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杰
(內蒙古赤峰市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對行射頻治療的肝腫瘤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
賈艷杰
(內蒙古赤峰市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目的:探討對進行射頻治療(RFA)的肝腫瘤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方法:對在內蒙古赤峰市赤峰學院附屬醫院接受RFA的35例肝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對這35例患者均進行RFA。進行治療前后,對這35例患者均進行臨床綜合檢查、常規彩超檢查、增強CT檢查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然后,將臨床綜合檢查的結果作為最終的檢查結果,比較這些患者進行常規彩超檢查、增強CT檢查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的檢出率。結果:進行治療前,對肝腫瘤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時病灶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進行常規彩超檢查和進行增強CT檢查時病灶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使用造影增強超聲檢查對肝腫瘤患者滅活病灶的檢出率顯著高于使用常規彩超檢查和增強CT檢查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射頻治療(RFA)的肝腫瘤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可準確發現其病灶的滅活情況,從而為RFA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
造影增強超聲檢查;肝腫瘤患者;射頻治療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肝臟病變可嚴重地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近年來,由于我國居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及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國罹患肝腫瘤的人數明顯增加[1]。目前,臨床上對肝腫瘤患者主要進行RFA。徐東昌等人[2]的研究表明,在對肝腫瘤患者進行RFA前,需全面了解其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性質等,并以此作為依據為其制定RFA方案,以提高其治療的效果。在對肝腫瘤患者進行RFA后,需對其病灶的滅活情況進行評估,以為其后續治療提供參考。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RFA的肝腫瘤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筆者對在內蒙古赤峰市赤峰學院附屬醫院接受RFA治療的35例肝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間在內蒙古赤峰市赤峰學院附屬醫院接受RFA治療的35例肝腫瘤患者。在這35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1例。他們中年齡最小的50歲,年齡最大的81歲,平均年齡為(61.8±7.6)歲。其中,肝癌患者有31例,肝轉移癌患者有4例。
對這35例患者均進行RFA。進行治療前后,對這35例患者均進行臨床綜合檢查、常規彩超檢查、增強CT檢查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具體的方法為: 1)對患者進行常規彩超檢查的方法為:讓患者取仰臥位。用超聲檢查儀的探頭對患者的右側肋間-右肋緣下-劍突下依次進行掃查。2)對患者進行增強CT檢查的方法為:將100ml的對比劑以2~3ml/s的流量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分別在開始注射后的20~25s、50~60s、110~120s對患者進行掃描。進行掃描的范圍為:從患者的膈頂至肝部的下緣。3)對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的方法為:(1)將超聲儀探頭的頻率設定為2.5~5.0MHz。(2)借助CnTI對患者進行造影成像檢查。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將超聲儀的機械指數控制在0.05以內,將聲壓指數控制在3.8以內。(3)在CnTI技術的引導下,采取快速團注法向患者的靜脈注入造影劑,同時啟動超聲儀的計時器,以便詳細記錄造影檢查的全過程。然后逐漸增加超聲儀的強度,對造影灌注劑在患者靜脈內變化的情況及腫瘤的灰階增強相進行觀察。觀察患者腫瘤和瘤血管的數量、大小及肝臟周圍組織腫瘤的數量等。
1)進行RFA治療前,觀察患者發病的部位、病灶的數量及面積等。2)治療結束后,參照患者進行治療前的檢查結果,對其病灶的滅活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本次實驗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臨床綜合檢查的結果為:在這35例患者中,共檢出43個病灶。進行常規彩超檢查的結果為:在這35例患者中,共檢出27個病灶。進行增強CT檢查的結果為:在這35例患者中,共檢出33個病灶。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的結果為:在這35例患者中,共檢出41個病灶。對肝腫瘤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進行常規彩超檢查和進行增強CT檢查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進行治療前對這35例患者進行檢查的結果
對這35例患者進行臨床綜合檢查的結果為:在患者被檢出的43個病灶中,有32個病灶被完全滅活,有11個病灶殘存活性;對這35例患者進行常規彩超檢查的結果為:在被檢出的27個病灶中,有26個病灶被完全滅活,有1個病灶殘存活性;對這35例患者進行增強CT檢查的結果為:在被檢出的33個病灶中,有28個病灶被完全滅活,有5個病灶殘存活性;對這35例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的結果為:在被檢出的41個病灶中,有32個病灶被完全滅活,有9個病灶殘存活性。使用造影增強超聲檢查對肝腫瘤患者滅活病灶的檢出率顯著高于使用常規彩超檢查和增強CT檢查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進行治療后對這35例患者進行檢查的結果
目前,臨床上對肝腫瘤患者進行檢查的方法有造影增強超聲檢查、常規彩超檢查和CT檢查等。何雁等人[3]的研究表明,對接受RFA的肝腫瘤患者進行常規彩超檢查和增強CT檢查時,其腫瘤周圍的一些微小氣泡往往會被被誤認為是小的病灶,可影響對其病情的評估。孫雅林[4]的研究表明,在對肝腫瘤患者進行RFA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不僅可清晰地觀察到其腫瘤周圍的一些微小氣泡和腫瘤內血流回聲的實際情況,還可準確地判斷出其腫瘤的滅活情況,可為臨床醫生為其制定治療方案和評估其瘤體的滅活情況提供準確的參考。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進行治療前,對肝腫瘤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時病灶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進行常規彩超檢查和進行增強CT檢查時病灶的檢出率。治療結束后,使用造影增強超聲檢查對肝腫瘤患者滅活病灶的檢出率顯著高于使用常規彩超檢查和增強CT檢查的檢出率。此研究結果與羅燕娜[5]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對進行射頻治療(RFA)的肝腫瘤患者進行造影增強超聲檢查可準確發現其病灶的滅活情況,從而為RFA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
[1]田利玲,黃濤,文達輝,等.超聲造影在肝腫瘤定性及射頻消融治療效果中的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4):90-93.
[2]徐東昌,謝國根.探討造影增強超聲在肝腫瘤射頻消融前后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4,7(1):96-97.
[3]何雁,李小晶,張玲,等.超聲造影在肝腫瘤定性及射頻消融治療效果的評價[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2,28(7):629-632.
[4]孫雅林.超聲造影在肝惡性腫瘤射頻消融治療療效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9):84-85.
[5]羅燕娜,陳文志,林菜梅,等.造影增強超聲在射頻治療肝腫瘤中的應用效果[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11):1560-1561.
R445.1
B
2095-7629-(2017)8-0050-02
賈艷杰,女,1981年8月出生,漢族,內蒙古赤峰市人,廣西醫科大學醫學碩士,職稱為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超聲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