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光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十分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則正處于由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認知階段,無可非議,數學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是一對矛盾。另外,從教學過程看,既要減輕負擔,又要提高教學質量,這似乎也是一對矛盾。面對這些矛盾,我們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這是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必要保證;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于興趣。興趣是入門的教師,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有興趣地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所學知識掌握得迅速而牢固,這樣的教學,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動手能力就是實際操作能力。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雙手的動作對人的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據心理學研究,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當雙手從事一些精細的、靈巧的動作時,就能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可見,手的動作對于發展智力有積極參與的作用。現代社會需要手腦并用的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手腦并用的操作活動十分必要。我們要充分運用直觀手段,使學生的感知材料豐富,讓他們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來,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思維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在小數第一冊《輕重》這一課里,首先做個小實驗,從他們的興趣導入,讓一個學生站到講臺前,兩只手臂平伸,給他們掛上兩個輕重不同的書包,這時學生手臂的動作自然發生了變化,于是便很容易的得出重的一邊往下沉、輕的一邊往上翹。當然,這只是一位學生動手,其他同學觀察。接下來可以繼續讓他們所有的人動手,即每個人掂一掂自己的語文書和數學書,讓他們通過動手而感知內容—誰輕誰重,同學們一個個興趣盎然,最后建立了正確清晰的概念:輕即往上翹,重則往下沉。
二、設計練習,促使積極參與
要把知識轉變為技能,需要反復練習。單調的重復練習,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注意力不集中,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所以,在組織課堂練習時要注意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把手、腦、口、眼、耳等多種器官都參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度,使注意力保持長久,這樣,就極大的提高了課堂練習的效率。如小數第一冊第32頁里的想一想,先講一只壞蛋老鼠偷土豆的故事:有一只大壞蛋老鼠,一天它餓極了,就跑到一位農民伯伯的家里偷土豆,它把土豆用一個大麻袋裝起來,高高興興地往回走。糟了!同學們看發生了什么事?學生會馬上踴躍地回答:袋子破了,掉了4個土豆。然后,教師不失時機地問:根據看到的提個數學問題,于是學生們有的會說:有7個土豆,丟了4個,袋里還有幾個?列式7-4=3;也有的會說:袋子破了,土豆會一個一個的全部掉完,因此列式為7-7=0。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組織游戲,激發學習熱情
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容易為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低年級兒童往往繼續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運動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個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一般情況下,低年級學生只能連續集中注意15分鐘左右。在教學活動中,如果組織學生通過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來學習數學知識,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長時間地穩定在學習對象上,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小數第一冊30頁的練習,為了鞏固學生口算5以內數的加減法,可作如下設計:玩“紅花配綠葉”游戲,準備綠葉計算卡片、紅花計算卡片若干張,分組進行“紅花配綠葉”活動,要求為“綠葉”上的算式找到相應的“紅花”答案,小組合作,最后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到的答案多、圖案設計最美。這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了學生整理的方法,讓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更好地鞏固了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