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摘要】當前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對象和教育實踐上。就深層意義而言,究其原因既有社會層面和學校層面的原因,同時也有家庭層面對學生的影響。衛生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符合當代和諧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是切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內在要求以及衛生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更是增強學生生命意識與升華學生生命價值觀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生命教育 衛生高職院校 現實訴求
【中圖分類號】G40-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18-02
衛生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有著其現實的訴求,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進步但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影響其實效的因素來自諸多方面,積極開展生命教育對衛生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顯,我們衛生職業教育是整個國家職業教育的重要一環,擔負著培養合格的衛生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衛生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未來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中堅力量和開拓者,但在高等院校發生的學生群體事件也同樣發生在衛生高職院校,這說明目前衛生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現狀不容樂觀。這需要我們對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各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育對象層面
當前的 90 后、00后的衛生高職生中很多人學習態度消極、學習成績差,學習的主動性不夠,進入衛生高職院校后接觸到復雜專業的醫學知識,讓他們對學習更加迷茫,并且由于部分同學選擇醫護專業并非是自己的意愿,因此對專業的學習沒有興趣,這樣的狀況讓他們并不關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1.生命認知不足
整體而言,衛生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命觀是積極正態的,但學習基礎與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相比較差,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規劃。在學習上,動力不足,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弱,課堂參與度低,課后自主學習能力欠缺,導致學習效果較差。因此,很多學生對自己失去信心,沒有存在感,對未來不抱希望。長此以往,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比較冷漠,不關心身邊的人和事,不珍惜生命,更不必談關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了。
2.承壓承挫能力差
相比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衛生高職院校學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或者過于自信,因為年齡層次比較低,很多學生情緒管理和自我調控能力弱,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和人際交往壓力等都會造成其強烈的情緒波動,給自身帶來無法承受的困擾。
3.情感理解偏差
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養成,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消極的情感容易引發情緒上的失控和對生活的迷茫。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衛生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是非常渴望的,有對父母的依賴,對老師的信任,對朋友的渴望,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社會的尊重,但又存在對親情冷漠、對友情淡漠的情感問題。
4.生命責任感缺失
“生命責任感是對生命負責的一種自覺意識。”作為未來醫護工作戰線的主體,這些90后、00后衛生高職生是未來與生命建立密切聯系的群體,他們富有熱情、 敢于嘗試。但同時又存在性格脆弱、固執任性的特點,處理問題感性沖動,一旦遇到挫折,往往無法解決,容易選擇極端的方式導致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衛生高職生在生命責任感上的缺失,會表現出在面對病患時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同情心、人文關懷缺失等問題,導致醫療關系更加緊張。
(二)教育實踐層面
1.生命教育意識匱乏,重視程度不夠
為了滿足現代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衛生高職院校將培養高素質的衛生專業技能人才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將傳授技術技能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注重學生技能的訓練,而對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關注不夠,生命教育意識匱乏。這種教育理念下培養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社會對于醫護工作者的要求,因此,衛生高職院校要轉變教育意識,將生存教育向生命教育轉化。
2.生命教育表面化,缺乏針對性
衛生高職院校重視的是對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傳授的生存教育,忽視了對人文素質的培養,表面上看,許多學校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生命教育,但實際上大多只是停留在形式層面,有些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采取的臨時措施,有些只是通過德育課、班會課等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宣傳、青春期輔導等,尚未形成完善的生命教育體系。
3.生命教育形式單一,內容貧乏
通過調查發現衛生高職院校沒有專職的教師講授生命教育課程,更不用說教師的專業化了,很多學校的班主任、德育課教師、輔導員承擔了生命教育的職責。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在專業師資隊伍上的嚴重缺失,會導致生命教育不能完成預期的目標和效果,因此加強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師資的培養已經變得刻不容緩。
二、影響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實效的主要因素
衛生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中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社會層面的歸因分析
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轉型挑戰著人們的價值觀,利益至上、金錢崇拜,漠視生命的現象沖擊著我們的校園和學生的心靈,讓人迷失了方向,忽視了情感,意志消沉,漸漸懷疑和喪失對生命價值的追求,這些不能不說是現代文明一個極其諷刺的現象。
與此同時,衛生高職院校的學生面對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人事制度改革、醫療體制缺陷、醫患關系緊張等方面的巨大壓力,以及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如追星、暴力等負面消極影響,加深了學生功利化、世俗化價值觀的形成,導致他們忽視了生命本來的意義和價值。
