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同性戀是指以同性為對象的性愛傾向和行為。近年來,同性戀權利運動不斷高漲,群體人數逐年增多。與之而來,也出現了一些侵犯同性戀群體權利的現象。本文通過對同性戀群體的研究,揭示同性戀群體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更好的保護同性戀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 同性戀 成因 自我認同 權益保障
作者簡介:姚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81
一、 同性戀的基本概述及其成因
同性戀是指以同性為對象的性愛傾向與行為,而具有這種性傾向的個體稱為同性戀者。雖然同性戀現象古而有之,但同性戀這一概念卻是晚近才出現的。 據史料考證,“‘同性戀一詞是由匈牙利精神病醫師卡羅利·班科特(Karoly Maria Bankert)于1869年創造的,柏林內科醫生赫什菲爾德使它在德國流行開來,而性學家藹理士(Havelock Ellis)將其引入英語世界。” 其英文寫作為:homosexuality。同性戀者雖然在整個人口中占有很小的部分,但其絕對人數不少,并且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根據國內外的權威調查,同性戀者約占總人口的3%-4%之間,具體到中國,同性戀者就有3900萬-5200萬左右,這還只是一個保守數字。如此龐大的群體,我們必須重視,其合法權利應當得到保護。
對于同性戀的成因,學者們并未得出統一的結論,其主要觀點可概括為以下三種:第一種觀點認為同性戀是由先天決定的,這種先天主要指生理因素,即遺傳因素、荷爾蒙因素和大腦結構等,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在生理結構上是存在差異的;雖然同性戀者在認識自己的性傾向上會有年齡階段的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因素先天決定了同性戀傾向的形成;第二種觀點強調同性戀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環境因素主要指成長環境、家庭因素、受教育程度、社會環境等;第三種觀點則認為同性戀的成因并不是由單個因素決定,它是遺傳因素、后天教育、環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三種觀點中,絕大多數心理學家、科學家、醫學家贊同第一種,認為同性戀是先天的。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獻表明:同性戀無法被矯正,性取向也無法改變。
二、 同性戀在各國的法律規定及發展
各國對于同性戀的看法因歷史背景、社會發展程度、教育情況、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人們對于同性戀的看法或贊同或排斥、或支持或反對、或褒獎或貶低。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們把同性戀看成是非常美好的行為,同性戀者受到人們的仰慕和愛戴。瑪雅文明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正常的存在,是人的一種天性。而在羅馬帝國時期,同性戀是不被接受的,同性戀者受到了嚴厲的抨擊和阻撓。此后,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后,這種迫害更為嚴重,規定對同性戀者一律判處死刑。基督教之所以反對同性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同性戀者不能生育后代,這違反了既存價值觀念。在西羅馬帝國時期,同性戀者要被判處火刑。整個中世紀,同性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同性戀者在一種壓抑的氛圍中度過。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再到19世紀工業化初期,西方國家一直將同性戀視為刑事犯罪,1861年,英國將雞奸罪的死刑法律廢除,改為10年有期徒刑或者是終身監禁,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接受了同性戀行為,接納了同性戀者,而是英國的相關法律規定必須將死刑從200種減到4種。18世紀中晚期,法國仍對同性戀者實行火刑。因美國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也受到英國對于同性戀政策的影響,對同性戀行為采取打擊策略。西方將同性戀視為犯罪的這一政策一直持續到了希特勒時代,當時納粹軍隊的集中營里關著很多同性戀者,該納粹軍隊法律規定:同性戀者無一例外全部槍決。到了20世紀60年代,雖然一些國家不再對同性戀者處以刑罰,但人們并沒有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正常的行為,他們將同性戀視為與狂躁癥、抑郁癥等類似的精神疾病。直到1973年,美國心理學協會和美國精神醫學會才將同性戀從疾病分類系統中去除。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去除,它不是精神病態或生理疾病,也無需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療。
就中國來說,據文獻可知,對于同性戀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尚書》。《尚書·伊訓》中的一段話,提到“三風”,“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三風”之一即為“亂風”,其一是“比頑童”(孌童)。這表明商代貴族中已有類似同性戀的現象。 中國古代法律對同性戀行為進行處罰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北宋時期。宋代周密《癸辛雜識后集》“禁男娼”條所載:“聞東都(北宋)盛時,無賴男子亦用此以圖衣食。政和中,始立法告捕,男子為娼者杖一百,賞錢五十貫。” 新中國成立后,法律制度不完善,對同性戀行為也沒有具體的懲處措施,直到1979年我國頒布了《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里面規定了“流氓罪”這一罪名,當時很多同性戀者多以“流氓罪”定罪。“流氓罪”是一個“口袋罪”,其犯罪構成不明確,故1997年新刑法廢除了“流氓罪”。2001年,中華精神科學會推出的第三版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CCMD-3),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不再將同性戀看成是一種疾病,這意味著同性戀在中國大陸實現了“非病化”。
2001年德國法律允許同性戀人士結為“同性伙伴關系”,這種關系被視作德國家庭形式的一種,其權益受到法律的相應保護。2015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是一項人人皆有的權利,全國范圍內的同性夫婦都有權結婚,這意味著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2016年12月26日,臺灣立法院初步審議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將“民法”第972條原先的“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條文保留,新增“同性婚約,由雙方當事人自行訂定”條文。截至2017年4月,共有遍布除亞洲外其他四大洲的40個國家和地區在法律上承認了同性婚姻與民事結合(指一種類似婚姻的民事狀態,其目的是保障同性戀伴侶擁有和異性戀伴侶同等的權益),其中有22個國家和地區承認同性婚姻: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冰島、阿根廷、墨西哥城、烏拉圭、巴西、丹麥、法國、新西蘭、澳大利亞首都領地、英國英格蘭和威爾士、盧森堡、斯洛文尼亞、美國;另外18個承認同性戀的民事結合合法化的國家與地區是: 德國、芬蘭、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捷克、安道爾、瑞士、墨西哥科阿韋拉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匈牙利、奧地利、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馬耳他、克羅地亞、愛沙尼亞。endprint
