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銳,2,楊冬冬,仝鳳先,劉 婕
(1.中國礦業大學 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江蘇建筑節能與建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徐州 221116)
我國旅游容量研究現狀與展望
林祖銳1,2,楊冬冬1,仝鳳先1,劉 婕1
(1.中國礦業大學 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江蘇建筑節能與建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徐州 221116)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區超載問題變得日益嚴重,因此為旅游區制定科學的旅游容量是保證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當前國內旅游容量學術研究缺乏創新,逐漸進入瓶頸階段;旅游容量指標脫離實際,且調控手段不能滿足景區的實際需求,使旅游容量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從旅游容量概念、旅游容量模型、旅游容量管理等多個方面對我國旅游容量研究進行了梳理與總結,指出當前旅游容量研究存在定義不統一、指標缺乏規范、動態研究不深入、應用性不強的問題,并從規范指標體系構建、加強系統動力學模型研究、深化文物古跡類景區實證研究、推動管理創新研究等四個方面對旅游容量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旅游;旅游容量;環境承載力;研究現狀
本文以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核心期刊、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分別以“旅游、景區、容量、承載力”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時間截止2015年12月),依據一定相關性的原則共篩選出156篇核心期刊論文、106篇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其中有11篇旅游容量綜述。
2008年我國旅游容量達到研究高峰,之后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圖1)。2008年以前我國的旅游容量綜述主要是對旅游容量概念體系的討論,并注重對國外旅游容量的研究,目的是引入國外先進理論為國內旅游容量研究提供指導。其后,有2篇國內旅游容量研究綜述[1,2],主要集中在概念體系與簡單的計算方法上,在測度方法上進行了分類研究;2篇國內外旅游容量研究綜述[3,4],研究內容較全面,但受研究時間段和篇幅限制對國內研究現狀不能充分展開。因此,本研究意圖從旅游容量整體研究體系的角度對我國旅游容量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深入剖析,總結進展與不足,提出建設性的展望。

圖1 我國旅游容量研究文獻時間分布
我國旅游容量方面的學術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國內對旅游容量的研究起步,主要集中在對旅游容量概念及計算方法的初步探討;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旅游容量的概念體系進行完善,對計算方法和實證研究進行了積極探索;進入21世紀,國內對旅游容量的研究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不斷引入國外先進理論,開始進行各類模型的建立及應用,并初步形成了多學科共同參與的局面。其中,2006—2008年我國相關研究文獻呈爆發式增長,之后文獻數量開始急劇下降并趨于穩定,呈現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發展態勢(圖2、圖3)。

圖2 我國旅游容量理論研究及實證研究文獻時間分布

圖3 我國旅游容量研究時間軸線
從研究內容看,我國旅游容量研究主要分為旅游容量概念研究、旅游容量模型研究、旅游容量管理研究和旅游容量其他研究角度四個方面,其中旅游容量模型研究包括指標體系的構建、評價標準的確定、計算模型的研究和模型的應用研究。本研究對這四方面進行詳細的梳理與總結,提出針對性的展望,為進一步深入開展旅游容量研究提供參考借鑒,為實現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旅游容量概念始于國外,通用的名稱是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TCC)。1963年,Lapage首先提出旅游容量;1964年,Wagar對旅游容量概念進行了限定[5]。20世紀70年代,國外旅游容量概念得到快速發展。