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平
古詩教學對培養少年兒童的想象力、審美力以及優美情操具有重要意義。新編小學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數量大幅增加,體裁多樣。這些古詩都是古代詩人的優秀作品,有些還是古今傳誦的名詩,語言精煉、內容生動,讀起來瑯瑯上口,但對小學生來說,學好這些古詩有兩大困難:一是詩的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二是詩句的含義十分深刻,遠離學生的理解水平。針對上述情況,聯系教學實踐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導入引渡,進入意境
常言道:“文因情而作,情因境而發。”一首詩,不管是寫景還是敘事,它總是負載著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而古詩語言高度凝練,字數有限而內涵豐富,這種濃縮了的精華,學生初讀后只會一頭霧水,感到撲溯迷離。為了使學生能“舔一舔”意境,在教學時,為了能讓學生觸摸到詩的情感基調,進入詩的意境,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先這樣描述:詩人久仰廬山的瀑布天下聞名。一天,他孤身一人來到廬山腳下,只看見太陽照射在美麗的香爐峰上,香爐峰升騰起紫色的云煙,云煙裊裊,若隱若現,仿佛仙境,突然一陣巨大的水聲引起了詩人的注意,循聲找出只見瀑布就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白紙上的黑字比作了情感和形象信息,同時作用于學生,使學生建立起文學與生活的聯系,喚起他們親切的感覺,激起他們的共鳴,情動于衷,如果學生一開始便置身于這怡然的閑情逸致中,久久不能“自拔”產生了未入詩句先入境的效果。
二、從題入手,自然變序
古詩言簡意賅,它不同于現代白話文,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根據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采取解題導入。例如《游園不值》,我讓學生自讀課后的注釋。園:指私人花園;不值:沒有遇到要訪的人。那么誰來講講題目的意思?(同桌討論)有的說:“詩人去游私人花園,沒有遇到要訪的人。”有的說:“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里去”……在教學詩句的時候,可以根據理解文章內容的實際需要進行變序教學,但是變序之后,必須“復序”,否則會把文章支離破碎,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師:詩人去游園,沒有遇到要訪的人,從詩句哪句話可以看出?生:小扣柴扉久不開;師:誰能根據注釋說說“小扣柴扉久不開”的意思?學生讀注釋,試說;師:詩人當時是怎么想的?請用詩句回答。生:那么“應憐屐齒印蒼苔”。師讓生根據注釋結合圖畫講出意思。師:那么“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呢?生:(發言)。師: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誰能用一個詞概括出來?生:掃興(大多數說是根據課后練習知道的)。師:不錯,詩人當時確實很掃興,后來他的心情發生了變化,原因是什么呢?指導學生看圖。生:他看到了一枝紅杏伸出墻外。師:對,此時他又是怎樣想的呢?請找出有關的詩句讀一讀。生:“春色滿園關不住”。師:有誰說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意思。生:詩人看到了一枝開得正旺的紅杏伸出了墻外,他想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師讓學生讀這兩句詩,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生:1高興;2愉快;3欣慰;4欣喜。至此,學生已經理解了詩意,老師再讓學生按詩人來到花園門前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把全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然后再從“應憐”、“小扣”、“滿園”、“一枝”、“關不住”等重點詞來理解整首詩的內容,讓學生想象這墻內萬物,學生也不禁與詩人同悲同喜,同樂同歡,真切地感受詩人微妙復雜之情。
三、聲畫創境,幫助理解
古詩的語言美、意境美,唯有通過賞析才能準確地領會,然而古詩語言凝練,如果光憑教師主動地講解是難以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而在教學中合理配置插圖、投影甚而是動畫,再伴以和諧的音樂,引導學生朗讀、思考、想象,就能使學生仿佛走進一個有聲、有色、有韻味的活生生的世界中,與作者同呼吸代命運,在真切的感受中感悟詩人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美。
四、通讀品味,貫穿始終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都是古人詩書的經驗之談,告訴人們多讀多思,對領會文章意思無疑是具有幫助的。因此,我將指導學生朗讀、背誦作為教學手段之一。大致上分三步:第一步,在領會詩句以前,教師當堂范讀(或放錄音),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如第七冊《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應讀古音“xiá”,而不讀“xié”。詩的韻味和情感,在范讀時都要體現,因為讀好詩文是領會詩意的良好開端。而后,讓學生自由泛讀,任憑他們搖頭晃腦地去讀,使學生潛心于詩的意境中,對其有個朦朧的感覺,激起他的求知欲。第二步,在領會詩句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注意停頓、重音、語調、速度,邊讀邊理解,理解了再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情感。第三步,在領會詩句的基礎上,著力指導學生背誦,使其在領會詩意的過程中加深理解。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詩文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方法,使教學收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