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鈞飛
【摘 要】幼兒時期是人類學習語言表達的重要時期,因此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幼兒教育的全部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在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豐富幼兒知識經驗中都離不開語言,只有幼兒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才能聽懂教師的話,準確的接收到教師想要傳達的信息。因此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成了廣大家長和幼兒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工作。
【關鍵詞】幼兒教育;語言表達能力;趣味教學
幼兒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廣大家長和幼兒教師必須好好把握這段時期,使幼兒在進入小學學習之前擁有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時期具有多動,自我抑制力不強、好奇心強等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時,培養形式不能復雜無趣,要利用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主動地進行學習。
一、通過多種趣味游戲,積極引導幼兒進行表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幼兒才會對語言表達不抗拒。想要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要先讓幼兒對表達產生興趣,想要表達。人往往在輕松無壓力的狀態下最放松也是最有表達欲望的時刻,給幼兒創造輕松愉快的表達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開展各種趣味活動就是創造環境的一個重要方法,例如:開展“我是故事王”,幼兒有序的上臺進行故事講述,根據最后獲得分數的高低幼兒可以挑選相對應的獎勵,最先得到獎品的幼兒可以自己的想象來創編、續編故事。“我是優秀記者”,通過幼兒間的自由組合兩人一組,一幼兒扮演記者角色進行采訪提問,另外一名幼兒扮演被采訪者進行回答。通過最后得分的高低,得分最高的一組幼兒將獲得獎勵。又或者通過其他活動間接的激發幼兒表達的欲望,例如:“我的畫作”,幼兒每人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繪制同一主題的畫作,然后依次上臺對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解說。根據得分的高低幼兒會獲得自己喜歡的小花。活動中,教師積極的引導,及時的夸贊,甜甜的微笑,具有特色的獎勵,其他幼兒的夸贊和掌聲都是促進幼兒進行語言表達的催化劑。經常開展類似的趣味活動,會促使幼兒們更加自信,更加樂于與他人交流和分享,家長們也能更好的及時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況。
二、引導幼兒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隨著幼兒的朋友增多,知識面日漸擴大,幼兒想要表達的欲望會上漲,但是幼兒掌握的詞語和基本語言規律有限,所以這階段的幼兒表達往往語言不夠完整,表達不準確。如果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幼兒會喪失語言表達的勇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聽的時候就要幫助幼兒擴充詞匯,糾正語句,讓幼兒在一次又一次的表達中增強語言表達的信心與勇氣。例如:幼兒說“寫”,教師應該領會其意思,應引導“我要寫字”并讓幼兒按照教師的再說一遍,這樣既接收到了幼兒想表達的意思,又引導了幼兒說出完整的話。時間長了,幼兒就能自己獨立的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幼兒有時看見美好的事物會想與人分享,比如美麗的花朵;幼兒有時會講述家里面的事;幼兒有時會向教室分享今天開心的事。當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一定要耐心仔細的聽幼兒說完,在幼兒敘述過程中,教師要用眼神告訴幼兒你在認真聽他說。在幼兒講述家里的事時,教師在認真聽取內容的同時,還應注意幼兒對所說的事的反應,因為可以從幼兒的講述中了解到幼兒的家庭情況,以及幼兒當下的心理狀態,有利于與幼兒家長進行溝通和對幼兒心理狀態的把握。當幼兒在講述時出現不準確的表達時,教師應聽完后在對幼兒進行引導,不可中途打斷。教師也要對幼兒出色的表達進行鼓勵,讓幼兒感受到成就感。通過這樣日常的交流更有利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自信力,讓幼兒更加想表達、愿意表達、表達更加準確。
三、為幼兒創造友好的交往環境,在日常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環境在幼兒學習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友好舒適的語言環境會促進幼兒語言表達的提升。最為家長和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密切關注幼兒的心理和思想狀況,多跟幼兒交流與幼兒取得情感上的交流。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多創造幼兒之間的交流,例如:可以讓外向開朗的幼兒帶領大家進行朗讀,講故事。鼓勵幼兒多與幼兒園內其他工作人員交流,教導幼兒基本的交往禮儀,如:“謝謝”、“再見”等禮貌用詞。讓幼兒學會與新面孔溝通會大大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一次次與他人成功的溝通會極大的提高幼兒語言表達的自信。家長應多讓幼兒與同齡幼兒進行溝通交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環境來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除了在幼兒園學習期間,大部分時間在家里,家庭的環境氛圍對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起著影響,和睦友好的家庭環境里幼兒往往更加愿意去表達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結束語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需要平日里的練習積累,需要家長和教師的耐心教導和悉心關注。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情感、經驗思維、社交范圍有著重要聯系,因此要及時抓住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耐心傾聽,積極引導。
參考文獻:
[1]高改鳳.淺談幼兒語言的提高途徑[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06).
[2]王紅波.淺談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J].《基礎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