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射陽縣中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分析
李 靜
(射陽縣中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目的:探討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近期射陽縣中醫院收治的98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些患者均使用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根據這些患者入院的時間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然后觀察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病情的復發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術后住院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可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
臨床路徑護理;腹股溝疝;手術
我國腹股溝疝的發病率約為3.6%。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該病[1]。但該病患者經手術治療后易發生并發癥,且病情容易復發。因此,護理人員需通過科學有效的護理服務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提高其治療的效果。臨床路徑護理是指根據患者的臨床特點制定護理計劃,并根據計劃對其采取護理措施的一種護理模式。為探討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射陽縣中醫院對近期收治的部分進行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間射陽縣中醫院收治的98例腹股溝疝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腹股溝疝的典型癥狀,并經B超檢查證實患有腹股溝疝。根據患者入院的時間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有5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6例(92.0%),女性患者4例(8.0%);年齡為13~80歲,平均年齡為(50.2±1.8)歲;其中斜疝患者49例(98.0%),直疝患者1例(2.0%)。對照組中共有48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93.8%),女性患者3例(6.3%);年齡為12~81歲,平均年齡為(49.6±2.2)歲;其中斜疝患者47例(97.9%),直疝患者1例(2.1%)。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使用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在圍手術期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方法:協助患者進行各項檢查。術后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遵醫囑為患者用藥。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在圍手術期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患者入院后至術前2天,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入院須知、腹股溝疝相關的知識、手術流程及預后等。協助患者完成相關的檢查,確認其具有手術指征。2)術前1天,為患者備皮,讓其在術前8 h禁食、禁飲。告知患者手術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告知患者手術的成功率很高,增強其對順利完成手術的信心,使其以較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準備手術時需要使用的工具,確認手術設備可正常運行。3)手術當天,密切監測患者的體溫、心率、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配合醫生完成手術。4)術后1~3天,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切口愈合的情況。術后24 h內每2 h巡視患者一次,此后根據其病情恢復的情況降低巡視的頻次。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排痰。耐心地傾聽患者的主訴,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對癥處理。手術結束48 h后,協助患者下床進行活動。5)患者出院當天,協助其家屬辦理出院手續。為患者發放健康手冊,告知其遵照健康手冊合理安排飲食、進行自我護理及康復訓練。6)在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每周對其進行1或2次電話隨訪,了解其身體恢復的情況,督促其定期進行復查。讓患者在出現不適癥狀時立即到醫院就診。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及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及陰囊血腫等)的發生情況。在在患者出院前,使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滿意及不滿意兩個等級。對所有患者隨訪3個月,觀察其病情復發的情況。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等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為(4.3±1.1)d,對照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為(6.9±1.5)d。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813,P=0.000)。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病情復發的情況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n(%)]
我國每年發生腹股溝疝的人數超過200萬。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該病[3]。提高對該病患者進行護理服務的質量對保證其手術效果、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促進其快速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能使護理服務更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及可行性,有助于明確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加強各醫院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提高患者治療的效果及護理服務的質量[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臨床路徑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高于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術后住院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這與王琳[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可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
[1]周義生,丁焱,朱承新,等.杭州市蕭山區成人腹股溝疝流行病學調查及對策[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5):385-386.
[2]鄭小娟.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股溝斜疝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外科研究與新技術,2015,4(2):127-128.
[3]閻彩凌.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股溝疝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9):94-96.
[4]商玉環,葉春花.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股溝疝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9(5):44-46.
[5]王琳.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股溝疝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健康導報:醫學版,2015,10(3):114.
R473.6
B
2095-7629-(2017)13-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