1971年,Lim、Stankey對旅游容量問題提出了進一步討論[6]。世界旅游組織在1978—1979年的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旅游容量這一名詞,標志著旅游容量開始進入國際研究范圍[7]。20世紀80—90年代,國外旅游容量的概念體系趨于完善。1992年世界旅游組織對旅游容量進行定義,得到了廣大學者的采用。進入21世紀,國外旅游容量概念得到進一步拓展。如2001年Mccool、Lime,2013年Salerno等都從管理的角度對旅游容量進行了限定[8,9]。我國旅游容量研究起步較晚,從研究階段來看旅游容量概念的演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概念引入階段:趙紅紅首次提出了旅游容量概念,認為旅游容量是指在一定的空間、時間范圍內所能容納的正?;顒拥娜藬礫10],但定義的前提條件與對象限定都較寬泛;保繼剛認為旅游容量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所能容納的物質客體的數量,此處客體指游客[11],首次將旅游容量限定在游客數量上。
20世紀90年代——快速發展階段:楚義芳等認為,旅游容量是一個概念體系,并無特指,對旅游容量的概念進行了拓展;崔鳳軍對旅游容量的限定條件進行了細化,即不發生對當代人和未來人有害的變化,仍將旅游容量限定在游客數上[12];楊銳引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并認為旅游容量是旅游環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關活動的極限值[13];明慶忠對國內外已有的旅游容量概念進行了評價,認為旅游容量應是一個閾值,提出了旅游容量新的理論。
21世紀——完善、拓展階段:馮學鋼在旅游容量概念中引入了管理因素,是旅游容量研究中又一個具有創新性的成果;張廣海指出,旅游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要素對旅游容量的限定條件較全面,認為旅游容量的對象是旅游發展而非人類活動程度[14],視角更廣闊;董成森對旅游容量提出了時間限制,即考慮了旅游容量的動態屬性;周國海認為旅游容量的對象是旅游活動而非游客數量,但一般用游客數量來表示[15],陳述了目前的研究現狀;孫元敏等在旅游容量概念中加入了人文要素[16],使旅游容量的限定條件更為全面;其他學者對旅游容量的概念定義大都是引用崔鳳軍的定義并與旅游活動的閾值或極限值進行組合[17]。
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部分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容量定義,對旅游容量的概念進行了拓展。李豐生提出了生態旅游容量的概念,認為生態旅游容量的旅游主體是生態旅游者,生態旅游者比傳統的旅游者更具有環保意識,因此其容量也具有特殊性;袁基瑜對城市旅游容量進行了界定,即城市在一定時期內,其旅游系統能發揮整體功能條件下所能承載的游客數量[18];郭潔在研究鄉村旅游容量的過程中,將鄉村旅游容量定義為在滿足充分挖掘和開發鄉村旅游的潛力而不危害當地環境的情況下,用以描述游客、居民和環境三者和諧共存的承受程度。
2.1 旅游容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旅游容量指標體系的構建經歷了由單指標到多指標、單層指標體系到多層指標體系的發展過程。旅游容量研究的初始階段,主要以旅游地的自然環境為研究對象,屬于單指標評價。隨著研究的深入,社會、經濟、文化等要素逐漸被納入研究范疇,開始多指標評價。隨后,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將旅游容量指標進行詳細的篩選,并劃分為不同的層級,最終形成多層指標體系結構。旅游容量指標體系在具體構建時會因旅游地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是在主要框架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滿足相關研究的需求。
陳吉認為旅游容量指標選擇的原則為:指標要具有代表性和簡潔性,在度量上應具有規范性,在獲取上應具有經濟性和方便性,在使用上應具有有效性和敏感性,與現有統計指標體系應具有兼容性;韋艷將旅游容量指標體系分為四層目標層、準則層、領域層、指標層;米陽指出,測算指標在表現形式上并不統一,有的是數值指標,如最大游客量、生化需氧量等;有的是百分比,如植被覆蓋度、游客密度、旅游區人口聚居比等;有的是綜合指標,如旅游資源等級、旅游活動對生活的改變等[19]。
2.2 旅游容量評價標準的確定
