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淺談師生間的有效溝通
王 娟
沒有有效的溝通就難以實現有效的教學。師生間的溝通是無處不在的,更是雙向的。尊重學生是有效溝通的前提,溝通中應避免“你向信息”。同理心是與學生溝通的橋梁。鼓勵是同理心傳達的有效方式。
師生有效溝通 你向信息 同理心
教育的效能是通過師生之間人際關系的有效程度決定的。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知識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更是大有裨益。沒有有效的溝通就就難以實現有效的教學。那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和學生進行溝通呢?
教師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與學生溝通。對學生而言,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穿著談吐,對學生都是在傳遞一種信息,傳達一種對事物的態度和感覺。
溝通應該是師生雙向的。談到師生間的溝通,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教師對學生單方面的批評、教育。可以說,在實際的師生溝通中,教師的說教在師生溝通中確實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傾聽是溝通的開始,是使學生在被信任的前提下述說自己煩惱的基礎。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管是說什么還是怎么說,都得學生愿意聽,聽得進,那么老師首先要學會采用平等、尊重的方式去傾聽學生的心聲。
“你向信息”是過于強調個人的主觀意識,忽略別人的感受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容易變成責備、命令的語氣,使對方心生畏懼和抵觸情緒。
下面這些表達,老師們是不是或多或少都說過呢?
你給我聽著!你給我聽好了!你給我大聲說!你給我再說一遍!你給我站起來!你給我閉嘴!你給我把手機交過來!你給我(滾)出(教室)去!
以上這些表達都沒有做到對學生的尊重。我們都知道,老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都是“人”,只是身份不同。但是,為什么在具體的情境中話一出口就變了呢?除了要學會控制情緒外,在話說出去之前要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是在尊重學生,還是在擺老師的架子?
我是否了解學生的想法,還是我只看到我自己的觀點?
我會對朋友這么說話嗎?
同理心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能夠體會對方的情緒和想法、理解對方的感受的能力。同理心對教師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心態、一種感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技巧、一種能力、一種修養。
有效地運用鼓勵是傳達同理心的重要方式。
在與學生的溝通中,學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師的認同感,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更不是同情,自尊心強的學生和個性敏感的學生更是如此。美國著名教育家簡.尼爾森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里告訴我們: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
技工院校的學生在這一點上表現的更為明顯,他們中大部分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有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有些甚至長期受到家長或老師的冷落。他們用“調皮搗蛋”或者“無所謂”來掩飾自己的“自卑”,甚至故意制造“事件”試圖引起老師對他的“關注”。對于這些問題,如果我們明了他們只是因為缺乏信心,感受不到歸屬,就會懂得真正的解決之道是通過各種渠道,多多地鼓勵他們。
值得注意的是,鼓勵和表揚是有區別的。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過多地、甚至錯誤地進行表揚,而忽略了更多的、更好的鼓勵方式,造成教育效果上的事與愿違。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用10余年的時間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表揚注重的是結果,鼓勵注重的是過程。
表揚是夸獎其天分,鼓勵是夸獎其行為。
表揚容易讓人變得脆弱,鼓勵使人培養進取精神。
表揚的長期效果是讓孩子依賴于他人,鼓勵的長期效果在于它能讓孩子自信。
鼓勵體現老師和學生彼此間的一種默契、一種信任、一種交流,所以它蘊涵著深厚的情感因素,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舉個例子,“我為你取得這么好的成績而感到驕傲!”這是表揚,它指向結果,表達的重點在“我”的感受,而不是“你”的感受;“這個成績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你感覺怎么樣?”這是鼓勵,它指向過程,表達的重點在“你”的感受,而不是“我”的感受。長期獲取表揚的學生,當他得到他人的認可時,他獲得了暫時的自信,只有再次獲得別人的認可,這種自信才能持續;長期獲得鼓勵的學生,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并且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無需他人的認可,從而建立一種真正的自信。
當然,老師的同理心是建立在關愛學生,有責任心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建立在老師對學生的一種感念。著名教育家吳昌順說過這樣一段話:“只有處處懷有敬畏之心,時時充滿感恩之念,常常表達祝福之情的班主任,才能教育培養出思想深刻,感情豐富,性格豁達的學生。”
[1]董莉.談班級管理中的細節運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11).
[2]王亞萍,韓愛連.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談班級管理方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2).
江蘇汽車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