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241)
基于文本挖掘的鄉村旅游需求特征與體驗差異研究
——以上海市為例
金 川,馮學鋼,周 成
(華東師范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241)
借助在線口碑評價和文本挖掘方法,深入研究了上海市鄉村旅游的市場需求特征、目的地體驗共性和體驗分異。上海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在線點評熱度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征,獲得有關稱號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平均月點評數較高。游客的體驗呈多功能復合型、景觀觀賞型和采摘體驗型的同質化分異,且多功能復合型目的地游客體驗的同質化傾向較嚴重。游客對鄉村性事項的表達不足,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品質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采用文本分析法提取的上海市鄉村旅游需求特征,與文獻研究中展現的需求特征基本一致,說明文本分析法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鄉村旅游需求;文本挖掘;體驗同質化;上海市
鄉村旅游指在鄉村地域開展的,以田園風光、農事生產、鄉村風情、民俗文化、鄉村社區等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游客回歸自然、觀光休閑、體驗度假等需求的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鄉村性與城市性的級差是吸引都市居民從事鄉村旅游活動的動力源泉[1]。在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環境破壞,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驅使人們產生逃離城市、回歸自然的愿望[2]。國內鄉村旅游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于民族地區和中西部民族村寨,較關注這些地區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管理模式和社區參與等問題,而對鄉村旅游需求和市場的研究相對薄弱。
上海作為我國城市化最為迅速的地區之一,鄉村旅游起步早且需求旺盛,鄉村旅游的市場導向尤為明顯。隨著都市交通的便利化和時空距離的壓縮,上海的鄉村旅游需求正在發生改
變。江浙等具有先天山水資源優勢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成為上海市民進行鄉村旅游活動的新選擇,因此如何滿足市民不斷升級和趨于個性化的鄉村旅游需求,是上海都市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網絡文本數據及其分析方法為鄉村旅游的需求和市場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文本挖掘方法與假設檢驗、聚類分析等定量化手段相結合,既能提取游客對目的地及其產品的體驗的一般特征,也能了解游客體驗特征的內部分異,為鄉村旅游產業的供給創新提供思路。已有研究證實,運用文本分析法與問卷分析法對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兩者的結果具有相對一致性[3]。
本文將運用在線口碑文本和多種分析技術,提取當前都市鄉村旅游需求和滿意度特征,解析不同鄉村旅游目的地之間的體驗共性與差異,并與現有文獻中鄉村旅游需求的有關特征進行比較驗證,提出相關的管理和發展建議。
2.1 鄉村旅游需求與體驗研究
鄉村旅游需求源自城市化背景下人們的親土情結。鄉村旅游者追求遠離都市生活、逃離壓力和放松身心[6]。鄉村作為“地方”,成為大多數城市居民遠離日常生活的符號象征和身份象征[7]。Perales[8]將現代鄉村旅游需求動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尋求環境質量,二是尋求真實性。旅游者參加鄉村旅游除可以欣賞鄉土美景、獲得高質量生態環境體驗外,還可以享受后臺體驗[9],旅游者在與當地人的接觸中了解和融入鄉村生活,擺脫都市疏離感,獲得自身心理和地位上的滿足[10]。單福彬、周靜[11]將鄉村旅游的消費需求分為物質性需求、體驗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陶玉霞[12]認為,大多數鄉村游客對學術界強調的“鄉村性”事項并不關心,異化的鄉村旅游產品促成鄉村游客調整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標。
