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蘭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 032200)
對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分析
梁志蘭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 032200)
目的:探討對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間山西省汾陽醫院收治的80例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腦血管疾病患者隨機分為C組(40例)和Y組(40例)。對C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Y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住院的時間、對護理的滿意度及其營養狀況。結果:與C組患者相比,Y組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住院的時間更短、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Y組患者營養狀況良好的幾率高于C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能有效地改善其營養狀況,降低其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腸內營養支持;腦血管疾病;優質護理;并發癥;護理滿意度
多數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腦出血等)均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點,可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此類疾病患者的機體普遍處于高代謝的狀態,因此易發生營養缺乏,引起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情況[1]。因此,臨床上在對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其進行營養支持,以滿足其機體對營養的需求[2]。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了對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
選擇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間山西省汾陽醫院收治的80例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些患者中均排除存在代謝功能障礙、胃腸功能紊亂及患有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可能[3]。隨機將這80例患者分為C組和Y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在C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其年齡為54~83歲,平均(68.9±5.8)歲;其中有腦梗死患者25例,腦出血患者15例。在Y組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56~81歲,平均(67.4±5.4)歲;其中有腦梗死患者27例,腦出血患者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C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妥善固定螺旋型鼻空腸營養管,避免營養管出現彎折、扭曲、滑落等情況。在為患者輸入營養液前,為其選擇合適的體位。在輸入營養液期間,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腹脹、腹痛等癥狀,并注意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另外,對患者進行環境護理和用藥指導。
1.2.2 對Y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進行導管護理:用3M膠布對患者的營養管進行妥善的固定,避免導管脫出。在置管期間,加強對患者進行口腔和鼻腔護理,注意保持其口腔、鼻腔清潔。在輸入營養液前,先用10 ml左右的溫水進行沖管,確保營養管通暢。若營養管發生堵塞,需用濃度為5%的碳酸氫鈉溶液進行沖管。2)進行體位護理:在為患者輸入營養液前,護理人員要協助其取半臥位,在其肩背部墊上軟墊,使其上半身與床面呈30°左右的角,以免在輸入營養液時其發生食物反流。在營養液輸入完畢后,讓患者保持上述姿勢約30 min,以促進營養液的吸收,避免其發生吸入性肺炎。3)進行輸液護理:在為患者輸入營養液的過程中,要將營養液的溫度始終保持在38℃~40℃,以免因溫度過高或過低對患者的消化道造成刺激。控制好營養液的輸入速度,通常情況下,可將輸入速度控制在40ml/h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為患者輸入營養液的量不可超過1500 ml。4)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惡心、嘔吐、腹瀉、腹脹、水電解質紊亂及腸瘺是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護理人員應積極預防患者發生上述的并發癥。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過程中,要控制好輸液的速度、輸液量及營養液的溫度,密切監測其機體內水、糖、電解質及蛋白質等各項生理指標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患者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要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對其進行處理。5)進行心理護理:對于意識清醒且病情穩定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以改善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做到態度誠懇、語氣溫和,以免使其出現抵觸情緒。
1)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和住院的時間。2)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此量表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的例數+一般滿意的例數)/總例數×100%。3)護理后,用營養風險篩查評分簡表(NRS2002)對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此量表包括疾病程度評分(0~3分)、營養受損評分(0~3分)和年齡評分(0~1分)三項指標,總分為0~7分。患者的評分≥3分,表示其營養狀況良好;患者的評分<3分,表示其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4]。營養狀況良好的幾率=營養狀況良好的患者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C組患者相比,Y組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其住院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與C組患者相比,Y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在兩組患者接受治護后對其進行NRS2002評分可知,Y組中有37例患者的營養狀況良好,3例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其營養狀況良好的幾率為92.5%;C組中有32例患者的營養狀況良好,8例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其營養狀況良好的幾率為80.0%。在接受治護后,Y組患者營養狀況良好的幾率高于C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既能滿足其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提高其免疫力,同時又能促進其腸道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復,防止其發生腸道細菌移位[5,6]。臨床研究表明,在對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過程中,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可降低其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C組患者相比,Y組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住院的時間更短、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Y組患者營養狀況良好的幾率高于C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能有效地改善其營養狀況,降低其腸內營養支持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1]王玉華.分析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效果[J].藥物與人,2014(12):309-310.
[2]郭會麗.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144-145.
[3]王桂艷,高嵐.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129例護理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8):269.
[4]王金萍.腸內營養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4):110.
[5]陳鈦榮.淺議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12):263-264.
[6]哈斯其木格.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效果研究[J].健康之路,2014(10):206.
R473
B
2095-7629-(2017)8-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