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雁
摘 要: 在黨和政府的倡導下,學術出版進入繁盛時期。數字出版的火熱、融合出版的倡議、國際出版的熱潮、新媒體的廣泛運用等對傳統出版業來說,既是挑戰,又是難得的機遇。在此新形勢下學術出版可以抓住機遇,創新轉型,強調運用學術規范,“走出去”爭取國際話語權,從而取得新的成績。本文主要探討學術出版當下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如何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學術圖書出版 融合發展 數字轉型 學術出版規范
一、學術出版的概念及市場規模
學術出版指的是服務于學術研究,進行成果轉化的出版行為。也就是說,學術出版天然地與學術研究聯系在一起,是為學術成果轉化服務的。學術出版涵蓋的領域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自然科學,又包括社會科學。相對專業出版和大眾出版而言,學術出版更能滿足人們對原創性、專業性和知識性消費的需求。“一個國家的學術出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出版業的發展水平”[1]。從這個角度上講,學術出版承載的功能和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大眾出版和專業出版所不能替代的,具有重大的意義。
廣義上的學術出版包括圖書出版包括期刊、報紙及其數字化轉型升級等,本文主要討論學術圖書出版行為。
近年來學術出版呈現出版品種數逐漸增多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數據,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出版社425家(不含副牌),出版圖書475768種(含重印書),出版品種數較上年增長6.10%。根據不完全統計,約有90%的出版社涉及學術出版。其中不乏專業做學術出版的出版社,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這些出版社出版的圖書90%以上是學術圖書,且精品多,叢書、套書多。隨著社會對學術的認可,尤其是對高端學術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學術出版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二、學術出版的特殊性
1.專業性
學術出版不同于大眾出版和專業出版,是與學術研究緊密相連的,是學術研究的延伸和衍化,是學術生產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由于學術研究是一種非常專業的行為,其研究領域廣泛,學科眾多,學術出版處于學術研究的下游,是為學術研究服務的,因此專業性不言自明。學術出版的選題策劃、編輯、推廣等環節無不體現了專業性。學術研究涉及多種學科,比如人文社會科學劃分為歷史、政治、哲學、文學、經濟、管理等,那么在出版領域,相應地對著這些專業的出版編輯,只有進行專業的編輯活動,才能轉化為專業的出版活動。
2.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
學術研究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出創新成果比較困難,成果產出周期長,多則長達數十年,即便在當下學術生產節奏加快的情況下,一般的學術研究活動成果產出的周期也在兩到三年。學術出版作為學術生產鏈條的下游,自然受學術研究的生產周期影響。從立項到出版周期長,決定了出版機構取得經濟效益的周期也較長。除了周期長外,學術圖書的讀者主要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群體,讀者面窄,決定了發行量無法與大眾圖書相比。因此,經濟效益低下是學術出版長期以來面臨的一個問題。正因為如此,社會效益是學術出版注重的一個主要方面。堅守學術出版的單位看中的往往是學術出版的社會效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術出版的發展,但是有利于提高學術出版的質量。
3.學術質量是生命線
總體而言,學術出版的社會效益要大于其經濟效益。不受利益驅動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學術出版質量。學術出版的受眾群體主要是學術生產者本身,他們既是學術成果的生產者,又是學術出版成果的使用者,這種內循環的體制有利于在學術出版圈內形成一個學術監督共同體。這個學術監督共同體在學術生態圈中松散地存在,但能夠促使學者珍惜聲譽,重視創新,生產更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促使學術出版單位規范出版行為,出版高質量的學術圖書,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三、當下存在的問題
當下正處于經濟全球化、技術更新迭代加快的時代,學術生產和出版不可避免地受這樣的趨勢驅動。
出版單位直接面向市場,受到技術更新、讀者閱讀體驗改變、學術傳播方式不斷變化等的影響更甚,面臨的現實問題更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術出版規范尚未出臺
出版質量是學術出版單位的第一生命線,對于學術出版單位來講更是如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在“2014中國學術出版年會”上表示,學術出版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國家出版業的水平,當前我國出版業緊緊圍繞著思想創新、科學發現、技術進展和管理經驗這四個核心任務規劃和發展學術出版物,形成有效支撐和保證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知識體系[2]。國家非常重視出版質量問題,連續多年進行了專項檢查。但是關系到學術出版質量的學術出版規范尚未出臺,不利于學術出版質量的提升。目前狀態是從事學術出版的單位各有出版規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規范》,科學出版社的《作者手冊》等,均涉及學術出版規范的要素,比如關鍵詞的編制、索引的提取、圖表的制作規范等,各家出版的學術出版規范各有異同,使學者面對不同出版社的時候需要不斷轉換學術出版規范角度,莫衷一是。未來學術出版勢必要走向全球化,與國際出版規范的接軌有利于學術出版的“走出去”,因此,建立一個全行業遵守的規范勢在必行。既能讓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有基本的規范可循,又能讓出版單位產出的圖書有統一的規范。