旅游容量的評價標準是判斷各個指標是否超過閾值的準則,劉美娥認為旅游容量評價指標數據的多元、異構和波動性決定了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和相對性,指標體系評價標準的確定依據多源于我國相關部門頒布的法律法規、條例、標準及規劃等,如旅游區(點)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環境質量標準、景觀規劃標準、旅游資源分類、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在制定評價標準時,一般采用技術標準與感官標準相結合的方法[21],如物元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22]。影響旅游容量的因子涉及多個方面,無法直觀認定哪個因子就是影響旅游容量的最薄弱因子。這種情況多采用加權評價法,將影響旅游容量大小的因素歸結為所有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各因子之間的差別在于對旅游容量整體影響程度的大小[21]。其中,由于旅游地的旅游活動多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尹新哲運用動態改進層級分析法(DAIHP)對景區旺季和平、淡季的權重進行了計算,并采用多目標線性加權法確定了旅游容量的綜合值[23]。
2.3 旅游容量計算模型的研究
旅游容量的計算模型主要有靜態模型和動態模型,靜態模型主要是對旅游區旅游容量現狀進行測算,動態模型又分為統計學動態模型和系統動力學模型。統計學模型即根據測得的數據的變化,總結出數據變化的規律,構建出數學方程,從而反映系統動態變化[24];系統動力學即研究社會系統動態的計算機仿真技術,是今后旅游容量發展的必然趨勢[25]。
靜態計算模型研究:保繼剛率先對旅游容量進行了計算[11];楚義芳對旅游容量的量測做了較系統的研究[26];胡炳清提出了旅游容量的數學計算模型;戴學軍等運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旅游區的旅游容量的量測問題做了理論上的探討[28];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規劃通則》附錄中列出了日游覽空間容量與日旅游環境容量的測算公式,為目前最主要的計算模型;劉益對旅游容量傳統量測公式進行了評價,指出了該公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修訂公式及其適用范圍[29];王輝嘗試利用旅游者生態足跡模型對旅游容量進行計算[30]。
動態計算模型研究:劉少湃從時間序列角度對旅游容量進行定性把握,將旅游容量納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中,建立了三階段周期模型:第一階段為探索、起步,第二階段為發展、穩固,第三階段為停滯、衰落或復興[31];熊櫻基于對旅游容量的動態變化的研究,對多年游客量的變化規律進行了評估和預測[32];翁鋼民基于旅游環境系統的動態性和旅游業的季節性特征,從時間序列的角度構建了旅游容量動態測評模型[33];楊秀平在旅游容量的動態模型中運用了動態改進層次分析法[34];彭禮紅基于系統動力學(SD)對旅游容量進行了研究,通過構建旅游容量SD模型,模擬旅游容量的動態變化,揭示旅游地旅游容量現狀,并能初步實現對旅游容量的預測[25];周國海指出,不同發展時期旅游容量的限制因子不同[15];王華春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經網絡建立了旅游容量預測模型。
分容量計算模型研究:旅游生態容量和旅游經濟容量的確定重點在于指標的選擇和標準的確定,因此在計算模型方面學者主要集中在旅游空間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上。
旅游空間容量計算模型:宋子千針對旅游區日高峰現狀提出了峰值指標算法;張偉國在此基礎上引入交通流動力學模型和交通規劃模型,建立了熱點空間容量預測模型[35];杜驍、王旖靜等結合游客分布的時滯性,對旅游容量的測算方法與周轉率進行了修正[36]。
旅游心理容量計算模型:旅游心理容量是個多因子函數,很難進行定量分析并進行計算機建模,因此大多學者通過建立游客滿意度與游客人數之間的相關函數進行計算。周年興提出的滿意度模型是旅游心理容量研究的基礎[37],梁增賢對此模型進行了應用[38]。其后,學者們不斷采用新角度,引入新的方法,如改進層次分析法,調整影響心理容量的因素權重[39];以可接受的改變極限理論為指導[40],采用三角模糊數的模糊層次分析法[41];以擁擠感知為衡量指標,采用回歸方程法測量[42]和融合實景模擬式視覺評估方法等。此外,部分學者還利用貝葉斯決策法對旅游社會容量進行了測量[43]。在考慮管理水平、管理對象素質和時間等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旅游管理容量計算模型[44]。
2.4 旅游容量模型實證研究
實證對象的分類:旅游區類型的劃分有很多種方法,本研究根據旅游區的性質、主要旅游資源特色和游客所從事的主要旅游活動,并結合旅游容量實證研究現狀將旅游容量的實證研究對象劃分為以下幾類:國家級公園及自然保護區、其他自然風景區、旅游城市等綜合類景區、文物古跡類景區、主題公園及旅游度假區等。其中,國家級公園及自然保護區主要包括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自然保護區;旅游城市類綜合景區包括旅游城市、旅游縣、旅游區域等;文物古跡類景區包括各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寺廟、石窟等。以上幾類都是以資源保護為目的,主題公園和旅游度假區是以經濟開發為主要目的。

