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
【摘要】把不同學科的好課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會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的。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筆者認為隨意指責某種創(chuàng)新課型或者某種實驗課堂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用五個指標來評價不同學科的公開課,實質是抽取出了不同學科課堂的共性,是尊重教育的規(guī)律,回歸教育的本質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關注學生,注重課堂成效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跨學科公開課 比賽評價 指標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24-01
每次優(yōu)質課比賽到來之際,總能聽到這樣的質疑,將語文和政治;物理和英語不同學科的課放在一起來比,可以嗎?科學嗎?筆者認為可以,而且有其獨特的科學性。這樣的質疑其實可以變成另外一種追問。如果模糊學科界限,什么樣的課才算是一堂好課呢?這其實很難去進行很具體的描繪,因為既然教無定法,那么就應該允許課堂的千姿百態(tài)和接受課堂的五彩繽紛。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筆者認為隨意指責某種創(chuàng)新課型或者某種實驗課堂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把不同的好課堂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又會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的。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好課堂呢?筆者從五個指標來談談對跨學科公開課比賽好課的看法,進行一下探究。
一、指向清晰、科學,行進有序、可控
所謂指向清晰就是指一堂課要教什么,要提升什么,要訓練什么,要轉變什么,說白了就是一堂課上下來要達到的目的,這必須要非常清晰,讓人一聽了然。什么叫指向科學呢,想導入一個概念,量力性教育原則。什么叫做量力性原則呢,指教學應當建立在學生通過一定努力可能達到的知識水平和智力發(fā)展水平之上,在這里,通過一定努力達到特別重要和關鍵,這其實也是課堂價值的呈現(xiàn),也是指向科學的解釋。
什么叫行進呢,就是一堂課在指向的引領下,具體的課堂進程。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到不應強迫兒童學習,而應誘導學生學習。一堂好課,課堂的導入要華麗、精彩、富有創(chuàng)意、能吸引眼球,但又不能太長,不能喧賓奪主;課堂的主體要圍繞課堂指向目標,啟發(fā)到位、探究充分、彰顯成效,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時間要留充分,而課堂的結尾則要收束有力,或總結或拋出新問題,要么使學生有繼續(xù)探究的空間,要么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升華上的幫助。這就叫行進有序。
什么叫行進可控呢,指的是課堂中不管老師怎么設計學生活動,怎么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把握課堂走向的那根線應該始終緊握在老師手中,課堂的節(jié)奏必須由老師來把控,不是重點的爭論,老師必須要打斷;怎么討論都不能明晰的疑惑,老師必須要引導。
二、君子彬彬有禮,佳人芳華如玉
這個指標指向于任課教師個人的風采,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教師的范兒,包括衣著站姿、手勢、動作、表情、言語、親和力、課堂的把控力、即興點評的能力等等,這里不展開。我們看到,有的課教案很精彩,但因為教師神情緊張,語言啰嗦、不清晰,對課堂把控力缺失,最終造成課堂教學成效不理想就是因為這個指標沒有完成好。
三、數(shù)量體現(xiàn)質量,過程彰顯成效
在公開課里面,每一位老師都會絞盡腦汁的去設計很多的,似乎是有新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那要看看,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否喚醒學生思維、激活課堂,能否實現(xiàn)學生之間思維的交流與碰撞,能不能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就是數(shù)量和過程的背后,不看重表演更看重教學環(huán)節(jié)背后的質量和成效。
四、調整課前預設,巧解課堂生成
作為一堂上給別人看的課,更愿意我們的課堂行云流水,希望能預設中課堂上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更愿意學生對我們提出的問題了然于心、回答自如;但是,這樣的課堂存在嗎?如果存在,我們也認為這是不真實的、準備痕跡過重的課堂;杜威提出著名的就“教育即生長”理論,“生長理論”在課堂的表現(xiàn)是,老師在往自己的方向預設課堂,學生在他自己已有的經驗上生成問題,所以好的課堂應該是老師根據學生上課即時生成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預設,通過自己的啟發(fā)、引導、示范幫助學生巧妙解決生成的問題,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五、學習體驗充實,動靜轉換合理
所謂體驗其實就是一種狀態(tài)。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學生整堂課的常態(tài)體驗,也就是學生整堂課在用什么樣的狀態(tài)參與,是充滿激情、喜氣洋洋;還是冷漠呆滯、渙散游離,另外一個層面是亮點體驗,也就是在課堂進行的高潮中,在用所學解決問題的時刻,學生是否是主動的、興奮的、積極的。另外一方面,從學習的特質來看,學生整堂課保持思維的興奮是理想狀態(tài),但情緒上的激動和亢奮卻并不是處處都必須的,甚至在有的時候會阻礙學生深入思維,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認為“激發(fā)孩子思維活力的最佳方式是設計活動”,作為老師能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在該動的時候情緒激動、興奮,思維被激活;在需要深度思維的時候讓學生靜下心來投入思維狀態(tài),也就是動靜轉換是否科學合理也是評價一堂課是否是好課的重要標準。
用五個指標來評價不同學科的公開課,實質是抽取出不同學科課堂的共性,是尊重教育的規(guī)律,回歸教育的本質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關注學生,注重課堂成效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洛克.教育漫話[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朱國仁.杜威民主主義教育思想探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3):63-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