鄉村旅游需求具有重復性[13]。人們從事鄉村旅游活動,或出于欣賞自然風景的目的[14],或為體驗鄉村生活和本地文化[15],也因經濟原因,即鄉村旅游較實惠的價格[18]。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體為城市和都市居民,與其他類型的旅游者相比,鄉村旅游市場具有近距離、自駕出游為主,以中老年游客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成年游客為主,消費相對經濟、忠誠度較高、體驗過此類產品和從親友處獲得信息等諸多特點[6,7,15,16,18]。鄉村旅游體驗由目的地的熱情好客、傳統文化、自然文化景觀等組成,并由游客、服務供應者、當地居民共同營造和創建[19]。鄉村旅游體驗中包含目的地所能提供的多樣化資源與環境,有些元素并不專門為游客設計,但卻能為游客所體驗。
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不同體驗需求,是鄉村旅游規劃和管理面臨的挑戰之一。了解體驗背后的個體動機、期望與感知,是鄉村旅游目的地提供優質體驗和服務的基礎[20],形象、品質和目的地滿意度是鄉村旅游目的地忠誠度的直接決定因素[21,22]。鄉村旅游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顯示,游客對鄉村旅游環境的滿意度最高,對旅游服務與投訴的便利性滿意度較低[23],而娛樂、購物活動和景點質量在鄉村旅游總體滿意度中貢獻較大[24]。
2.2 電子口碑和網絡文本研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獲取旅游信息,并通過互聯網預訂和購買服務[25]。游客生成內容是用戶生成內容的一種,也是游客和大眾自主自愿透露的旅游信息,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被不同的人分享。游客生成內容方便了電子口碑的傳播[26],促進了目的地的旅游形象的塑造,也影響著其他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和決策[27,28],目的地電子口碑的數量、類型和旅游者體驗特征影響著潛在旅游者的期望與決策[29-31]。已有研究證實,電子口碑的評論數與景區的接待人數呈顯著相關關系[32],旅游者決策更易受消極網絡評論的影響[33]。
在線網絡評價直觀展示了游客對目的地的正負面體驗,為了解游客滿意度提供了切入點,也為目的地對旅游者的體驗管理和旅游營銷提供了切實的依據。目前,運用網絡文本進行的旅游者感知和體驗研究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對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如對中國、新西蘭、北京、廈門、華山等地的研究[34-38];第二類是對旅游產品認知的研究,如對紅色旅游的價值內化的研究[39];第三類是對重大節事的研究,如對上海世博會的旅游體驗研究[40]。以往研究主要分析旅游者對目的地感知的總體特征,較少解析其中的內部分異,且對單項旅游產品的研究并不多見。鄉村旅游的重游現象和口碑傳播現象較為明顯,本文借助在線口碑數據及文本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本文選擇上海作為案例地,主要出于以下兩方面考慮:首先,上海的鄉村旅游起步較早,是都市鄉村旅游的典型代表,環城市游憩帶理論(ReBAM)的提出和論證即以上海為主要案例地。其次,隨著城市化、區域旅游一體化的迅速推進和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上海的鄉村旅游較早面臨轉型升級的瓶頸。了解市場需求和體驗特征對都市鄉村旅游產品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1 數據來源及特征
2016年3—6月,作者對上海市主要鄉村旅游區域進行了全面調研,包括寶山區、崇明區、嘉定區、金山區、閔行區、浦東新區、青浦區、奉賢區和松江區9個區域。通過與各區農業和旅游管理部門、項目主體的座談,每區選擇了約5個鄉村旅游點進行重點調研。綜合考慮各區鄉村旅游發展實際、區域面積大小、區縣重點支持項目等情況,以新老結合為原則,最終選定了48個代表性鄉村旅游點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其中,有15個為3A、4A級景區,有32個為國家農業部和旅游局評定的鄉村旅游示范點(截止2015年,約占上海市所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53.6%),有11個同時擁有以上兩種身份,少數幾項為新興鄉村旅游點。
作者搜集了上海市48個鄉村旅游點的在線口碑評價作為基礎研究數據。查找在線旅游網站的用戶數量、市場占有率、百度指數、數據完整性和可獲得性等相關資料后,初步選定攜程旅游網、同程旅游網、驢媽媽網、去哪兒網、途牛網五個大型OTA平臺。其中,途牛網的攻略板塊失效且不具備站內搜索功能故予以剔除。考慮到鄉村旅游市場主要來源于本地,本地生活類的O2O平臺也是居民購買和評價休閑體驗產品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又增加了大眾點評網作為口碑數據來源網站。5個文本來源網站的信息對比情況見表1。大眾點評網包含了其他大型旅游網站所未覆蓋的中小型鄉村旅游點,各網站口碑內容的側重點有一定差異,因此可以保障信息來源的豐富性和完整性。

