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
【摘要】中國文化講究“兼、收、并、蓄”,吸收好的精華與自身的優良基因加以糅合,使其精益求精。漢語言文學則承載著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文學精華,它是包涵人文關懷與歷史積淀的民族傳承。它展現了中國古文化的精髓,擁有幾千年傳承的文學魅力是很多語言無法比擬的。如今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對漢語言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花費畢生心力對其深入探究,想要一窺究竟。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語言應用 意境探索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69-02
漢語言文學自五千年前傳承至今,是中國文化與思想的精華,也是貫穿整個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傳承。漢語言文學肩負了重大的歷史使命和民族使命,深化漢語言文學的民族精神以及傳播漢語言文化的思想和情懷,成為了我們始終不變的使命與追求。
1.漢語言文學的魅力與深遠影響
1.1漢語言文學語言的魅力
在文學作品賞析與解讀中,語言的應用與意境賞析是非常有趣而且令人享受的。漢語言文學其鮮明的包容性,能夠促進多元文化的完美結合。它涵蓋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文體,而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中國古詩歌更是將文字的美體現的淋漓盡致。詩歌經常使用一些修辭手法,運用一些美好的意象,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呈現于讀者眼前的就是一個完整藝術世界。漢字的美也是對漢語言文學魅力的一大體現。字與形的相輔相成,是外在形到內在意的統一[1]。以字寓意,以形繪境。漢字書法有的工工整整嚴謹考究,有的行云流水自成一派。都令人賞心悅目、妙趣橫生。
1.2漢語言文學對當代文學創作與審美觀念的影響
漢語言文學在古代時期所產生的審美觀念以及核心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必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根據時代和環境的變化產生一系列的變遷。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新傳媒時代,價值觀念、物質條件以及對文化解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語言文學也隨著大環境衍生出了更多的變化,其表達方式與手段都在不斷的演變、發展。文學的創作者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環境,所受的影響以及對當時社會人文的感知與追求也不同,這種差異化的文學創作也形成了主流審美觀念的轉變。當今社會所處的時代,所為大家接受的主流文化創作模式,也成為了我們現在的主流審美。
1.3漢語言文學在人際交往中的應用
強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是現代社會必備的社交技能。然而現在我們對漢語言文學的培養,大部分還來源于應試教育和課本,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缺乏,很不利于社交能力的培養[2]。我們應當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閱讀理解能力等多個方面,全面促進綜合素質和語言能力的提升。
2.漢語言文學中對意境的探索
2.1漢語言文學中意境的聯想
學習漢語言文學對提高現代文學素養、培養審美、陶冶情操、都大有裨益。在進行漢語言文學的賞析時,語言的意境與應用使文章內容更具想象力與豐富性,使讀者更能體會到其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涵義。文學創作時,創作者對字的反復推敲,詞的反復斟酌,句的充分聯想,一字一句之間都深藏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借由文字而描繪出一個抽象而完整的藝術形象,讓讀者如身臨其境,一個生動而充滿遐想的意境躍然眼前[3]。作者通過文學創作往往能夠捕捉到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與共鳴,文學的魅力就在于此,既深入人心又讓人感同身受。
2.2意境中的審美與感知
意境是作為審美概念而存在的。它是讀者對作者的藝術創作而引發的一系列聯想與解讀,是一種由客觀事物而引發的主觀聯想,也是作者的某種暢想和思想寄托。創作往往是依托想象力而進行的,客觀的景、物與主觀的思、想相互交融,而后創造出的一種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藝術創作必須依托于“境”的感知與“意”的聯想。“意與境諧”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藝術境界。
3.結語
漢語言文學學科的研究始終建立于對生命的探討、對人性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的生活這幾個命題之上。這種不變的人文關懷,細膩的情感挖掘以及立足于社會的時代責任感,讓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跨越了民族、文化差異與距離,成為了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共鳴感和認同感且具有深遠意義的國際化學科。漢語言文學的這種情懷和魅力更展示了一個國家的發展與民族傳承,以及整個社會乃至國際環境的前進與發展中,中國文化的大國魅力與深厚底蘊。
參考文獻:
[1]任云霞.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應用與意境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12):56-57.
[2]陳高翔. 漢語言文學的語言意境探討[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1):14.
[3]李小紅.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初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2):317+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