圖4 實證對象研究文獻比例
旅游容量實證研究特點與歷程: 由圖4可見,我國旅游容量研究對象主要以國家級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其他自然風景區為主,占總研究對象的66%。其中,除國家級公園中部分屬于自然與人文雙遺產的公園外,其他景區大都以自然風光為主。在研究國家級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文獻中,研究國家森林公園的文獻占33%、研究國家地質公園的文獻占29%、研究國家濕地公園的文獻占12%、研究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文獻占26%。
我國大約從21世紀才開始對旅游容量進行實證研究。起初以一般的自然風景區為主,2001年開始對國家級公園及國家自然保護區進行研究,2005年開始快速發展,2008年達到研究頂峰,隨后出現了明顯的下滑,2011年出現次高峰,之后保持平穩發展;對旅游城市等綜合類景區的研究始于2004年,這類研究一直保持平穩狀態緩慢發展,其中旅游城市主要以大連[45]、北京[46]、青島[47]為主;對文物古跡類景區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受古村鎮旅游熱的影響,此類型中主要以研究古村鎮旅游容量[48,49]為主,部分學者對寺廟、石窟[50]類景區進行了研究;2011年才開始對主題公園及旅游度假區的旅游容量進行持續性的研究,其中旅游度假區以海島型度假區為主,如山東長島[51]等(圖5)。

圖5 實證對象研究文獻時間分布
在旅游容量研究的發展過程中,研究者們逐漸意識到如果將旅游容量簡單理解為數字問題或數學計算的話,在實踐中往往會遭到失敗[52]。不同的行為類別、資源敏感度、空間分布、時間和管理水平都會對旅游容量產生影響[53,54]。在此基礎上國外學者開始研究解決旅游容量問題的新思路,LAC(可接受的改變極限)等旅游容量管理理論應運而生[55]。國內學者在旅游容量管理方面除引入國外先進理論外,對旅游容量預警的研究已經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此外還積極探索了其他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方式。
3.1 引入國外旅游容量管理理論
國外旅游容量管理理論研究概況:在旅游容量管理的研究中,國外較成熟的理論有:ROS(游憩機會序列)、LAC(可接受的改變極限)、VERP(游客體驗與資源保護),實質是美國國家公園為保證游客體驗和資源的持續利用而發展出來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型,操作方法為:找出國家公園環境條件和社會條件中影響游客體驗的因素,制定相應指標,通過對指標的監測達到提高游客體驗的目的。這三個理論模型完善了指標體系,實現了指標的可操作性,但由于每個國家或每種旅游區的情況差距十分巨大,這三個模型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種指標篩選的方法和科學的規劃操作過程。
國內對LAC等理論的引入研究:在旅游容量管理方面,國內逐步引入了國外的ROS[56]、LAC[57]、VERP[58]等理論,并對ROS、LAC、VERP理論的應用理念、設置要素、標準與管理過程分別進行了介紹[59]。部分學者結合實踐對其進行了應用研究:姚莉以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具體研究了LAC理論指導下生態旅游心理容量[40];韋健華根據旅游容量傳統概念和改進的LAC基本理論,分別從游客體驗效用、環境接受概率、旅游需求預期這三個角度制定了森林公園旅游容量的評價標準[60]。
3.2 旅游容量預警研究
旅游容量預警機制是一種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處理相結合的旅游容量風險管理機制,分為旅游容量預警系統和預警管理組織兩部分,可有效避免或減少旅游容量弱載或超載造成的損失[33]。近年來國內旅游容量預警研究得到了飛速發展。楊春宇等率先提出運用預警理論和方法來多維地分析由于旅游活動導致和產生的旅游環境的變化過程,以求解決旅游容量研究缺乏綜合性、系統性、動態性和預警性的現實性問題[61];姬曉娜等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旅游容量進行了更科學的預警研究;趙永峰等在研究中將預警系統化為旅游容量的組成部分[62];劉佳等對我國旅游容量的預警研究進行了綜述與展望,認為預警理論能有效的為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提供旅游開發與管理的技術支撐及科學依據,但當前我國旅游容量預警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尚不成熟[63]。部分學者將預警系統應用于實例研究中:閆云平通過研究預警系統,為西藏景區搭建了空間數據庫管理平臺,實現了旅游容量評估和預警功能;王佳結合旅游容量預警理論,通過系統動力學仿真技術對我國沿海地區旅游容量的預警系統進行了模擬分析。