表1 文本來源網站信息比較
注:來自2017-01-15—2017-01-17的實時搜索數據。
借助八爪魚采集器軟件,共采集所選5個網站48個鄉村旅游目的地所有在線口碑評價23017條,時間跨度為2008—2016年。通讀所有樣本對樣本進行逐條篩選,對重復、不相關信息做刪除處理。口碑評價中需包含對目的地的綜合體驗評價,即需包含游客對鄉村旅游中出游行程、同游人群、服務質量、環境質量、住宿條件、交通可達性、產品評價、重游意愿等多項體驗內容的描述。經篩選和清洗后,剩余19916條。從圖1可見,馬陸葡萄主題公園、上海鮮花港、聯怡枇杷樂園、都市菜園、韓湘水博園、上海浦江源森林度假村、上海之根雪浪湖度假村擁有較高的點評數。

注:1—4位于寶山區;5—14位于崇明區;15—18位于嘉定區;19—23位于金山區;24—26位于閔行區;27—33位于浦東新區;34—37位于青浦區;38—42位于奉賢區;43—48位于松江區。
圖1篩選后文本數據數量分布
3.2 文本分析流程
從圖2可見,清理后的口碑文本分析流程為:首先,識別在線口碑的時間熱度及季節性特點,檢驗點評數量與鄉村旅游目的地類型之間的關系;其次,運用軟件分別計算48個目的地在線口碑文本中的詞匯頻次及比率,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詞,根據詞匯在48個目的地成為高頻詞的次數,提煉上海鄉村旅游需求的總體特征;第三,構建兩個目的地間相同特征詞數量組成的相異矩陣,進行目的地旅游體驗差異與共性的聚類分析和共現分析,并運用語義網絡量化描述目的地體驗的共性特征;第四,運用情感分析方法識別案例地正負面情感所占比重,解析鄉村旅游體驗的總體滿意度特征。
本文綜合運用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漢語詞法分析系統ICTCLAS(2015版)、Excel、SPSS和Ucinet中的Netdraw模塊等數據處理和分析軟件,從不同角度揭示鄉村旅游者需求特征及目的地體驗的共性和差異。

圖2 文本數據分析流程
4.1 鄉村旅游點評的季節特征與類型差異
游客的出游時間與點評時間雖然存在時滯,但目的地在線點評數量的時間分布可基本反映市場的出游態勢。上海市主要鄉村旅游目的地在線點評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且這種季節性在地域空間上存在差異。

圖3 在線點評數量的月度分布

圖4 各區在線點評數量的變異系數
從圖3可見,一年中的4月和10月為網絡點評的高峰期。經計算,目的地評論數量的月均值為1660,變異系數為0.204,4月和10月的評論數量都大大超出了均值。結合具體的評論內容可知,每年的4月前后為上海居民春游踏青、節慶賞花及市民前往郊區掃墓的集中時段,10月的國慶長假同樣是居民郊游的高峰期。其他各月的點評數量分布較均衡,則是鄉村旅游需求重復性、都市交通便捷性、網絡平臺便利性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圖4為9個不同區域的月點評數年內變異系數,變異系數最小的青浦區為0.13,最大的嘉定區為0.82。變異系數值越大,說明該區域在線點評熱度的季節性越明顯。
由于品牌化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點評熱度較高,進一步檢驗點評熱度與目的地是否獲得相關稱號的關系,我們將至少屬于其中一種類型的目的地標記為“1”,兩者皆不是的標記為“0”,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Levene檢驗證實方差具有齊性,取“假設方差相等”,獨立樣本t檢驗的雙尾顯著性水平的P值為0.094,在10%的水平上顯著。結果說明,3A級以上景區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月均在線點評數高于未獲得以上稱號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均值差約為29.2,證實了各類標準化示范點的市場品牌效用。

表2 點評熱度與目的地是否獲得稱號關系的檢驗
4.2 鄉村旅游需求共性與目的地體驗分異
逐個處理目的地的口碑文檔,提取每個目的地文本文檔的高頻特征詞。為保障對旅游體驗概括的完整性與描述的準確性,按照名詞、動詞、形容詞的屬性分類,提取文檔中三類詞詞頻排名前十的詞語,共30個,逐一查看目的地文本文檔提取的高頻特征詞,剔除不含旅游體驗和其他旅游表征意義的詞語,去除表征目的地名稱及所處區域的詞匯,并由后續詞匯進行補足。根據每個目的地全部30個高頻詞的詞匯的頻數,由多到少依次進行提取,直至每個目的地成功提取20個高頻特征詞為止。有4個目的地因評論數量過少、高頻詞提取不夠準確而予以剔除(聚一聚農莊、綠蔭譚、宏泰園和申亞瑞地怡園)。
