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濱
一、目前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
當前英語學科教學中,教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準備材料、組織教學活動,學生也積極參與了課堂教學活動。但是,大多數學生的知識積累、技能提升仍在原地踏步,較高的投入換來的是較低的教學效率。造成此種“高能低效”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些現象中看到問題的癥結。
現象之一:教師提問缺乏有效性
教師課堂上的語言不夠精煉,提問不明確,造成學生的無序思維、無效思維,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經常采用的是一些膚淺的提問或直接都能找到答案的問題,如Yes or No? True or false? What? When? Where? How? 等,而這些問題大多缺少科學性和可研究性。這樣的提問肯定是耗時低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就在學生盲目的回答中空耗。
現象之二:課堂活動任務設計要么簡單要么不具操作性或科學性
課堂活動,追求“量”忽視“質”,缺乏對活動內容“少而精”的提煉,沒有深入開展探究,過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熱鬧。在小組探究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場面熱熱鬧鬧,學生熱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參與,透過這種熱鬧的場面,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膚淺與浮躁。科學探究需要動手實驗,但更需要冷靜的思考與求索,沒有思考也就沒有研究。
現象之三:對學生活動的指令不清,個別學生無事可做,造成課堂時間浪費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在課堂探究中,常有許多學生不按照要求和規程進行操作,也不知道該怎么操作。有時候,組內的個別學生承擔了小組探究的全部任務,成了小組的主角,部分學生在小組中只是一個旁觀者。自主、合作、探究成了自由分散的活動,自主滑向了自流。
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1.精煉課堂的提問藝術
人們經常說,人的思想是從疑問開始的。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暴露學生認識中的矛盾,引起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并培養能力。可見,有效的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整個教學過程推進和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避免問一些“right”“Ok”等不帶思考性的簡單問題,或者是一些帶有暗示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影響學習效果。只有問在有疑之處、問題難易適度并具有啟發性,才是有效的課堂提問。
2. 探究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并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了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因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很多的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學生們分組圍坐在一起,教師一宣布小組討論開始,學生就像蜜蜂采蜜一樣,教室里馬上是一片嗡嗡聲和學生忙碌的身影,誰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或干什么。有的是組長一個人在發揮,其他學生當聽眾;有的小組則是合作的分工和意圖都不明確,學生不知所措,一臉茫然;還有的學生就自個兒在玩……幾分鐘后,教師一聲令下,小組合作討論就齊刷刷地停下。緊接著,小組匯報開始,聽到的是:In my opinion, I think ... 一些很有條理性的回答。我們不禁自問:這樣的合作有效嗎? 合作交流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確的,但我們有些教師卻把它演繹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點綴”,成了形式和走過場的“合作”。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于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不能單獨解決的、并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合作,是為了學生發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至少應注意:
①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
②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
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并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3.適時監控課堂活動
采取什么方法、以什么教育思想為指導來管理學科的課堂教學,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一個具有民主的、先進的教學理念的教師一定會在課的開始階段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管理好的。當然,在現在的課堂上,教師不能排除學生惡作劇的開演。在課堂的進程中,當給學生提了問題或者布置任務后,就意味著監控開始了。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立即按教師的要求去做,此時,有效的、持續的監控顯得及時和重要。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幫助他們完成任務,或個別提醒某些學生的不良舉動,這樣就會變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數學生的任務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