3.3 其他旅游容量管理研究
我國其他旅游容量管理研究大多還局限在游客量控制和部分實證對象的容量調控措施上,尚未在宏觀上形成體系。田勇對旅游容量的調控系統進行了探討,認為旅游容量調控系統應由信息處理系統、支持系統、調控系統以及協同系統組成,目的是預警、調節保護和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64];朱玉芳等提出景區旅游容量閾值管理方法,以解決核心景點旺季旅游時段的超載問題;陳肖肖對我國景區的旅游容量管理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景區旅游容量管理措施進行了研究和探討[65]。
4.1 旅游容量的經濟學分析
部分學者在經濟的角度對旅游容量進行了分析,具體包括旅游容量的經濟屬性和旅游容量與經濟的相互影響關系。主要的觀點有:旅游容量是資源并具有價值,旅游容量資源的市場配置失效是導致容量超載的重要原因[66];旅游容量是規模經濟性的度,即景區超載會產生規模不經濟[67];旅游資源的準公共資源的屬性特征導致其開發具有外部不經濟性,容易形成“公地悲劇”,而旅游容量是解決此問題行之有效的主要管理工具[1]。此外,王輝等從經濟學理論利潤最大化原則出發,利用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關系結合模糊數學制定隸屬函數,建立了城市旅游容量狀態評估模型[68];劉佳等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和脈沖響應函數,對山東省旅游容量與旅游經濟增長之間的作用關系進行了研究[69]。
4.2 旅游容量在規劃中的應用
旅游容量作為旅游區規劃的重要理論依據理應引起人們重視,部分學者對此進行了應用研究。王劍等認為旅游容量不僅可以對旅游地規劃的初步方案進行評價,還能促使規劃方案根據旅游容量現狀問題進行調整,即對旅游地規劃進行優化設計[70];熊櫻結合景觀生態學理論、不確定性模型與方法和時間序列研究方法,將旅游容量與旅游規劃的市場研究、功能分區相結合進行了研究;李霞等對將旅游容量作為一種有效的評價方法應用于旅游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初步探討;和圓媛將旅游容量引入旅游用地規劃中,基于旅游容量測算結果,構建線性規劃模型,確定研究區域最優旅游用地規劃方案。
4.3 旅游容量相關耦合關系研究
旅游容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與其他要素存在各種耦合關系。劉瑩在評價旅游容量各分系統容量和旅游效應綜合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對兩兩之間的耦合協調度進行了研究,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作為判斷旅游環境承載力和旅游效應協同發展水平的有效手段,旨在為旅游容量的提升尋求應對策略;楊秀平對旅游者數量和旅游容量的耦合關系進行了研究,并運用模糊推理與灰色預測的方法對2015年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旅游區7月份旅游者數量與旅游容量的耦合度進行了計算,結果為0.8052,處于“中等”耦合狀態。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旅游容量研究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對旅游容量的認知更加全面,普遍認同旅游容量的閾值屬性及動態屬性;模型構建更加科學,物元分析法等方法的廣泛應用,使指標體系構建更加細致全面,計算模型得到不斷的修正;實證研究對象更加豐富,旅游城市等綜合類景區、文物古跡類景區、主題公園及旅游度假區等景區的旅游容量研究得到關注;管理研究得到拓展,積極引入國外先進管理理論,預警研究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旅游學、地理學、管理學、經濟學、規劃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定義描述方面未達成共識,指標選擇還缺乏規范、動態模型研究不深入,管理研究應用性較差等。
