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琴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34-02
在最近收上來的家長調查問卷中,一條信息引起了園領導們的關注:內容是“請減少開展親子活動”,因為它看似熱熱鬧鬧,成果不凡,實則給家長們帶來很大的負擔,原因如下:親子活動開展得太頻繁,家長有時無法抽空參加,不參加又擔心孩子會比較,有失落感;活動內容經常以美術和手工為主,形式較為單一,這些活動難度較大,孩子們真正參與的成分少,有的甚至連大人都望而卻步,束手無策,生怕差距太大無法拿出手;手工作品又不讓帶回家,只是陳列在教室,總有變相替老師“打雜”的感覺;最期待的、富有樂趣的集體出游、踏青,老師和學校卻百般推脫,不能成行,令人失望。看著下方附議的家長簽名,老師們也感覺很委屈,明明開展親子活動的初衷是拉近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距離、使家長能夠直觀體驗幼兒園生活從而更加理解支持幼兒園工作,現在怎么會變成這樣?家長與幼兒園隱隱有種“對峙”的感覺?怎么和家長的關系越來越遠,反倒產生了隔閡?到底是哪里出錯了?
隨著幼兒教育不斷發展,教育理念日新月異,形式變化多樣,家園親子共育這一嶄新的教育模式漸漸步入了人們的視線。什么是家園親子共育?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親子教育”主要是以親緣關系為基礎的一種特殊形態的早期教育,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潛能的開發以及個性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幼稚教育是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它不是單方面能夠完成的,需要家庭、社會和幼兒園共同努力才能達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長輩的言行身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良好的家園關系形成的合作力能夠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
幼兒園是個大集體,它包含幼兒、教師、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的關系。在傳統教育中,家庭和幼兒園之間互動模式單一,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脫節。認為幼兒園與家庭關系不大,上學就歸老師管,放學回家了就歸家長自己管,家長和幼兒園之間各自完成任務,不交流,不溝通,缺少互動和銜接。其次,雙方教育理念不同,沒必要交流。還有一種屬于單向型交流。家長之于幼兒園有互動,但僅局限于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屬于“接任務式”,看似有參與,實則被動參與。
隨著社會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家長們教育理念不斷更新,越來越渴望走進幼兒園,了解、參與他們在園的集體學習和生活起居、交往方面的情況。老師們也越來越迫切得到家長的配合,便于開展各項工作。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提到:“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點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實現家園互動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這個大背景下,以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近距離接觸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家園親子共育應運而生。它一經推出,就以其豐富的形式,良好的效果,雙贏的局面受到家長、老師、幼兒的歡迎,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家園親子共育有哪些形式?如何走出誤區,在幼兒園開展行之有效的親子共育活動呢?
親子共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展現個人手工特長的創設班級環境活動,有分享育兒知識的“家教經驗交流會”,有分享快樂體驗的“親子種植季”,“親子閱讀表演”、“親子才藝展示秀”;有分享愛心體驗的“童心愛心募捐”、“愛心義賣”,有豐富家長情感體驗體驗的“家長進課堂”、“家長進區域”等等。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要想真正走出誤區,避免讓家園親子共育流于形式,最主要的還是傾聽家長和孩子的心聲,觀察他們的需要,尊重家長的意愿,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這是前提,不可缺少。其內容和形式也可由家委、班級家長會商討決定,避免教師“一言堂”、“發號施令”式地組織。相反,教師可以充當解說的角色,與家長分享每一次活動的目的意義、方式方法和預期的成果。這樣才能讓活動真正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家長們參與活動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允許、幫助他們進行角色轉換。最初他們是旁觀者。幼兒園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邀請家長列席、參觀,感受幼兒園教育的氛圍,例如家長開放日、幼兒畫展、幼兒故事會、六一匯演等。然后,家長作為教師的助手——參與者參加活動,幫忙化妝,幫忙采購獎品,幫忙收集材料、擺放物品等。再后來,鼓勵家長成為幼兒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完全退后,僅在家長需要幫助時以”協調者”出現。以班級跳繩比賽為例。在達成“發展大班幼兒手眼協調能力、肢體協調性,激發幼兒跳繩興趣,提高跳繩水平”的共識下,由家長在家長會上提出組織跳繩比賽的設想,發出倡議,鼓勵所有家庭參加到活動的整體策劃,細節思考再到活動準備、具體實施,再到最后的經驗總結、提升,在班級墻面上可以開辟“和我一起成長”主題墻,展示活動開展的過程、精彩瞬間,從而讓更多的家長直觀感受幼兒園集體活動的樂趣,感受幼兒園教育的特點,從而形成“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動,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家園親子共育形成常態化教育。
同樣,在集體出游等家園親子活動因為安全問題確實無法開展時,教師也需要詳細說明情況,取得家長的諒解。
總之,家園親子共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活動,它需要幼兒園、家庭、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協作、努力。教師們應當本著真誠的態度,充分發掘、有效利用家長資源,采取有效策略,進一步拓寬思路,充分調動家長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展行之有效的家園共育親子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