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花 劉瑩瑩
新時期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策略
李翠花 劉瑩瑩
目前,大學生的職業漢語能力狀況和水平,總體來看仍不盡如人意。而為了發揮大學職業漢語教育在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完善大學生的能力結構、促進個人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必須探索新時期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策略。
大學生 語文教育 職業漢語
增強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不但是適經濟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勝任職業崗位職責和促進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眾多的鮮活案例也有力表明,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必備能力,職業漢語能力越來越在個人實現職業生涯成功方面發揮著核心能力的作用。高校語文課承載著培養學生母語交際能力的重任,但目前不少學校在教學中仍秉持重視漢語語言教育的文學性、人文性的傳統觀念,對其專注于應用的工具性重視不夠,從而嚴重影響了高校漢語語言教育目標的實現。有鑒于此,筆者擬就如何來優化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策略以適應職場對大學生職業素質與能力的要求做點探討,希望能有所裨益。
1998年,作為“八項職業核心能力”之首的與人交流的能力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寫入《國家技能與振興戰略》。2003年,在與華美杰爾簽訂《合作協議》中,國家勞動部職鑒中心將編制、 推廣和實施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的權力授予華美杰爾公司,自此職業漢語能力這一概念被正式地提了出來。那么,職業漢語能力的內涵又是什么呢?《國家職業漢語測試大綱》明確指出,職業漢語能力是指人們從事某一職業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漢語運用能力。就目前的認識而言,一般認為,職業漢語能力,主要包括在職場中借助漢語語言進行交流表達,獲得信息、傳遞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完成一定工作和任務的能力等方面的內容。換言之,也就是它所包括聽說能力、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等。
目前,大學生的職業漢語能力狀況和水平,總體來看仍不盡如人意。無論是從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的結果看,還是從對職業漢語的運用實踐來看都能鮮明地反映這一狀況。比如,2016年5月,筆者所在學校對來自不同專業的362名大學生參與進行了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測試的總體情況是,在這362名學生中,無人獲得高級證書,56.7%的考生獲得了中級證書,43.3%獲得了初級證書。不僅如此,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偏低的情況不僅反映在國家職業漢語能力的考證上,更體現在他們實際的學習、生活和交際之中。就是不少過了中級的大學生在漢語運用方面能力仍然比較低,諸如在平時的作業練習時居然搞不清句子結構及其主要的成分,甚至有的還連“的、地、得”等結構助詞還會用混。那些遺失啟事、申請書抑或是海報等的撰寫也不能較好地完成。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因職業漢語能力差,不少大學生往往在諸如課堂上、應聘面試時自我表達要么把握不住重點,要么抓不住重點而喪失難得的好機會。由上可知,當前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是較差的,迫切需要加以改善和提高。
(一)能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當前,在進入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國高校承擔著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撐的重大使命。而且,越來越趨向于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社會,對人才型類和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發需要他們具有包括人際溝通、團隊合作、信息素養、時間管理、創新思維等在內的關鍵能力。作為通用技能中的關鍵能力,職業漢語能力是各類層次人才必備技能。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漢語能力的培養就能夠較好地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素質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他們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能極大地完善大學生的能力結構
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青睞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核心職業能力與技能就是職業漢語能力。職業漢語能力的個體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這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就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等諸多方面。尤其在社會日益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當下,原先那種靠掌握著熟練技術的工人單打獨斗就能很好完成工作任務的情形在如今每一個工人都需要面臨與企業的員工、與相關的企業以及社會溝通的大背景下已經成為過去時了,既要求大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又要他們具有有較強的職業語言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與別人有效地溝通,才能勝任本職工作。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漢語技能的培養,是完善他們能力結構的重要方面和組成部分。
(三)是促進個人職業發展的有力推手