鄉村旅游需求和體驗的基本共性分析:梳理至少在兩個目的地的口碑文本中成為高頻特征詞的詞匯,共有99個(表3),以此提取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共性特征。分析頻次排名前十的高頻特征詞可知,“不錯、喜歡”分別在43個、30個目的地中成為高頻特征詞,反映出市場對目的地所提供產品較高的滿意度;“環境”在32個目的地中表現為高頻特征詞,體現了鄉村旅游市場對環境質量的關注與尋求;“朋友”表征鄉村旅游的同游人群,在28個目的地中成為高頻特征詞;“門票”體現了市場對鄉村旅游產品價格的關注,間接反映了鄉村旅游需求的經濟性特征;“吃飯、農家、新鮮、味道”揭示了當前鄉村旅游產品中餐飲服務的重要地位;“值得”則是市場主體在權衡旅游體驗價值和各項成本后做出的鄉村旅游總體評價。綜合以上分析可知,上海的鄉村旅游游客體驗特征及從中透露出的游客需求總體特點與文獻中所提及的鄉村旅游需求特點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文本分析方法體現了較高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表3 鄉村旅游體驗的共性特征提取
為進一步了解鄉村旅游需求和體驗的內部特征,對目的地的共性特征詞進行屬性分類(表4)。由表4可知,花卉觀賞、水果采摘、農家菜品嘗、農莊體驗是主要的鄉村旅游產品形式和服務內容,它們大都為傳統典型的鄉村旅游產品。親朋好友聚會、親子游和公司組織的團隊建設活動是旅游者的主要同游群體與出游組織方式,鄉村旅游者的出游動機主要是為了放松身心和休閑度假。此外,共性特征詞中還包含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產品和體驗的諸多正面感知與積極評價,如“不錯、喜歡、新鮮、值得”等。但旅游者體驗共性特征中主要為對物質環境和服務質量的描述,較少涉及鄉村性事項及精神層面感知特征。
鄉村旅游目的地的體驗差異分析:通過兩兩比較,計算不同目的地間擁有相同高頻特征詞的個數,組成代表共現次數的對稱矩陣,并轉化成相異矩陣。運用相異矩陣的分層聚類,解析鄉村旅游目的地的體驗差異和相似程度。聚類結果見表5,分層聚類將所有目的地聚類為3個大類和7個小類。結合上海鄉村旅游產業的基本情況可知,第一大類旅游目的地表現為顯著的多功能復合特征,這類目的地可提供包括農家菜、住宿、垂釣、溫泉等多元化的鄉村旅游體驗,且數量最多;第二大類目的地表現為顯著的景觀觀賞特征,此類目的地主要提供花卉田園、風景園林的觀賞體驗活動;最后一類目的地表現為明顯的采摘體驗特征,此類目的地主要提供農產品種植過程、創意活動等農事體驗活動。聚類分析揭示了不同目的地間游客體驗的同質性和相似性。其中,多功能復合型目的地能夠提供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且它們之間或多或少地存在差異,但游客體驗特征卻較為相似。景觀觀賞型和采摘體驗型目的地的游客體驗特征相對較獨立,既反映了這類目的地游客體驗的個性化趨勢,也凸顯了其體驗內容的相對單一化。
為直觀展示各目的地旅游體驗共性與差異的強弱程度,以目的地間相同特征詞的個數大于10(20個高頻特征詞數量的1/2)為閾值,構建對稱矩陣,將鄉村旅游目的地游客體驗的共性和差異可視化,結果見圖4。由圖4右半邊可知,多功能復合型目的地的游客體驗特征相似程度較高,葵園生態農莊、崇明人家、凱博農莊、寶島蟹莊的中心性較強;圖4左半邊則說明景觀類和采摘類的目的地游客體驗特征相似程度較發散,孫橋現代農業園的中心性較強。圖4左上角羅列的10個鄉村旅游點,它們的游客體驗特征與其余目的地體驗特征相似程度弱,游客體驗的個性化較強,在此不做深入分析。網絡分布圖進一步證明,多功能復合型目的地的游客體驗特征呈現同質化傾向,而景觀類和采摘類目的地的游客體驗擁有更多個性化特征。
4.3 鄉村旅游體驗總體評價及供需差距
為綜合權衡旅游者對上海鄉村旅游產品的整體滿意度,運用情感分析方法計算目的地在線口碑中的正面情感與負面情感占比。從圖5可見,大部分旅游點的在線口碑中正面情感達70%以上,說明游客對鄉村旅游體驗的總體滿意度較高。泰生示范農場、崇明人家、夢花源、東方菲尼克斯、五厙農業觀光園、上海之根雪浪湖度假村等旅游點的正面情感占比超過80%,馬陸葡萄主題公園、韓湘水博園、申隆生態園的正面情感占比低于70%。考慮到單條網絡在線點評的體量較小,網絡口碑中30%左右的負面情感占比也預示著上海市鄉村旅游的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表4 鄉村旅游體驗共性特征的分類屬性

表5 鄉村旅游目的地游客體驗的分層聚類結果