2.出版質量參差不齊
盡管學術出版單位很注重自己的聲譽和質量,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出版單位已經基本完成轉制,成立獨立運營的經營實體,在經營的巨大壓力下,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學術出版單位會選擇放松把關,降低準入標準,只要在經濟效益上能夠達標的作品,那么無論是否有學術價值都可以成為學術著作;而在生產流程中,既不對編輯進行專業培訓,又不要求編輯專業對口,編輯出版成為某些出版的最終目的,導致出版物無論在學術質量上還是編校質量上都不達標。這些現象的存在擾亂了學術出版市場,更使一些學術出版在學術圈內飽受詬病。endprint
3.應對新的形勢反應不一
當下的形勢瞬息萬變,市場對學術熱點的關注時刻發生變化。新的出版形態不斷挑戰著傳統出版的神經。比如,數字出版、融合出版、國際出版、新媒體營銷等,都不斷在市場中洗牌。在融合出版、國際出版方面走在前列的出版社自然能夠占得先機,但大多數出版社仍舊守著傳統出版的陣地,未能適應形勢變化。
四、學術出版再思考
面對學術出版的問題,需要拿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盡快出臺全行業認可的學術出版規范
學術出版規范是學術出版行為是否規范的標尺之一,應盡快出臺全行業認可的學術出版規范。可以建立由幾家龍頭學術出版單位牽頭的學術出版規范制定聯合體,共同商討出版規范確立、出臺和應用問題。
2.“走出去”取得國際話語權
出版國際化是一個大的趨勢,如何與國際接軌,使更多學者的優秀出版成果能夠走出去,彰顯學術出版能力,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出版社應該創造條件,實現出版成果的國際化,助推學者在國際舞臺上發言。比如積極參加國際書展,如倫敦書展、法蘭克福書展等;積極申報國家出版基金的中華外譯項目;積極組織學者參加國際出版年會活動,與國外出版社對接,實現學術出版的國際化。
3.積極利用新媒體
當下,新媒體日益發達,尤其是自媒體,成為新媒體中的一支生力軍,傳播方式的轉變直接影響了讀者的閱讀方式和知識的接受方式。既給出版社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機遇在于,如果能主動適應新的形勢,進行新的創新和調整,就能占據新的出版細分領域。比如,互聯網眾籌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而出現的一種籌資方式,應用在學術出版領域的案例逐漸增多。眾籌雖然本質上是一種籌資行為,但其實是一種營銷手段,學術出版因為資金緊張,可以利用這一新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融資,給出版環節減輕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好的眾籌方式就是一次好的營銷推廣的機會,借此可以讓受眾了解圖書及出版機構,提升市場影響力。
4.堅持品牌化出版
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品牌致勝的世界。圖書出版,不論是大眾出版還是學術圖書出版都應該看重出版品牌。學術出版界有影響力的出版社都比較注重品牌的培育,一是注重出版社整體品牌聲譽的培育和維護,二是注重培育單獨的圖書品牌,比如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中華書局、新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這些出版社都是深耕學術出版領域,一直堅持學術出版品質,注重培育自己的品牌,贏得了市場的認可。比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經營20年的“皮書”系列,便是一個智庫出版的高端品牌,在學術界和出版界贏得了一致的贊譽。
5.培養一支專業的編輯出版隊伍
專業化的出版隊伍是學術出版必不可少的一支力量。堅持學術出版必須培養專業學術出版力量。堅持出版的專業對口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首先,在人才任用上,應該有分工,各個學科的編輯負責各個學科的出版工作。其次,在專業編輯的再培訓方面下足功夫。每年應堅持培訓,適應新的環境和形勢。既可以進行內部自我培訓,又可以參加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及其他出版機構舉辦的出版編輯培訓。最后,加強對出版新形勢和新情況的認識。國際出版、數字出版等已經成為大的出版潮流,如何適應這個潮流,加強認識,提高能力,是人力資源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出版社應該培養一批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的編輯隊伍,從而在未來的出版領域立足和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壽光.中國學術出版:現狀、問題與機遇[J].出版發行研究,2013(5).
[2]劉永紅.關于學術出版的幾點思考[J].現代傳播,2016(2).
[3]崔金貴,盛杰,談國鵬,顧艷,劉倫,劉星星.編輯的新媒體素養培養[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7).
[4]段樂川,杜傳貴.論媒介融合環境下的編輯力[J].出版科學,2017(3).
[5]趙良珣.自媒體時代圖書編輯的角色在定位與能力拓展[J].傳媒論壇,2017(9).
[6]董德英,李曉冬.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業務可持續發展策略[J].傳媒論壇,2017(10).
[7]李存霞.學術出版的自贖與愿景[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