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歡,裴天明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對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
張士歡,裴天明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目的:研究對進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間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14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教育組與普通組,每組各有57例患者。對普通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教育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治護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教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普通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普通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顯著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健康教育;術后并發癥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周圍血管病變,是指下肢的淺表靜脈發生擴張、延長或彎曲成團狀。該病在從事站立工作及體力勞動的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1]。該病可導致患者出現下肢酸脹、乏力、沉重等癥狀,嚴重地影響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手術是臨床上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常用方法,比如大隱或小隱靜脈高位結扎術及曲張靜脈剝脫術等。不過,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在進行手術后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隱神經損傷、淺靜脈炎、皮下血腫及傷口感染等并發癥,不僅影響其手術的效果,還易導致其病情復發。因此,對進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十分必要。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14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對進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實施優質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
選取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間收治的114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在這114例患者中,有男80例、女34例;其年齡介于22~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3±14.3)歲;其患肢為左下肢的有51例,為右下肢的有43例,為雙下肢的有20例;其病變部位為大隱靜脈的有102例,為其他靜脈的有12例;其下肢靜脈曲張的CEAP分級為C2級的有14例,為C3級的有25例,為C4級的有41例,為C5級的有26例,為C6級的有8例;其中,有82例進行傳統手術的患者,有32例進行微創手術的患者。將這114例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教育組與普通組,每組各有57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對普通組患者進行常規的圍手術期護理,包括術前血管功能及合并癥評估、生命體征監測、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傷口護理、生活護理、飲食護理、并發癥防護及病房環境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教育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法為:1)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詳細地講解與下肢靜脈血栓相關的知識,包括導致該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及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患者在術前需要做的準備等(包括進行超聲等檢查、減少體力活動及盡量放松患肢等)。2)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下肢腫脹及感染等是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囑其在術后盡量臥床休息,配合護理人員做好體位管理及下肢加壓等工作,并在出現下肢疼痛、腫脹等癥狀時及時向護理人員匯報。3)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在出院后禁止進行體力活動,戒煙忌酒,少吃油膩的食物,以降低下肢血液的黏稠度。護理人員還應告知患者在睡覺時勿壓迫患肢,可在睡前泡熱水澡和用熱水泡腳,以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4)護理人員應囑患者注意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適當進行下肢康復訓練。護理人員還應囑患者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預防便秘的發生,同時囑其在坐便器上大小便,在結束大小便后勿用力起身,以免增加下肢靜脈的壓力。5)從患者入院起,護理人員就應教會其進行下肢及足部護理的方法,并在其出院前對其進行考核,了解其對自護知識的掌握情況[2]。6)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幫助其掌握更多與患者疾病相關的知識,從而使其更好地發揮監督和幫助患者的作用,比如不讓患者干重體力活、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調整家庭的飲食結構等。7)護理人員應不拘泥于傳統的“一對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可通過醫護共同宣教、發放下肢靜脈曲張自護手冊、播放相關視頻等方式來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能力與自我護理能力。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顯效:指治療后,患者患肢的沉重、酸脹、乏力等癥狀及曲張靜脈消失。有效:指治療后,患者患肢的沉重、酸脹、乏力等癥狀顯著減輕,其患肢的曲張靜脈基本消失。無效:指治療后,患者患肢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發生改善。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教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普通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教育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7.0%)明顯低于普通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n(%)]
手術是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重要方法。不過,即使在進行手術后,部分患者仍可能存在下肢沉重、酸脹及乏力等癥狀,甚至出現下肢靜脈血栓、隱神經損傷、淺靜脈炎、皮下血腫及傷口感染等術后并發癥。而且,患者的康復效果與其生活質量及護理效果等因素均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因此,提高進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對自身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是減少其術后并發癥,提高其手術效果的關鍵。
在本次研究中,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對教育組的57例患者在進行圍手術期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了優質健康教育,對普通組的57例患者進行了常規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教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普通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普通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優質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其治療的效果,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劉錦新,韓偉,韋昭懿,等.腔內激光與傳統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并發癥和復發率Meta分析[J].廣西醫學,2012,34(16):62-66.
[2]劉月星,宗文紅,王偉,等.基于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應用的SWOT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2(5):63-65.
R473.6
B
2095-7629-(2017)13-0146-02
張士歡,護師,學歷為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