基于以上認知,提出以下展望:①規范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的選擇。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標準的確定是旅游容量模型構建的重要基礎,其影響因子眾多,不同的學者因知識背景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標準,不能保證其全面性、科學性與權威性。因此,可制定旅游容量指標體系選擇和評價標準確定的相關規范,在此規范的基礎上依據研究對象的特點進行適當調整。②加強系統動力學模型的研究與應用。旅游資源在空間上有分布不均性、在時間上有動態變化性,游客游覽活動有時滯性,游客在景區的分布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性,而當前學者的研究依集中于靜態模型方面,使這些因素得不到充分考慮。系統動力學實質是分析研究復雜反饋大系統的計算機仿真方法,現已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規劃、軍事等領域的戰略研究中。因此,今后應加強對旅游容量動態模型的研究,充分利用系統動力學等理論,為旅游容量提供更科學的研究與預測。③深化對文物古跡類景區的實證研究。我國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風景區尤其是國家級自然風景旅游地,相對于自然有自我恢復功能,文物古跡類景區更加脆弱,理應引起更多的重視。如古村落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孕育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作為傳統的人居空間,旅游容量更狹小,當前大量游客的蜂擁而至對古村落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村莊環境遭到污染、風貌遭到破壞、居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等,因此加強對古村落旅游容量的研究具有時代緊迫性。④推進旅游容量管理的創新研究。加強對旅游容量管理的研究,避免采用直接控制游客人數的調控措施,對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應借鑒國外旅游容量管理理論科學的規劃過程,積極應用于我國旅游景區,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理論;旅游容量預警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下一步應加強實證研究,完善預警體系。此外,還應積極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旅游容量調控措施,構建科學有效的旅游容量管理體系。
[1]李琛,成升魁,陳遠生.25年來中國旅游容量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地理研究,2009,28(1)∶235-245.
[2]張泰城,肖鶴亮.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國內研究述評[J].生態經濟,2010,(2)∶94-97.
[3]孫晉坤,章錦河,李曼,等.近十年國內外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與啟示[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30(2)∶86-91.
[4]翁鋼民,楊秀平,李慧盈.國內外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生態經濟,2015,(8)∶129-132.
[5]Wagar J.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ild Lands for Recreation[J].Forest Science,1964,10(7)∶247-261.
[6]盧松,陸林,徐茗.旅游環境容量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6)∶76-81.
[7]Kurt R,Wetzel John F.Sizing the Earth:Recognition of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J].Ecological Economics,1995,12(1)∶13-21.
[8]Lindberg K,Mccool S F,Stankey G.Rethinking Carrying Capa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2)∶461-465.
[9]Salerno F,Viviano G,Marfredi EC,etal.Multiple Carrying Capacities from a Management-oriented Perspective to Operationalize Sustainable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J].Journal of Envirnmental Management,2013,(128)∶116-125.
[10]趙紅紅.蘇州旅游環境容量問題初探[J].城市規劃,1983,(3)∶46-53.
