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淑芳
(江西省腫瘤醫院內三科,江西 南昌 330029)
晚期胃癌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對疼痛的干預價值初評
阮淑芳
(江西省腫瘤醫院內三科,江西 南昌 330029)
目的 研究分析晚期胃癌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對疼痛的干預價值。方法 抽取本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9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時間為2015年9月~2016年9月,應用隨機數表法分配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每組患者人數均為47例,其中,采用一般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方法護理觀察組患者,評價兩組護理效果,評價指標包括疼痛、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質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晚期胃癌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對疼痛的干預價值較高,可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廣泛推薦采納。
晚期胃癌;優質護理;疼痛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惡性腫瘤,近年來,胃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1]。胃癌患者機體內腫瘤細胞不斷增生,并會侵襲正常組織細胞,導致正常組織細胞不斷病變、壞死,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2]。許多胃癌患者就診時,其病情已經發展至晚期[3]。大部分胃癌患者會發生難以忍受的疼痛,且晚期胃癌患者發生疼痛的可能性更大,而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4]。本文現針對晚期胃癌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對疼痛的干預價值進行分析,并將2015年9月~2016年9月入院治療的94例晚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獲得了滿意的研究成果,具體情況見下文。
1.1 臨床資料 抽取本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9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時間為2015年9月~2016年9月,應用隨機數表法分配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每組患者人數均為47例。觀察組男、女患者比例29∶18,年齡47~69歲,平均年齡(57.22±8.94)歲,其中,37例腺癌,5例硬癌,5例其他,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28∶17,年齡44~65歲,平均年齡(57.83±8.12)歲,其中,38例腺癌,4例硬癌,5例其他。在性別、年齡、病理類型等基礎資料方面,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比較。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首次確診為晚期胃癌;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轉移性腫瘤、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不配合研究的患者等。
1.3 方法 用一般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幫助患者進行相關身體檢查,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生活護理等,遵照醫囑開展相關護理操作等。采用優質護理方法護理觀察組患者,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①開展癌性疼痛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癌性疼痛產生的原因、疼痛治療方法,讓患者及其家屬正確地認識疼痛。指導患者遵照醫囑用藥,告知患者按時服藥對疼痛產生影響,并向患者講解阿片類藥物的作用,并講解該類藥物“成癮”的發生與用藥方式、給藥途徑、藥物使用劑量等有關,讓患者了解正確應用藥物時,“成癮”發生的可能性并不大。②疼痛程度的正確評估:疼痛與環境、生活經歷、疼痛敏感程度、既往疼痛體驗等多種因素均有關,對此,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對疼痛進行正確評估,如疼痛時間、位置、減輕、加劇等,且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表情、呼吸、活動、失眠等行為反應綜合評估患者疼痛程度。③疼痛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看電視等方法來轉移注意力,讓患者以舒適體位聽音樂,每天2次,每次持續30 min。如果患者疼痛難忍,則遵照醫囑給患者使用止痛藥物。
1.3 觀察指標 根據患者疼痛描述,將疼痛分為5個等級,無痛為I級,可忽視的輕度疼痛為II級,有疼痛但是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的為III級,有疼痛且日常生活受影響的為IV級,重度疼痛且需要臥床休息。用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總分60分,分為4個等級,良好:評分不低于51分,睡眠、飲食、精神狀態均較好;尚可:評分41~50分,睡眠、飲食、精神狀態均尚可,有疲乏感;較差:評分21~40分,睡眠、飲食、精神狀態均較差;極差:評分低于21分,有劇烈疼痛、嚴重疲乏感。用問卷形式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總分100分,分為3個等級,滿意(>90分)、一般滿意(70~90分)、較差(<70分),滿意度=100%×(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軟件SPSS 18.0匯總上述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程度 護理前,兩組患者疼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I~II級疼痛患者人數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2.2 生活質量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2.3 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2=4.21,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晚期胃癌死亡率高,患者比較痛苦,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放療、化療等方式進行治療[25]。晚期胃癌通常存在疼痛情況,不同患者的疼痛程度各有不同,但是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6]。本次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優質護理能有效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優質護理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患者科學、優質、針對性的護理,以提高護理質量,讓患者獲得良好的護理服務[7]。優質護理重視對患者健康教育,通過詳細知識講解來讓患者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疼痛,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可促使各項工作順利完成[8]。優質護理是全方位的護理服務,重視細節護理,能做到及時滿足患者合理需求,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9]。相關研究中,對晚期胃癌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患者疼痛情況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均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10]。
綜上所述,晚期胃癌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對疼痛的干預價值較高,可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廣泛推薦。
[1] 魏麗紅,鄧莉.優質護理對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21(4):493-495.
[2] 黃寧寧.優質護理措施對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5):187-189.
[3] TakizawaK,OnoH,KakushimaN,etal.Risk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from intramucosal gastric cancer in relation to histological types:How to manage the mixed histological type f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J]. Gastric cancer: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andtheJapaneseGastricCancerAssociation,2013,16(4):531-536.
[4] TJ Vogl,T Gruber-Rouh,K Eichler,et al.Comment on quot;repetitive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of liver metastases from gastric cancer:Localcontrolandsurvivalresultsquot;:Will there be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future?[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3,82(9):1591-1592.
[5] 劉云,宋蓓.晚期胃癌患者姑息性切除手術術前護理評估及針對性護理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23(18):41-44.
[6] 趙永力,聞利紅.動機性訪談護理在中晚期胃癌行介入灌注化療栓塞術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4):656-658.
[7] Baker J,Ajani JA.Proactive nurse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intensive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the official journalofEuropeanOncologyNursingSociety,2008,12(3):227-232.
[8] 王榮.整體護理干預在預防晚期胃癌患者不良反應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4(10):45-47.
[9] 王園園,寧琳,李小寧,等.人性照護理論對中晚期胃癌化療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8):169-171.
[10]朱紅連.腹腔灌注聯合化學治療治療中晚期胃癌62例及護理體會[J].中國藥業,2013,22(9):115-11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