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錦錦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優質護理在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郭錦錦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分析優質護理在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PII)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某醫院收治的60例EPII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CG組和YZ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治療及護理。在此基礎上,對YZ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護理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接受護理的效果。結果:YZ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短于CG組患者,YZ組患者接受治療與護理后開始進食的時間、拔除胃管的時間均早于CG組患者,YZ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高于CG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優質護理應用在EPII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為理想。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優質護理;胃腸減壓
炎性腸梗阻是進行腹部外科手術后一種常見的并發癥。EPII的發生時間在術后的2周內。EPII患者會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1]。此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及術后身體的恢復。因此,對EPII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發現,在EPII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對其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不錯。為了進一步分析此護理方法在EPII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間某醫院收治的60例EPII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CG組和YZ組。在CG組中,有女性17例,男性13例。他們的年齡為19~72歲,平均為(47.38±5.67)歲。其中,進行闌尾切除術、腸破裂修補術、膽囊切除術、脾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的患者分別有10例、6例、4例、6例、4例。在YZ組中,有女性11例,男性19例。他們的年齡為21~69歲,平均為(51.41±4.89)歲。其中,進行闌尾切除術、腸破裂修補術、膽囊切除術、脾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的患者分別有5例、8例、6例、5例、6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在普外科進行腹部手術治療,且在術后的2周內出現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癥狀的患者。2)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的患者。
臨床醫生指導兩組患者禁食,對其進行胃腸減壓治療。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護理人員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其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癥狀的嚴重程度及其排便的情況,對其進行用藥指導。在此基礎上,對YZ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
1.3.1 進行心理護理 患者在住院期間會出現恐懼、焦慮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要不斷鼓勵、安慰患者,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2]。
1.3.2 進行病情觀察 護理人員嚴密監測患者的胃腸功能及腹痛、腹脹癥狀的程度,詳細記錄其每日排便的次數及大便的性狀、量及顏色。
1.3.3 進行腸胃減壓的護理 在患者進行胃腸減壓治療期間,護理人員密切監測其胃液的性狀、顏色及量。患者的胃液若為咖啡色液體,且總量超過了500 ml,說明其發生了應激性潰瘍,護理人員應立即通知主治醫生進行處理。為了預防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護理人員應遵醫囑使用150 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胃腔,3次/日。在進行胃腸減壓治療期間,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護理人員應遵醫囑對其進行全胃腸營養支持。護理人員遵醫囑對患者進行中心靜脈置管,經導管為其輸入營養液,期間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化指標,觀察其腹痛、腹脹癥狀的程度,嚴格控制其營養液的輸注速度。同時,護理人員保持患者導管的通暢,避免其導管扭曲、受壓。保持患者穿刺部位敷料的干燥、清潔,定時為其更換敷料。當患者腹痛、腹脹的癥狀減輕,其腸鳴音恢復正常,開始進行排氣,說明患者腸梗阻的癥狀有所緩解。護理人員可為患者停止進行胃腸減壓治療,并為其留置胃管。待患者的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可經胃管為患者輸入80 ml的生理鹽水。輸入生理鹽水后,患者若無明顯不適的癥狀,護理人員可為其逐漸減少營養液的輸注量,讓其開始攝入半流質食物,并逐漸過渡到讓其攝入普通食物[3]。
(1)觀察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開始進食的時間及拔除胃管的時間。(2)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在調查問卷中包括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個選項。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的人數+滿意的人數)/總人數×100%。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用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患者的平均年齡、住院的時間、開始進食的時間及拔除胃管的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YZ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短于CG組患者,YZ組患者在接受治療與護理后開始進食的時間、拔除胃管的時間均早于CG組患者,YZ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高于CG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比較(±s)
組名 住院的時間(d)開始進食的時間(d)拔除胃管的時間(d)CG 組(n=30)19.6±3.7 5.1±0.4 4.1±0.2 YZ 組(n=30)12.3±3.2 3.1±0.3 2.9±0.1 t值 2.167 4.274 5.291 P值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EPII的發生機制是:進行腹部外科手術后,由于術中操作不當,使患者的腹腔出現炎癥反應,其腸壁出現水腫和炎性液體滲出,從而形成一種機械性、動力性、黏連性的腸梗阻。EPII的發生時間在進行腹部外科手術后的2周內。臨床上對EPII患者通常進行胃腸減壓治療[4]。研究發現,在對EPII患者進行胃腸減壓治療期間,對其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不錯,可有效地緩解其臨床癥狀,確保其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
總之,將優質護理應用在EPII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為理想。
[1]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特征[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7):387-388.
[2]李晶,常云.腹部手術后早期活動的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14,28(5):1678-1681.
[3]何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觀察和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4,24(8):1227.
[4]鄧煒琳.腹部手術后早期腸梗阻防治策略[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3):34.
R473
B
2095-7629-(2017)8-01631-02
郭錦錦,1987年6月出生,女,漢族,職稱為護師,學歷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