(二)學校層面的歸因分析
1.學校教育中知識本位取向的制約
在衛生高職院校教育中,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將“何以為生”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缺乏對探尋生命本質意義的教育。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校一味追求學生的就業率,強調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對學生的積極情感、健康人格的培養不夠,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缺乏對生命的認知與理解,無法構建健康正確的生命觀,也就不可能成為適應未來醫療工作的高素質的衛生技能人才。endprint
2.缺乏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在調查的衛生高職院校中,雖然在德育課、班會課中會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有關生命的內容,但這些生命教育的內容并不完善,沒有單獨設置的課程體系和制定課程標準。因此,衛生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廣度上無法得到實施和提高,也就很難得到學者們的研究和推廣,進而成為一項系統的課程體系。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缺乏系統化還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生命本質和意義的思考,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3.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證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在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并未得到相應的重視,雖然有很多學校的教師和社會上的學術機構都在努力推進生命教育的實施,但缺乏制度的保障,沒有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支持,這些狀況都嚴重阻礙了生命教育在衛生高職院校的深入開展和實施。很多學校只是將生命教育作為應付突發惡性事件的應急措施,而當事件過去風平浪靜后,生命教育也就結束了。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學校就無法在各項工作中貫穿生命教育,無法系統地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生命觀,學生也就無法感受生命的關懷和尊重。
(三)家庭層面的歸因分析
在物質極度豐富和社會的巨大轉型下,家庭教育受到利益驅動的影響,開始變得功利。很多“家長把‘上大學,找好工作作為孩子前途的第一選擇,而‘成為品格良好的人對父母來說并不重要。”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情感態度的重視,一味地要求孩子掌握知識技能。親子間少有情感的溝通和交流,使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生活的逆境時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應有的幫助,做出正確的選擇。此外,中國的家長對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提出的死亡問題往往采取的是回避的態度,這不僅不能解決孩子對“死”的疑惑,反而加深了他們的恐懼和迷茫,不利于他們對生命的認知和關注。
三、衛生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
近年來,在衛生高職院校中出現的學生對生命漠視的現象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讓學生學會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是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標。同時讓學生不斷完善與超越自身,把自己的理想與社會發展結合,不斷確立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人生價值追求,讓學生帶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之心,走進醫護工作崗位,面對病患時富有同情心和人文關懷,能夠很好地緩解目前緊張的醫療環境,讓社會更加和諧,通過大家的生命力的集合,從而使整個社會充滿能量與愛心。
(二)衛生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在衛生高職院校進行生命教育,是培養符合適應未來職業要求的合格的醫護工作者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的學習,更要引導學生積極去體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珍惜生命,對一切生命心生敬畏,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讓自己的生命意義不斷擴大。針對衛生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去認識生命和尊重生命,并在未來的醫護工作崗位上通過自身的努力為生命服務,實現人生價值。
(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內在要求
教育的本質是實現和促進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促進個體生命在人生過程中的健康成長,實現個體生命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在衛生高職院校生命教育中,要時刻牢記“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從生命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問題,懂得尊重自己和關心他人,并通過加強自身生命的認知,進一步提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衛生高職院校要關注學生的各方面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感受到關愛,一方面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難,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另一方面將這種人文關懷帶到未來的醫護工作崗位,將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內化為“以患者為本”服務理念,為醫療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增強學生生命意識的迫切需要
如果學生在頭腦里沒有形成對生命的正確認識,就不可能產生對生命的來之不易珍惜的情感,就會出現自殺、傷害等令人惋惜的現象。生命價值認識不足還會出現盲目追星、肉體崇拜、金錢至上等社會價值觀偏離扭曲的功利化現象。因此,在衛生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從具備崇高的道德品質上培養學生,提高學生抗擊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教會學生如何積極面對人生中出現的一切可能的困境,從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在面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要學會分析判斷,正確選擇自己的人生,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萍.生命教育的本體及其三個維度[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俞國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父母世界,2001,28(9).
[3]褚惠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4]郭靜林.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狀與道德教育[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