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同周 任思園 徐子寒
校友關系網絡對大學生就業的促進
姚同周 任思園 徐子寒
就近幾年來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始終保持在社會話題榜的前列。嚴峻的就業形式讓現如今的大學生面臨了很大的壓力。而學校相應的也要為學生們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增加大學生的就業率,這其中校友關系網絡就是大學生就業資源中的一個特殊因素,通過加強校友關系網絡的建設,在很多方面可以有效的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
校友關系網絡 大學生 就業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雖然大學生的就業率慢慢有漲勢,但人口基數大,畢業人數多,依然使多數的高校畢業生感到壓力不小。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復雜的關系社會。有句老話說:人在,人情則在;人情在,關系就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情在這個經濟的社會中也不僅僅局限于一種關系,而是繁衍出了相應的人情利益。并且在資本市場上,這種利益關系尤為凸顯,因為資本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利益暴露無疑的地方,所以人情關系的重要性就不用再多說了。大學同窗的共同經歷和美好回憶,是人情關系網中的一個特殊的節點 。大學校園對于上層社會家庭里的孩子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的一個拓展人脈的好機會,那么對于那些出身一般或貧窮家庭的孩子來說,大學校園是進入社會融入社會的一張門禁卡。
(一)校友關系網絡的歷史背景
我國高校發展經歷幾十年,基于歷史和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間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交集。曾經在1952年的時候,我國高校經歷了“全國高校院系的大調整”,在此改革上,我國大批院校被整合或是拆分,有的直接搬遷[1]。影響最深刻的就是清華大學的文理法學院并入到了北京大學里。在高校調整時,許多師生都對整合前后的院系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因素。有些合并后的高校 ,在綜合實力的影響力和校區規模上都較比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合并初期,很多校友都對合并后的院系認同感不強,甚至有些師生存在抵觸情緒,有的還會扣上“老校校友”和“新校校友”的帽子用以區分。
(二)校友關系網絡文化的特殊性
第一,校友之間都具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烙印,該烙印承載這他們學校的個性與不同。每所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經歷和教學理念,因此每個學校都風格迥異,各有特性。那么在眾多校友中,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烙印就可以在另外一個方面增強他們的認同感和信任感。第二,母校情結是人之常情。我們有祖國情,在異鄉時有故鄉情,同樣我們也有母校情,這是人之常情。祖國和故鄉對我們有養育之情,母校對我們有培育之情。“在外努力拼搏,回校為母爭光”這是許多學校的傳統。共同的傳統和校友之間的感恩的心,也把他們的距離拉得更近一些。第三,校友的凝聚力較一般合作能力會更強。一個母校的名字,就可以把零散的校友們聚集在一起。在陌生的社會里,小友之間建立一個小規模的圈子會更容易更順利。無形中為下一代的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一)培養在校大學生的校友意識
根據我們上面所綜述的校友關系網絡的特殊性,要積極努力的培養在校大學生的校友意識,能讓本校學生利用好就業資源,增加就業機會。校友意識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培養學生與母校之間的形象約定,注意自身形象,維護母校聲譽,培養校友與母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這樣每一個校友就會肩負起母校的責任,為母校的壯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另一方面是注意利用畢業生資源,畢業生也是自己的師兄師姐,同在一個學校,學習共同的理念,往屆生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是一筆豐厚的資源,健康積極的利用好該資源,對于大學生的就業也有重要作用。
(二)加強信息管理,促進大學生就業
積極的收集并且反饋就業需求信息,這對畢業生就業和擇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校為就業生積極收取各方面的信息和資源,用來拓寬本校學生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這對學生的就業成功有著重要的鋪墊作用。已經就業的往屆生,他們手里一般都掌握著第一手資料和第一手信息,這對我們的在校的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怎么樣利用好這一資源,如何去利用這豐富的信息呢?首先,學校在畢業即到來之時,可以提前舉辦一些往屆校友的就業交流會,校友之間的交流會更真誠效率會更高。其次,積極收集往屆就業生的第一手資料,整理后在學校網站登發相關就業信息,這對在校學生又是很重要的機會。在校生通過這些渠道,能夠積極利用校友關系網絡的資源,這些資源相比社會上沒有過濾的信息而言會更具有真實性和情感性,這能有效拓寬我校學生的就業渠道,提高我校學生的就業率,最終讓我校學生能夠成功就業。
現如今,校友關系網絡這個概念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體系,綜合我國高校的情況來說,大多數的校友關系建設也都比較薄弱,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是一直在社會話題榜上居高不下。但是就根據校友關系網絡這一概念的特殊性而言,只要學校能有積極地采取措施,對這一方面高度重視,利用好本校的資源,那么校友關系網絡的建設就一定能夠越來越好,越來越完善,這對于學生的就業率也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1]王嬌.淺談校友關系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影響[J].科技視界,2015(18):24~32.
[2]蘭楠.開發校友資源創新大學生就業模式[J].經營管理者,2015(16):234.
浙江工商大學)
姚同周(1995-),男,漢族,浙江嘉興人,本科,浙江工商大學,研究方向: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