[11]保繼剛.頤和園旅游環境容量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1987,7(2)∶403-408.
[12]崔鳳軍.論旅游環境承載力——持續發展旅游的判據之一[J].經濟地理,1995,(1)∶105-109.
[13]楊銳.風景區環境容量初探——建立風景區環境容量概念體系[J].城市規劃匯刊,1996,(6)∶12-15.
[14]張廣海,劉佳.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承載力地域差異與功能分區[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7(4)∶77-80.
[15]周國海.名山旅游區旅游環境容量動態變化規律研究——以張家界森林公園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6)∶559-562.
[16]孫元敏,張悅,黃海萍.南澳島生態旅游環境容量分析[J].生態科學,2015,34(1)∶158-161.
[17]孫睦優,王葉峰.旅游環境承載力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以秦皇島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2)∶70-72,124.
[18]袁基瑜,于靜,袁浩.城市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初探[J].工業技術經濟,2006,25(7)∶130-134.
[19]米陽.開放型景區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北京什剎海景區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0]朱葛.旅游環境容量研究——以鲅魚圈海濱溫泉度假區為例[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1]艾琳.呼倫貝爾草原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2]邵秀英,李靜.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環境評價及案例研究——以磧口古鎮為例[J].旅游科學,2007,21(6)∶61-66.
[23]尹新哲,李菁華,雷瑩.森林公園旅游環境承載力評估——以重慶黃水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人文地理,2013,(2)∶154-159.
[24]李金海.區域生態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3)∶78-80.
[25]彭禮紅.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6]楚義芳.超載、旅游污染及其控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1,7(1)∶58-61.
[27]胡炳清.旅游環境容量計算方法[J].環境科學研究,1995,8(3)∶20-24.
[28]戴學軍,丁登山,林辰.可持續旅游下旅游環境容量的量測問題探討[J].人文地理,2002,17(6)∶32-36.
[29]劉益.大型風景旅游區旅游環境容量測算方法的再探討[J].旅游學刊,2004,19(6)∶42-46.
[30]王輝,林建國.旅游者生態足跡模型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計算[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5,31(3)∶57-61.
[31]劉少湃,吳國清.旅游環境容量的動態分析——生命周期理論與木桶原理的應用[J].社會科學家,2004,(2)∶102-104.
[32]熊櫻.基于旅游規劃的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3]翁鋼民.旅游環境承載力動態測評及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4]楊秀平.基于時間維度的旅游環境承載力動態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9)∶93-97.
[35]張偉國.環游型景區旅游空間容量預測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6]杜驍,蒲云.大型旅游景區空間容量的測算方法[J].統計與決策,2008,(11)∶32-34.
[37]周年興.旅游心理容量的測定——以武陵源黃石寨景區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2)∶102-104.
[38]梁增賢,董觀志.主題公園游客心理容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來自深圳歡樂谷的實證[J].人文地理,2011,(2)∶139-143.
[39]楊秀平,翁鋼民,趙黎明.基于改進層次分析法的旅游者心理承載力的測算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26(1)∶68-71.
[40]姚莉.LAC理論指導下的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心理承載力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1]張博.旅游目的地居民社會心理承載力研究——以日本東京都淺草寺為例[J].旅游學刊,2014,29(12)∶55-65.
[42]潘麗麗,孫玉勤.國家濕地公園旅游環境容量問題與調控——以杭州西溪濕地為例[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5,11(2)∶15-19.
[43]盧小麗,武春友,于海峰.旅游社會承載力的量測及管理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5,8(1)∶75-77.
[44]劉紅陽,由亞男.管理容量在旅游環境容量體系中的作用及計量[J].華東經濟管理,2005,19(6)∶33-35.
[45]王輝.沿海城市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大連市為例[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6]彭文英,李俊,張卓棟.北京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及區域差異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7)∶598-602.
