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陳麗萍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全面展開,大量的農村閑置勞動力進入到城市化的建設中來,在農村就形成了老幼婦孺留守家園的現實狀況,因為隔代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無法起到應有的幫助,通過對一些農村區域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情況的調查發現,一些農村地區的兒童教育出現了不正常的發展趨勢,為此對農村兒童的教育進行分析研究,以此來完善農村兒童的教育工作。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教學現狀 問題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44-02
引言
城市化建設的全面興起給農村的閑置勞動力帶來了就業發展的機遇,然而隨著現代化教育的發展,隔代人對兒童的教育已經無法跟上現代化教育發展的新思想和新思路了。而農民工、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現實生活格局還要在生活的現實中存在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教育的問題是當今教育工作者們應該深思考慮的重要課題。
1.農村留守兒童當前生活和教育的現狀
1.1生活負擔過重,經濟收入沒有保證
現在的農村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看護管教,留守兒童不但教育和生活不能得到保證,還要參與家庭的勞作,一些兒童不得不過早的承擔起家庭一日三餐的操勞,和一些零碎的家務勞動。另一方面,近些年來國家政府對農村的教育關注度有些欠缺,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差距過大,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負擔過重和基本生活沒有保障,這極大的影響了留守兒童教育整體的發展,為此我們應該深深地進行思考和研究。
1.2留守兒童缺乏社會和家庭關愛,教育不完善
現實的農村留守兒童生活中,隔代人的教育難以代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現實的農村生活里許多的留守兒童都是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這些孩子在心理成長和知識的獲取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隔代人過時思想的影響,甚至有對社會存有極大不滿的思想傾向,農村留守兒童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引導,一些社會上不良的習俗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性格的放任,吸煙喝酒,吃喝玩樂享受的陋習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中。這也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實狀況的一方面。
1.3留守兒童心理變化異常,做事偏激逆反
由于農民工參與的城市建設和現代化工程的生產需要遵循其工作制度,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工不能做到定期回到家中來關心自己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這些孩子的心理動態變化他們是無法關注到的,這些孩子在爺爺奶奶或親戚朋友的看護下慢慢的成長,會出現情感饑渴,從而也造成孩子們性情呆板與人交流不暢,情感冷淡,行為偏激,容易沖動發怒或者自閉厭世,逆反心態嚴重。
2.改變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策略
2.1加強政策引導,提高農村經濟發展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國家政府要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進行相關政策的引導和經濟的扶持,鼓勵農民工回家鄉就業,針對不同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發展適合地方土質的經濟型作物,根據農村地理環境和水源特點,運用農業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努力發展地方的農林牧漁等經濟產品,讓農村的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天天見面,讓農村孩子的家長真正做到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2.2加強愛心教育,提升教師素養
國家的教育部門要對農村的教育現狀進行全局性的改進。農村教育工作者要對農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書本知識的傳授,也要進行心理健康的輔導,在了解留守兒童心理需求的同時,關心他們的生活,走進農村留守兒童生活中,尊重他們的人格,鼓勵孩子們多讀書和學知識,和留守的爺爺奶奶們溝通思想,要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待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對孩子們的過錯不再是從面前批評,而是用寬容的心態來處理孩子們過激的情緒表現,引導孩子們樹立遵紀守法的新理念,以心靈感悟來引發兒童的共鳴,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處理問題,引導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
2.3開展各種活動和心理輔導,加強家校溝通聯系
農村教育的現狀需要我們對農村的留守兒童進行一定程度心理素質的教育,開展一些心理輔導類的課程,同時加強學校同家庭的溝通聯系,利用各種機會與孩子的家長見面討論,促進兒童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讓他們認識到“關心勝于教育”、“陪伴勝于說教”的道理。要求在外務工的家長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關心孩子,愛護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及時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同時設立學校與兒童家長長期聯系的長效機制,隨時關注孩子的成長和變化。
結語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同樣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在城市化建設發展的大趨勢下,所衍生出來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努力完善農村教育的管理和機制,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方法。同時,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重點關注,將對農村的教育發展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陳文龍.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創新研究———以永濟市田村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3.
[2]馬潤生,尹書強.論社會工作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介入———契合性、困境與途徑探索[J].黑河學刊,2016(6):131.
[3]徐傳新.“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支持因素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5(9):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