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玲
“新教育”是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永新先生提出并闡發的教育理想。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掀起一股改革潮流,從蘇州到海門,再到焦作,大有星火燎原之勢。今年,我有幸參加了“新教育”培訓學習,深受啟發,尤其是課堂教學,很認同理想課堂的構建理論。“新教育”實驗構筑理想課堂項目研究認為,課堂可以從教學活動基本框架的落實、知識理解抵達的深度、主客體之間及主體間的對話質量這三個層次來考察其成敗;這三個層次上的優化,可以謂之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作為教師,一個問題將伴隨著我們整個的職業生涯,而往往是直到我們離開講臺退休時,仍然沒能獲得一個明確的答復。這個問題就是:怎樣的課才是一堂理想的課?
有時候,課堂上學生喜悅的眼神,課后同事的贊譽把我們推到人生的極樂時刻,讓我們獲得一種罕有的成就感;但更多時候,我們卻深陷于機械、枯燥、刻板以及自我懷疑之中,覺得世界上再沒有比教學最難琢磨、最難把握的事情了,我們就像是古老的巫師,有時在課堂上似乎是為了吸引聽眾而在乞靈于神秘之物。
這幾十年來中國絕大多數學校的教研活動基本上聚焦于“聽課”這種教師課堂行為觀察及改進的教研方式上。怎樣在眾人面前上出一堂精彩的、打動人、吸引人的好課就成了幾十年來課堂教學研究的最主要范式,其極端的表現形式,就是舞臺上的公開課。事實上,這種公開的觀摩活動,對中國廣大教師的課堂教學影響極大,其積極意義不容否認。但是,大家也都清楚一個事實,就是這種課堂話語中所探討的,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內容,研究指向的,并非是普通的、日常的課堂教學,而只是特指優質課比賽、公開課展示所需要的那種特定的課。如一位老師坦誠地認為“選公開課,第一感覺最是要緊;沒感覺的課文,千萬碰不得”——也就是說,為了上好這種課,教材是特選的,課堂教學流程是反復演練的,現場效果被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步。
顯然這都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也不是我們想要的構筑理想課堂的話語。下面我就此談談我心目中的理想課堂。
一、理想課堂是充滿詩意的課堂,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課堂
葉瀾教授說過:“理想的課堂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們的課堂需要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所以我追尋詩意語文,追求真實,扎實,簡約,富有靈氣的語文課堂,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搖籃,精神棲息的家園。努力創設理想課堂,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竇桂梅老師講“人為生命而奠基”,的確是這樣。教育不是教給學生一時有用的東西,是為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整個高中三年就是為了高考的這一天,整個初中就是為了中考的這一天,這使得整個教育的功利性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人們內心根本很少為孩子的一生去考慮。因此,我們提出:教孩子六年,心里一定要想著他六十年。我們不能錯把始點當終點,高考恰恰只是人生的一個起點。教育要真正為孩子一生打好底蘊,這樣的孩子才能有發展的后勁,才能有發展的潛力。
二、理想課堂是教師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的課堂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我思索著: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每節課上,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于課文內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一位大家說過:教育是一棵樹撼動一棵樹,一片云推動一片云。我也說:教育是一種激情喚醒另一種激情的宏偉大業。
三、理想課堂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我要說”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樹的年輪、北極星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大自然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四、理想課堂是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
開放的語文課堂不應僅僅局限于語文知識傳授這一維度。應該做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立體整合。開放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打破了語文課堂上時空和教學內容的封閉,解放了學生的手腳,讓學生的思維和個性不再受到禁錮,使得語文教學真正融入生活之中,還語文的本來面目,是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真正致力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生發展的語文課堂。
五、理想課堂是一個完整幸福的課堂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讓人成為他自己,不要成為別人。讓每一位老師,每一個孩子真正地成為他自己。在教育需要大的變革的時代,總會誕生適應這個時代的新的教育。那么,每個時代,都應該有它自己的新教育,每個新教育也有它自己的特點。新教育的觀點認為,目前整個教育太強調了生本主義,太強調以學生為本,而忽視了以教師為本,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是一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角色。如果是這樣的教育的話,它是以犧牲教師為代價來發展學生,那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教師如果不能在教育過程中享受快樂,教師同時不能照亮自己,教師如果同時不能發展自己,這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不僅僅是為了老師,同時它還為父母,為整個社會。所有的人應該在教育中得到教育的恩澤,同時為了人的一切。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教師的教育生命本身也是目的,而不僅僅只是手段。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主體,不僅僅是學生,也理所當然地包括教師在內。對一個教師而言,其生命最寶貴的時光大都投注于學校教育中,而其中心,就是課堂教學。如果在課堂上,一個教師的生命不能發光,一個教師自身的魅力不能展現,那么他不僅沒有給學生追求真理作出應有的榜樣,而且更為遺憾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也將黯淡地度過。我們并不認為教師的幸福只能到校園以外、課堂以外去追求,我們同樣也并不完全贊同教師的形象應該是“到死絲方盡的春蠶”,和“成灰淚始干的蠟燭”,我們認為,在教室里,在講臺上,在學生中間,在知識面前,教師的形象應該是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求知者,雖然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學生自己去發現,他有足夠的勇氣承認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但是,他確實應該有把握把學生帶向一個至少他領略過的理想境地。理想課堂也是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幸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