圖5 鄉村旅游目的地游客體驗的相似性網絡分布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結論:①上海市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在線點評數量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征,4月和10月為在線旅游點評的高峰期,其他月份的點評數量較均衡;且3A級以上景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的月均點評數,顯著高于未獲得以上稱號的鄉村旅游地。②餐飲服務、環境質量在當前游客體驗中占有重要地位,游客的鄉村旅游體驗呈多功能復合型、景觀觀賞型、采摘體驗型的同質化集聚,游客體驗以感官和物質層面的感知為主,對鄉村性、原真性事項的表達不足。③市場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口碑評價中正面情感約占70%,上海市鄉村旅游的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仍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運用文本分析方法對鄉村旅游需求和體驗特征的提取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當前,上海市的鄉村旅游產品仍然以提供觀賞、采摘和基本食宿的農園(莊)為主,鄉村旅游的供給升級較慢,供給創新不足。旅游產品的同質化造成游客體驗的同質化,旅游消費的拓展有限,都市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驅動力較弱。區域旅游一體化和交通便利化程度的加深進一步改變了都市鄉村旅游地的市場競爭格局,加劇了本地鄉村旅游需求的外溢。這不僅給都市鄉村旅游產品定位和項目設計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給鄉村旅游的投資經營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亟待從景區和政府等各方發力,促進都市鄉村旅游產業的供需結構調整與適配。
作為鄉村旅游目的地和景區來說,應致力于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創新,為旅游消費者提供更加差異化的旅游體驗,并引領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的升級。第一,由于目前餐飲產品在鄉村旅游產品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應把鄉村旅游餐飲產品更好地與住宿等其他產品結合起來。第二,加強對市場的研究,發展生態休閑、康養度假、創意民宿等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體驗業態。通過營造鄉村整體環境,為游客塑造一種獨特的旅游體驗。第三,加快鄉村旅游產品的創新步伐,促進傳統鄉村旅游產品向鄉村度假和社區集成的鄉村旅游產品轉化,延伸鄉村旅游的產業鏈。可通過鄉村旅游合作社、多主體聯合開發等手段,提升鄉村旅游的規模與水平。第四,建設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開發具有市場吸引力的鄉村旅游購物產品,促進“互聯網+農業+旅游”的融合,使鄉村旅游與都市生活能夠更好地銜接。第五,積極參與A級景區及相關稱號的評選,通過品牌化的路徑擴大目的地的市場效應。同時,更要努力提高項目的標準化管理水平,提升旅游鄉村的旅游服務水準,為都市居民提供更加精致的旅游服務。第六,發揮與都市中心距離較近的優勢,與周邊地區的山水自然風光展開錯位競爭,以本地特色的鄉村性、人文性、創意性資源為基礎,樹立獨特的競爭優勢。

圖6 目的地在線口碑的正面情感占比
作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引導者的政府部門來說,應努力為鄉村旅游產業的創新升級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第一,合理有效地激發鄉村旅游需求潛力,鼓勵多樣化的產品布局,減少季節性造成的產業波動。鄉村旅游市場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旅游旺季常常由于基礎設施和服務接待設施的相對不足,造成游客體驗質量的下降。因此,應努力發揮鄉村旅游重復性消費的優勢,規避和削減旅游季節性帶來的風險。第二,逐步引導鄉村旅游需求層次和需求結構的升級,引導產業供給的轉型和調整,促進傳統鄉村旅游需求和產品逐漸向鄉村休閑、鄉村度假等較高層次的需求和產品轉化。第三,加強鄉村旅游景區和目的地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注重鄉村旅游產業的質量管理和優質服務營造。加強對政府所推動標準建設項目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準的監督反饋,并完善項目的退出機制。第四,營造更加寬松的市場環境,為鄉村旅游的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提供更加優越的政策環境與制度保障。政府應在基本的產業政策基礎上,給予鄉村旅游領域和鄉村旅游項目更多的政策傾斜與政策支持。
[1]Fleischer A,Felsenstein D.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4)∶1007-1024.
