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麗
作業問題是老師們一直關注的問題,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學習不用功、作業態度不端正的學生,作業馬虎應付,不但折騰學生更加折騰老師。基于此,我努力不斷構想作業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作業也可以是可愛的。可愛的作業背后是教師用心的設計。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去思考,怎么設計出有效可愛的作業呢?
如何設計一些既能深化課堂學習,又好玩有趣,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實踐性作業呢?讓學生對數學作業情有獨鐘,讓數學作業成為師生及家長交流和聯系情感的紐帶。對此,我做了一些構想與實踐。
一、游戲型作業,讓學生在趣味中求知
設計有知識性的游戲作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得。當然這些游戲要按照教材內容、教學目的進行設計的。學生依據規則進行游戲,實際上就是在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在游戲過程中還需要根據自己的局勢,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這樣可促使孩子們更深刻地去思考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和家長說說游戲制勝的策略,悟出道理。當然,每玩一種游戲,老師都會為學生講解并示范游戲的玩法,并與家長做好溝通,孩子們盡情享受著游戲帶來的快樂和刺激。
在一年級上冊學習完1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設計了“撲克牌游戲”,讓孩子當一回“數學小專家”,比一比誰得到的星星最多,爭當最佳“數學小專家”。游戲過后,家長進行總評,老師從家長評價中了解每個學生對于每一關所蘊含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與是否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游戲過程中的感受。
第一關:算一算
玩法:家長與孩子各有1~10的打亂順序的撲克牌,兩人同時隨意出一張牌,做加法、減法算式,看看孩子是否能全算對,算得又對又快的一方可以得到兩張牌。
第二關:誰會被吃掉
玩法:家長與孩子都有相同數量的牌,家長和孩子每人出一張牌,如家長出J(當11用),孩子出A(當1用),問1和11之間有幾張牌?孩子回答后把1和11之間的牌都按順序擺出來數數看,如果孩子能答對的,1和11之間的牌孩子全都能拿走,家長的牌就被吃掉。
第三關:撲克變變變
目標:結合解決問題用撲克牌玩問題游戲。如:
(1)媽媽拿走4張牌,爸爸拿走5張牌,桌子上還剩下6張牌。家長可以讓孩子試著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如“原來有多少張牌?”或“原來一共有幾張牌?”再讓孩子列出算式。
(2)一共有10張牌,你拿走了3張,媽媽拿走了4張。你能提出一個什么數學問題?(還剩下多少張牌)怎樣列式?
又如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乘法口訣后設計了“乘法口訣對對碰”親子游戲,比比誰是乘法口訣大贏家?游戲如下:
第一回合——撲克牌算乘積
請家長與孩子每人準備1-9的撲克牌,也可自制1-9的數字卡片。家長與孩子隨便出示兩張撲克牌,比比誰更快說得口訣并算出積是多少。如果孩子贏了,家長就和孩子擊掌表示祝賀并讓孩子把撲克牌拿走。如果孩子答錯或說不出來,由家長補答,撲克牌歸家長所有,看看孩子最后能拿走幾張。最后的獲勝者是誰?并請家長評價孩子的游戲過程與結果。
第二回合——快速碰碰碰
家長說口訣前半句,孩子說口訣后半句。然后換成家長說口訣后半句,孩子說前半句。如,家長問:四八,孩子答:三十二;家長問:二十四,孩子答:四六二十四或三八二十四。如果孩子能把兩句都說出來,家長應該馬上表揚,并進行加分。
在這個游戲中,老師建議家長多問問孩子最容易出錯的幾句口訣,最后讓孩子把這幾句口訣寫在備注欄中。
第三回合——說口訣,上臺階或說口訣,走地磚
爸爸說乘法算式(重點問孩子容易出錯的乘法口訣),媽媽和孩子說出乘法算式相對應的口訣,誰說得又對又快的則獎勵上一級臺階或走客廳中的一塊地磚,比比看誰最快到達終點。(起點、終點由親子一起商量決定。)
在這個游戲中,家長積極配合,孩子榮獲了“乘法口訣大贏家”稱號,家長給獎勵孩子一件小禮物或為孩子設計一張小獎狀以示鼓勵,并拍照紀錄這美好時刻上傳到班級Q群分享學習的快樂。每一次游戲我都要求家長寫出游戲感受,折射出游戲的苦(關于輸不起的問題)與樂(贏得游戲或感受其中樂趣),針對問題大家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為一次的游戲做好鋪墊。
我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把某些作業轉變成“玩”,讓學生擁有愉悅的心情,從而更有效地主動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將作業寓于游戲之中。
二、操作型作業,讓學生在體驗中求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的確,動手動腦有利于開發孩子的智力,有利于萌發孩子的創造性。
例如二年級上冊的《角的初步認識》,可以設計“我來擺一擺,畫一畫”的動手操作型作業。游戲內容:
(1)聽口令拼角。需要準備兩副三角尺。一人當裁判發口令并作記錄,兩人根據口令拼角,完成任務時間少者為勝。口令舉例:拼一個銳角、拼一個鈍角、拼一個直角、拼一個比對方大的角等。
(2)畫一畫。(二選一,備注:合并角不計算在內)
①人物簡筆畫:用簡單的線條、圖形拼組而成,表示人物的一些簡單的動作(用圓表示頭部)。并數一數你所畫的人物中一共有幾個銳角、幾個直角和幾個鈍角。
②畫一幅有角的圖畫,并數出圖中一共有幾個銳角、直角和鈍角。
又如,《克和千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獲得“克和千克”的明確概念,布置了“小小調查員”作業,需要學生反復掂量,讓手上的感覺定形,經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反復比較,思考感悟等不斷地揣摩后,由模糊變得清晰,準確而具體。
三、生活型作業,讓學生在應用中求知
生活型作業是以教材、課堂學習為背景的社會實踐活動,此類作業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數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所發現有所得。
在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基礎上進行“換錢、付錢、現場購物”實踐操作。學生先在家里和父母進行換錢、付錢游戲,如,家長拿出一張5元,問孩子一張5元可以換幾張2元和幾張1元。讓孩子用零錢去換。換錢之后,家長給孩子的玩具或學習用品標價,讓學生去“購買”指定的物品,算出應付的錢數。最后在家長的陪同下到超市、商場等地方進行現場購物。
四、拓展型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
有時需要根據教材例題教學的需要,結合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適當布置一些形式活潑又能鞏固基礎知識的題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例如,二年級上冊學習觀察物體后,我開展了一次數學繪畫比賽,以《觀察物體》為知識基礎,把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形狀,以美術學科的簡筆畫形式展示出來。孩子們畫出一幅幅特征鮮明、生動富有情趣的作品,孩子們在繪畫的過程中掌握了觀察物體的方法,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又如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剛接觸除法,在學習完除法的兩種含義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分理解均分除與包含除,同時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特布置了一項開放性作業:我是小小故事家——根據平均分的兩種含義編故事。
我們不妨多增加一點趣味性的開放性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學習游戲兩不誤,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更能享受學習的樂趣。通過實踐也讓我確實感受到學生的作業興趣和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使數學知識更加地生活化,學生喜愛做這樣的作業,也讓家長更加地關注孩子的學習,真正做到家校緊密配合。
參考文獻:
[1]劉春生.讓學生愛上作業——小學作業布置、查收和批改的技巧[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2]陳燕云.數學游戲的基本類型和游戲用具[J].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