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每一個歷史事件,都要分析一下事件發生的主題。因為歷史事件的名稱,一般都概括了其發展的主要內容。學會分析主題名稱,也就能悟到了“概括”與“具體”之間的關系了。歷史事件里常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關鍵字眼和關鍵詞,如果我們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這些有利條件,學會抓住有提示作用的關鍵詞匯或者核心概念詞匯,就有助于我們能更高效的對歷史事件進行概括。
【關鍵詞】概括能力 歷史學習 思考 自身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61-02
學習歷史在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獨特作用,整個高中歷史教材圍繞世界及中國的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用高度概括的方式將人類文明建設以及中國歷史發展以書面形式呈線給我們高中生。很多同學都認為學習歷史只是為了去記憶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其實這都是學習歷史的誤區。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將浩如繁星的歷史事件都詳盡了解后,如果能對所學知識進行邏輯梳理,系統化總結,并得出自我的歷史價值觀,這才是學習歷史過程中最重要的意義,即思維概括能力的培養。
一、思維概括能力概述
作為一種思維形式與手段,概括是指把抽象出來的若干事物的共同屬性歸結出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作為一種能力,概括是指發現關系的能力,即發現具體事例中各種屬性之間的關系、發現新舊知識之間關系的能力。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門學科中表現出不同的能力水平。
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所謂概括是指按照某種特定的要求對歷史知識進行系統的、本質的,同時又是科學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把分散的歷史內容按某種要求集中歸納到一起,使某類歷史事物的總體特征明鮮地呈現出來;一類是把復雜繁多的歷史內容按某種要求扼要敘述,使某類的歷史事物的大致輪廓或運動軌跡清晰可見。
二、具備良好思維概括能力的基本要求
概括能力是學好高中歷史必備的能力之一,那么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想要具備良好的思維概括能力,對我們自身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一)良好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對重點語句透徹理解的能力;對重要信息進行篩選、歸納、總結的能力;對思想內容和觀點的把握能力,還有對言外之義的理解能力;對所讀內容表現手法的認識能力,包括對各類文體的認識,對文章立意、結構、構思、語言的認識。
(二)信息搜索能力
信息搜索能力是指對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過最有效的方式多渠道多方法進行搜集尋找,針對目前的高中教育,中學生需要具備文字搜索能力、圖片搜索能力、聲音搜索能力、這些都是最直觀的信息,也是最具說服力的信息。
(三)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包括整體思考的能力、洞察問題的能力、想象力、類比力、直覺力、解釋力。
整體思考的能力是指學習需要借助積極的思維活動,弄清事物的意義,把握事物的結構層次,理解事物本質特征和內部聯系,需要對學習材料作整體性的思考。
洞察問題的能力是指在學習中,我們需要不斷地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對問題要具有洞察力。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學習的材料,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想象力、類比力是指正如想象可以讓知識插上翅膀一樣,想象力可以讓個體學習知識的能力得到飛升。而類比力是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的能力。同類事物具有相似之處,也具有相異之處,對其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直覺力是個體學習能力達到一定程度而展現出來的一種能力。有些東西是要靠直覺把握的,學習有時也要靠直覺。直覺力高低對學習效果好壞有時也起重要作用。
解釋力即解釋經驗現象的能力,也就是運用觀念進行邏輯推演的能力。學習需要將學到的知識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抽象思維過程轉化為自身的一種東西,并能對其進行合理的解釋:能否對所學知識進行合理的解釋,是判斷一個人理解力高低的最重要標準。
(四)邏輯分析能力
邏輯分析是在把握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的基礎上展開的,是一種從多角度認識事物的視角,全面地認識事物的內部與外部之間、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間的多種多樣的聯系的能力。首先是學會“同中求異”的思考習慣:將相同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其中在某個方面的不同之處,將相同的事物區別開來。同時還必須學會“異中求同”的思考習慣:對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其中在某個方面的相同之處,將不同的事物歸納起來。
三、如何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培養自身思維的概括能力
(一)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主題
每學習一個歷史事件,都要分析一下事件發生的主題。因為歷史事件的名稱,一般都概括了其發展的主要內容。學會分析主題名稱,也就能悟到了“概括”與“具體”之間的關系了。
比如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公園1911年,農歷辛亥年的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運動。如果拆開標題來解讀:革命就代表著起義,革新一個時代,那么就注定要推翻一個舊朝代去建立一個新的時代,再根據時間1911年來推算正處于清宣統三年,也就是清朝末年,于是分析出來必然是一群敢于革命的勇士團體推翻了清朝的統治,而這群勇士都是清朝末期的愛國分子,為了結束中國封建統治閉關鎖國被列強欺辱的現狀而選擇了革命的愛國志士,所以只要再將關鍵人物孫中山等帶入分析,你就會發現其實解讀歷史事件的命名就能基本上通過自己的頭腦過濾對這個事件產生一定的了解。
(二)學會抓住關鍵詞語
歷史事件里常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如果我們充分利用課文所提供的這些有利條件,學會抓住有提示作用的關鍵詞匯或者核心概念詞匯,我們只需要記住這些核心概念的詞匯,然后在平時的學習中多進行核心概念的思維延伸,你就會發現其實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運用核心詞匯對歷史事件進行概括。
(三)養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
首先,看到歷史事件名稱可以想一想,為什么要用這個名稱?讀完每個自然段可以想一想,這個自然段寫的是什么內容呢?我要如何用簡短的十幾個字來總結呢?圍繞著名稱,邊讀邊想,可以加深對歷史事件內容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概括整個內容,總結中心思想,就會覺得容易了。
(四)養成邊寫邊思考的好習慣
讀書要邊讀邊想,邊分析邊概括,完成課業的過程中也要邊寫邊想,邊概括邊分析。
比如,可以將辛亥革命的發生到結束畫成清晰的思維導圖,自己邊畫邊思考,這樣就能將整個歷史世界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脈絡圖,學習起來就會覺得輕松有趣效率又高了。總之,要養成愛思考的好習慣,在讀寫實踐中不斷培養自己的概括能力。
歷史的學習與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提高思維概括能力是作為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任務,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在學習歷史這門學科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到知曉歷史,還要能分析歷史,概括歷史。提升思維概括能力才是學習歷史這門學科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東牛.高中學生歷史學科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1):81-82.
[2]盧鸝.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青年時代,2015(8):106-106.
[3]高月新.培養高中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探討[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0(3):36-37.
作者簡介:
劉子菲,女,16歲,就讀學校:長沙市南雅中學,科目:文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