[2]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設計探討[J].旅游學刊,1998,13(1)∶46-48.
[3]張珍珍,李君軼.旅游形象研究中問卷調查和網絡文本數據的對比——以西安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為例[J].旅游科學,2014,28(6)∶73-81.
[4]Majewski J.Rurality as the Core of Tourism Product-usefulness of Geographic and Economic Approaches[J].Acta Scientiarum Polonorum-Oeconomia,2010,9(4)∶287-294.
[5]陶玉霞.鄉村旅游根性意涵的社會調試與價值重建研究[J].人文地理,2015,(5)∶117-125.
[6]Royo-Vela M.Rural-cultural Excursion Conceptualization:A Local Tourism Marketing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Measur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419-428.
[7]Walmsley D J.Rural Tourism:A Case of Lifestyle-led Opportunities[J].Australian Geographer,2003,34(1)∶61-72.
[8]Perales R M Y.Rural Tourism in Spai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4)∶1101-1110.
[9]Pearce P L.Farm Tourism in New Zealand:A Social Situation Analysi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337-352.
[10]Kneafsey M.Rural Cultural Economy: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762-783.
[11]單福彬,周靜.基于消費需求變化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3)∶216-218.
[12]陶玉霞.鄉村旅游需求機制與訴求異化實證研究[J].旅游學刊,2015,30(7)∶37-48.
[13]潘秋玲.現階段我國鄉村旅游產品的供需特征及開發[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9,18(2)∶60-62.
[14]Sharpley R, Sharpley J.Rural Tourism.An Introduction[M].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15]Murphy A,Williams P W.Attracting Japanese Tourists into the Rural Hinterland:Implica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4)∶487-499.
[16]Sharpley R.Tourism amp; Leisure in the Countryside[M].Elm Publications,1993.
[17]Walmsley D J.Rural Tourism:A Case of Lifestyle-led Opportunities[J].Australian Geographer,2003,34(1)∶61-72.
[18]Oppermann 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19]Kastenholz E,Davis D,Paul G.Segmenting Tourism in Rural Areas:The Case of North and Central Portuga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7)∶353-363.
[20]Uriely N.The Tourist Experience:Conceptual Developmen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1)∶199-216.
[21]Loureiro S M C,González F J M.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Satisfaction,Trust,and Image in Relation to Rural Tourist Loyalty[J].Journal of Travel amp; Tourism Marketing,2008,25(2)∶117-136.