一個人的成功,小部分靠他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大部分則有賴于他的人脈關系,而人脈關系在很多程度取決于他的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由此不難發現,職業語言在社會和職業生涯的中重要意義。作為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發揮著人際間交流溝通的橋梁作用。在社會日益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人們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強,好口才越來越被認為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必備能力。因此,在現代社會中,要想獲得較大的成功,除了具有新的思想和見解外,還要能向社會和同行等進行很好的表達與推介,感染和說服他們,讓他們和自己一道來為社會作貢獻。有鑒于此,幫助大學生掌握好職業漢語的相應技能,就幫助他們學會說話的技巧與藝術,就是在為他們能夠和諧地處理好與家庭、朋友、同事等各種人際關系提供語言的技巧與技能,就是在幫助他們掌握說話的藝術和技巧,進而生成和發展出良好的演講與口才能力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在職場上能如魚得水,實現職業生涯的順利發展。
(一)完善培養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的課程體系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漢語職業能力,是高校語文教育教學根本目的所在。盡管是公共基礎課,但是由于它事關大學生“第一關鍵”的能力,高校語文應該高度重視職業漢語的教育教學及其能力的培養高工作,積極探索完善培養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的課程體系的路子。首先,搞好語文基礎課程建設。語言交際能力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第一關鍵能力,而這個能力培養的最佳載體就是大學語文課程。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尤其注重對他們進行職業漢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不斷促進他們聽說讀寫技等能力的生成和發展。其次,積極挖掘拓展充分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與素養的課程素材。豐厚的積累、寬廣的知識面和良好的語感等是形成和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基礎。這些除了從一般的大學語文課程能獲得部分外,大部分則需要在比如演講與口才課程、應用文寫作課程、閱讀理解課程等來拓展學生交流和表達的素養。最后,開設實踐課程。作為一種交際能力,職業漢語能力是經過長期的學習、積淀和實踐才形成的,尤其是離不開在交際場的相關經歷。因此,在進行課程教育的同時,高校要以貼近生活的話題或情境來展開口語交際活動,重視對日常生活中或職場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善于利用大學社團文化開發相應的課程,如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模擬招聘會等來創設學生交流和表達的情境,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實踐和鞏固。
(二)優化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策略
一是善于整合課程內容。從目前高校語文課程設置來看,大部分都分為必修內容、限定選修內容和任意選修內容等幾大模塊。必修內容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限定選修內容側重培養職業崗位應該具備的語文應用能力,任意選修的內容要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懷。這就要求高校語文教師綜合考慮,全面整合這些教學方面和內容,科學合理地安排好課時、課量和教學內容,切實為大學生職業漢語能力的生成與發展提供較好的教育支撐。二是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方法。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或的借助信心技術,或是開展實踐教學,切實豐富大學生的職業漢語交流表達訓練的素材和交際語言,幫他們不斷積累交際經驗,開闊眼界,拓寬思路,使他們的交流表達能力不斷得提高。三是優化課程教學的評價方式。目前,高校語文學習效果評價主要采用的是依據課本知識的必考方式,而且是取終結性的評價。而職業漢語能力作為一種能力,必需尋求一種與之相對應的評價方式。因此,需要高校語文課程教學的評價既要體現課程教學的目標要求,又要實現課程能力培養的要求,并且能對整個高職漢語能力的培養起到指導性的評價作用。
(三)利用好ZHC考試這個抓手
ZHC考試是國家一級的職業漢語能力測試。該測試是一項水平考試和標準化證書考試,沒有指定的教材和教輔用書,其考查的內容側重在考查職業漢語的語言形式而非具體內容,突出對語言實際中的交際能力而不是對語文知識的識記,強調語感體驗而不強調語法分析,強調語言視野的拓展而不強調名家名篇的研讀。因此,從近年來的測試效果,該測試能較好地測出應試者在職業活動中完成任務的語言能力和水平。也正是這樣,ZHC考試在高校迅速得到了應用和推廣。所以,高校要大力推行ZHC考試,切實以之為抓手,通過考前輔導、考后反饋等形式,讓學生對職業漢語能力生成與發展重視起來,引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使他們認識到漢語的學習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習了,而是為了更好地為開展好將來的職業活動、社會活動和提高生活質量服務的。
[1]王慧開.在應用寫作課程中培養職業漢語能力的探索與研究[J].語文建設,2014(30).
[2]劉晶.提高高職生語文應用能力順應企業對高職生的要求[J].職業教育,2013(7).
[3]馬慧,洪青皎.高職學生第一核心能力——職業漢語能力的培養[J].語文學刊,2015(9).
[4]李金平.基于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J].技術與教育,2015(1).
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系2017年度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在高職語文課程中培養職業漢語能力的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17202)的主要研究成果。
李翠花(1982-),女,江西會昌人,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