[47]鄭娜莎.基于灰色評價的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以青島城市旅游環境系統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8]盧松,陸林,徐茗,等.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環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古村落為例[J].地理研究,2005,24(4)∶581-590.
[49]車震宇,楚珊珊,鄭溪.游客行為與傳統村落游覽區域適度控制研究——以西遞村、束河古鎮為例[J].旅游科學,2010,24(2)∶64-70.
[50]羅瑤.敦煌莫高窟旅游環境容量及量測分析[J].敦煌研究,2005,(4)∶9-15.
[51]楊松艷.海島旅游環境承載力及其預警研究——以山東長島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2]Stanky G H.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to Wilderness and Other Low-density Recreation Areas[C].Austrail:Camberra,1980.
[53]Schreyer R.Sociolog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in Carrying Capacity Decision-making[C].VS:Fort Worth,TX,1976.
[54]Hendee John C Dustin Daniel,Stankey Gorge H Lucas Robert C.Wilderness Management[M].Golden,Co:Fulcrum Publishing,1990∶465.
[55]Cole David N,Stankey George H.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Conceptual Clarifications and Possible Extensions[C].VS:Missoula,MT,1998.
[56]蔡君.略論游憩機會譜(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框架體系[J].中國園林,2006,22(7)∶73-77.
[57]楊銳.LAC理論:解決風景區資源保護與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J].中國園林,2003,19(3)∶19-21.
[58]林明水,謝紅彬.VERP對我國風景名勝區旅游環境容量研究的啟示[J].人文地理,2007,(4)∶64-67.
[59]李曉莉.美國國家公園休閑土地管理中三個模型的應用及啟示[J].人文地理,2010,(1)∶118-122.
[60]韋健華.基于游客體驗的森林公園旅游承載力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61]楊春宇,邱曉敏,李亞斌,等.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預警系統研究[J].人文地理,2006,(5)∶46-50.
[62]趙永峰,焦黎,鄭慧.新疆綠洲旅游環境預警系統淺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2(7)∶144-149.
[63]劉佳,劉寧,楊坤,等.我國旅游環境承載力預警研究綜述與展望[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73-77.
[64]田勇.旅游環境容量調控系統的探討[J].旅游科學,2000,(2)∶19-22.
[65]陳肖肖.有關景區旅游容量管理試論[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3)∶61-62.
[66]王虎,翁鋼民.旅游環境容量超載的經濟學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2)∶110-112.
[67]樊信友.風景區旅游環境容量的經濟學分析——兼論黃金周規模經濟現象[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20(2)∶90-92.
[68]王輝,林建國,周佳明.城市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經濟學模型建立與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6,32(3)∶18-20.
[69]劉佳,于水仙.山東省旅游環境承載力與旅游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8-63.
[70]王劍,彭建.基于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旅游開發規劃優化設計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0(1)∶95-98.
PresentSituationandProspectofTourismCarryingCapacityResearchinChina
LIU Zu-rui1,2,YANG Dong-dong1,TONG Feng-xian1,LIU Jie1
(1.School of Mechanics & Civi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2.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problem of overload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effective meant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area was to make the scientific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TCC).In the current,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lacked innovation,and gradually entered the bottleneck stage.TCC index was out of reality,and control meant that coudn′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ourist area,which made the function of TCC was not well played.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CC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concept,model,management and other research perspectives.Then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CC,such as the concept was not uniform,the index lacked norms,dynamic research was not in-depth,and the application was not good.At the end,this paper put forward four points prospect,including normalizing establishment of index,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deepening the empirical study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promoting the research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so on.
tourism;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present situation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3.023
F592.3
A
1005-8141(2017)03-0379-06
2017-01-04;
2017-02-21
江蘇建筑節能與建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開放基金項目“蘇北地區綠色村莊技術標準研究”(編號:SJXTY1613)。
及通訊作者簡介:林祖銳(1973-),男,河南省信陽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鄉土遺產保護與鄉村聚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