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
【摘 要】長期以來,幼兒園科學教育受傳統教育觀的影響,教育的基點基本定位在知識和技能的層面。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體驗、在看似“熱鬧”的活動場面背后,幼兒是否真正在愉悅、快樂的學習,這些問題常常被忽略。如何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幼兒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入手,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切實提高科學教育活動的效益,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和發現的樂趣,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在組織小班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做出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小班;科學教育;情趣化
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快樂情緒對記憶與學習的影響是重要的,學生更有可能學會或記住他們對之有一種積極情感的材料”,“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是個體持續發展的動力?!彪S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引導幼兒園以積極的態度去調節動機、認知和操作,已成為越來越多幼教工作者的共識。
作為幼教改革的法規性和指導性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十分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在科學教育領域中,從目標的定位到內容要求及指導要點,都充分肯定了“興趣”、“體驗”、“感受”在幼兒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試從情趣化的角度出發,對小班科學教育進行探索。
一、選擇幼兒熟悉、感興趣的教學內容
由于小班幼兒生活經驗相對貧乏,注意力易渙散,因此,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選擇他們熟悉、有趣且淺顯易懂的教學內容,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思維活躍,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愿望。
如《認識雞》的主題活動中,從《小雞的出生》、《雞的一家》到《雞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動,圍繞的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感興趣的問題。毛茸茸的小雞從哪里來?公雞和母雞誰是小雞的爸爸?誰是小雞的媽媽?雞蛋可以制作出這么多好吃的食品。帶著這些最想知道的問題,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聽一聽、比一比、嘗一嘗,開始了對小雞的觀察和探索。幼兒在親自動手制作、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同時滿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視野,體驗了現代科技產品帶給人們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動過程自主化,讓每個幼兒都獲得愉悅、成功的體驗
讓幼兒通過操作、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認識結構是現代幼兒教育所倡導的。因為,在自主化的探索過程中。幼兒相對獨立的進行操作、實驗、感知和觀察等活動,為幼兒提供了獲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機會,探索的結果將使他們發現周圍物質世界是怎樣的,發現各種自然物和現象是怎樣活動的、怎樣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兒的直覺行動性思維占主導地位,好奇心強,需要在觸摸、擺弄、甚至是“瞎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學習科學。
其次,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多樣性和獨特性特征。要求我們不能以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衡量每個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不同表現?!毒V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主要通過開展區角活動這一非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的形式來滿足個體發展的不同特點的需求。
三、運用游戲法,讓科學教育成為幼兒喜愛的活動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同時游戲在促進幼兒情感和認知發展方面的價值也是獨一無二的。小班幼兒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行動受情緒的支配,還不能用理智支配行為,因此,游戲是使教育要求轉化為孩子需求的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兒科學教育中,應最大限度地發揮游戲的功效,利用游戲的“自發機制”,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游戲環境,而不是熱熱鬧鬧、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為只有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幼兒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學習。
四、科學教育與藝術活動相結合,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充分表達
小班的幼兒思維具有擬人化、形象化的特點。他們把秋天的落葉看成是小樹葉離開了媽媽;花兒開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會不會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為太陽公公回家睡覺了。在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中,有些兒歌、故事、謎語、歌曲以形象優美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情節向幼兒展示了一個個科學的道理和現象。在科學教育活動中,運用藝術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
幼兒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瑞吉歐教學模式創始人馬拉吉齊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就是對幼兒多種表達方式的形象描迷。教師要鼓勵幼兒運用語言、身體動作、繪畫、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現方式,進行探索成果的表達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葉子》這一科學活動中,幼兒進行了采摘、收集、觀察、繪畫、分類等方面的智力活動和技能學習。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情趣來觀賞葉子,以剪、貼、畫的不同表現形式表達了自己對葉子特征的認識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幼兒通過多種方式的表達和交流發現自我,欣賞別人,反思過程,澄清思維,分享了探索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萬曉宇.幼兒園科學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7(29).
[2]徐燕.快樂開啟科學教育的“探索頻道”[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8).
[3]尹艷陽.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中的環境創設[J].教育現代化,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