[22]Campón-Cerro A M,Hernández-Mogollón J M,Alves H.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Competitiveness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The Quest for Tourist Loyalty in Spain[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mp; Management,2016.
[23]周楊,何軍紅,榮浩.我國鄉村旅游中的游客滿意度評估及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管理,2016,(7)∶156-166.
[24]粟路軍,黃福才.城市居民鄉村旅游滿意度的實證研究——以長沙市為例[J].旅游科學,2009,23(4)∶42-49.
[25]Law R,Qi S,Buhalis D.Progress in Tourism Management:A Review of Website Evaluation in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3)∶297-313.
[26]Litvin S W,Goldsmith R E,Pan B.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458-468.
[27]Banyai M,Glover T D.Evaluating Research Methods on Travel Blog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2,51(3)∶267-277.
[28]Pan B,MacLaurin T,Crotts J C.Travel Blog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46(1)∶35-45.
[29]柴海燕.國外旅游網絡口碑研究進展述評:2004—2011[J].旅游科學,2013,27(3)∶84-95.
[30]Sparks B A,Browning V.The Impact of Online Reviews on Hotel Booking Intentions and Perception of Trust[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6)∶1310-1323.
[31]Filieri R,McLeay F.E-WOM and Accommodation: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avelers′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on Line Review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3,53(1)∶44-57.
[32]賴勝強,唐雪梅,朱敏.網絡口碑對游客旅游目的地選擇的影響研究[J].管理評論,2011,23(6)∶68-75.
[33]Sparks B A,So K K F,Bradley G L.Responding to Negative Online Reviews:The Effects of Hotel Responses on Customer Inferences of Trust and Concern[J].Tourism Management, 2016,(53)∶74-85.
[34]吳劍,吳晉峰,吳姍姍,等.初訪客與回頭客的中國旅游感知形象對比——以旅華歐美游客為例[J].經濟地理,2014,34(7)∶157-164.
[35]Sun M,Ryan C,Pan S.Using Chinese Travel Blogs to Examine Perceived Destination Image:The Case of New Zealand[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5,54(4)∶543-555.
[36]馮捷蘊.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中西方旅游者博客的多維話語分析[J].旅游學刊,2011,26(9)∶19-28.
[37]朱翠蘭,侯志強.基于網絡口碑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廈門市為例[J].熱帶地理,2013,33(4)∶489-495.
[38]張高軍,李君軼,張柳.華山風景區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基于游客網絡日志的文本分析[J].旅游科學,2011,25(4)∶87-94.
[39]鄭華偉.紅色旅游價值觀內化的網絡文本研究——兼論國民幸福感的生成機制[J].旅游學刊,2016,31(5)∶111-118.
[40]羅秋菊,孔蕾.基于博文分析的上海世博會旅游體驗研究[J].旅游論壇,2015,(1)∶13-23.
StudyonDemandCharacteristicsandExperienceDifferenceofRuralTouristsUsingWebTextMiningMethods——ACaseStudyofShanghaiCity
JIN Chuan,FENG Xue-gang,ZHOU Cheng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Using online reviews and text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identified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 and experience difference of rural tourists in Shanghai.The number of online reviews in each month was remarkably seasonal,destinations which won some titles from the governmen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wned a larger number of average monthly reviews than others.Tourists experienc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y destination namely multi-function compounding,landscape viewing and picking experiencing,while tourists experience of multi-function compounding destination tended to be more homogeneous.Rural tourist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items of rurality,and the quality of r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Shanghai still had great room for improvement.Furthermore,dem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extracted by the test analysis method in this study were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studies,which meant the test analysis method was highly reliable in studying rural tourism demand.
rural tourism demand;text mining;homogeneous of tourists′ experience;Shanghai City
10.3969 /j.issn.1005-8141.2017.09.0021
F590.75
A
1005-8141(2017)09-1127-07
2017-07-12;
2017-08-2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反季旅游市場潛力的區域差異及開發策略研究”(編號:12AJY008);華東師范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資助計劃項目(編號:YB2016017)。
及通訊作者簡介:金川(1989-),女,江西省贛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