時因其更加注重自身自主創新能力和行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對理論聯系實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吸納和儲備更加重視,對培育學生和開發 “學習型崗位”更加盡力,對參與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更加熱衷。因此,精心選擇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合作企業,是學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問題。
無錫商職院機電技術學院注重校企合作、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等工作。除已建立的無錫東鼎機電設備有限公司、金鑫美萊克空調系統(無錫)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校企合作單位外,還與隆達集團公司、無錫國達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無錫偉達五金交電公司等企業深入合作,創辦了“偉達五金有限公司訂單班”,擬組建“隆達訂單班”和教師培訓點。自2008年來,機電技術學院與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日益深廣,從建設“信捷商院校外實訓基地”開始,到簽訂“英才培養計劃”,接收學生寒暑假期間輪崗實習,從共同研發實訓實踐平臺、編寫培訓教材,到舉辦“精英技能大賽”,選拔優秀學生給予獎勵,建立入職企業預通道,把校企合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至今,每年有20余名學生到該企業頂崗實習和就業,形成了學校、企業的良性互動。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現代學徒制注重理論教育與技能培養的有機結合。因此,現代學徒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聘請行業企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參與,使企業成為育人主體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的放矢,才能使學生所學更貼近專技崗位人才的需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要求以市場調研為基礎,結合企業實際,認真分析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專業面向的就業崗位群體和崗位要求應具備的能力,構建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和標準,包括確定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遞進式的專業系統實踐教學體系,最終確保課程設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符合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規律,體現校企一體化的雙元育人特征。
自2013年無錫商職院機電專業群被無錫市評為市級重點建設專業群以來,學院大力推進專業及課程的研究與改革。根據機電技術領域和職業能力的要求,針對人才培養各環節之間的關系,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結合學院特征,重組課程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形成了機電類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實踐中穩步推進,適時調整,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截止目前,已完成12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標準修訂工作,內容選擇上更多地結合崗位工作任務和生產技術的核心要素,融入職業元素,使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在不失“高等性”的同時彰顯“職業性”。在教學上堅持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改革,注重體現“工商復合”、“工學結合”的特征,著力進行“學習性工作任務”的設計 和“學習性崗位”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使之真正形成融合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
現代學徒制作為開放式的“跨界”教育類型,融合了職業與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與學習的需求,涉及到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的多方合作,必然對教學組織與考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明確學校和企業在教學組織與運行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和內容,實行柔性化運行和管理。要打破固有體系的禁錮和慣性思維,在教學不同時期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做到工學銜接合理;另一方面,要遵循職業和教育規律,制定以學生為主體,適應理實一體、工學交替、崗位成才需求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要落實校企主體責任,構建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及反饋體系,保證考核真實全面,使學生得到更好地發展。
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在實施過程中,以學校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組織模式將轉變為校企共同實施管理的模式。即文化基礎課和通識課,可延續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和實訓等課程植入企業課程單元或企業實訓項目,逐步形成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教學和管理,形成校企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機制。在這樣的機制運行下,學生在學校學習接受培養過程中受到在校學生和企業學徒雙重身份的制約和管理,實現其學習到工作身份轉變零過渡。同時,在這樣的機制里,因教學空間的延展和教學參與人員的復雜性,必須建立現代學徒制的多維考評體系,要結合學校考評與企業考評的各方面,如上課出勤率、工作效率、操作熟練程度、團隊合作情況等等,在兼顧理論考核與操作考核的同時,強化對教學實施、教學管理、企業滿意度、教師滿意度、學生滿意度等系統的評估和考核。也可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或家長的評價反饋,得到有意義的信息和建議,適當進行調整和改進,讓學徒制試點良性循環發展。
此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實施需要一支專兼結合合理的教師團隊。學校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普遍缺乏企業一線工作經歷;企業兼職教師具有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較高的技術水平,但在教學上缺乏經驗。因此,在校專職教師應積極下企業實踐鍛煉,提高實踐操作水平,了解行業新動態,掌握專業新技術。企業兼職教師則應接受教育教學等有關培訓,學習和掌握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和方式方法。在培訓過程中,專職教師可以全程參與,輔助管理,進而設計教學案例,優化實踐教學項目,通過下廠和培訓,完成 “雙師素質”的轉化,形成專兼結合雙師型高素質教師隊伍。
總之,在高職教育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模式的過程中,完成深度的工學融合是教學建構的重要工作。但是,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職業教育也必須重視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必須兼顧社會需求和學生自我需求,兼顧學徒制框架中的定制與學生個性相符的知識要素和關鍵能力設計,以此增強學生(學徒)就業的靈活性和流動性,避免單純的對準企業辦專業,瞄準崗位設課程,從而跳出單一以“就業導向”的辦學模式,實現一切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的教育目的。
(作者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徐伊岑(1982-),女,湖南長沙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