三、我國同性戀群體所面臨的問題
(一) 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
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家庭模式就是“一夫一妻”,“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養兒防老”等。無論是基督教的《圣經》還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生育和傳宗接代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雖然現在社會有些人選擇做丁克家族,但不可否認的是,孩子仍然是制約同性婚姻發展的一個障礙。因此在這種傳統觀念影響下,許多同性戀者基于各種壓力,最終選擇了自己本不愿意的婚姻,履行了生兒育女的義務。
(二) 民眾對于同性戀者本身抱有偏見
現如今,雖然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疾病,雖然同性戀的人數很龐大并且在逐步增加,但一個社會中異性戀者還是占大多數,今天,有一些異性戀者能夠接受并理解同性戀群體,但還是有一部分人對同性戀抱有偏見,反對同性戀者往往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同性戀令人反感,自己不能接受,會造成性病的傳播且會對孩子的認知產生不良的影響。他們的這種看法是受到舊有思想的影響,確實在過去,人們對同性戀的看法沒有現在這么包容和理解。
(三) 同性戀者缺乏自我認同
同性戀者自我認同是指認識和接納自己的同性性傾向,并以同性戀者的身份組織個人生活,與社會發生積極的互動。自我認同對于維護同性戀者的身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卡斯的模型中提到,自我認同是發現自己性傾向的本質的過程,認同形成后將終生不變。 目前,我國同性戀者往往自我認同不足,他們不能正視自己的行為,為此非常苦惱,認為自己存在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去看心理醫生。同性戀群體也缺乏科學認知,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才會形成堅定的同性戀者,而他們往往并不知道,這就使一些尚不完全堅定的同性戀者有一種自我否定的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社會穩定的。
(四) 缺乏相應的法律保護
目前我國還沒有對同性戀群體作出相應的立法保護,但也沒有明文禁止同性戀行為,對于該群體的立法在我國仍然處于缺失狀態,但現實是存在這樣的一個群體,沒有相應的法律來規制、保護他們的行為,這顯然與憲法所倡導的人人平等精神不符,并且也會影響該群體的自我認同。
四、同性戀群體權益保障的措施
(一)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無論是同性戀者還是異性戀者,他們在法律上都應當是平等的。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其規定應當得到貫徹和實施。既然強調一律平等,這也就意味著不能存在性傾向的歧視,為此我們還應該制定《反歧視法》,任何人都不應被歧視,以法律的明文規定來更好的保護同性戀者的權利。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完善《收養法》,因同性戀者無法生育后代,但有些同性戀情侶又希望有孩子,雖然我國早已頒布《收養法》,但并沒有同性戀收養的相關條款,完善該法,允許符合要求的同性戀者收養孩子,使他們能夠通過正當手段獲得子女。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加快推進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對當前婚姻法加以修改完善,允許同性結婚并賦予他們和異性相等的權利。
(二)提高公民的性教育,創造和諧、包容、尊重的社會環境
同性戀并不是病,如前所述,全世界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在法律上承認了同性婚姻與民事結合,并且這個數字還有不斷攀升的趨勢。從小到大,我們幾乎很少接觸相關的性教育知識,雖然近期有了一些兒童性教育課程,但因家長反映尺度太大也一直遭受詬病。家長要轉變思想觀念,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同性戀。媒體也要積極推出相關性教育節目,引導公民將同性戀看成是生活的一種常態,改變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創造人人平等,自由發展的社會環境。
(三)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制
我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強調“養兒防老”,但同性戀者無法生育是事實,二者之間經常會發生矛盾。人們認為年老之后無人照料是一件很悲傷的事情。而西方國家不這么認為,他們很少依靠自己的孩子,一方面是觀念的原因,還有一方面是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非常健全和完善,能夠對自己未來的生活起到保障。因此,保護同性戀者的權利,加快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也是勢在必行。
五、結語
同性戀者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他們的權益應該得到保障。這不僅需要政府、媒體的努力,還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接納他們、尊重他們、包容他們、體諒他們,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他們。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同性戀者的權利保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需要我們有耐心、有恒心。同性戀者也要積極努力,正視自己,相信自己。我們相信,他們的權利會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
注釋: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1.
[美]賀蘭特·凱查杜里安著.胡穎翀,等譯.性學觀止.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378.
談大正.同性戀的歷史及其倫理法律嬗變.中國性科學.2011(4).54.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癸辛雜識后集([宋]周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756.
楊玲、謝遠俊.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發展的質性研究.中國性科學.2011(5).42.
徐德宇.論同性戀的法律地位認同.法制與社會.2016(24).175.
參考文獻:
[1]韓大元.人的尊嚴、寬容與同性戀者權利的憲法保障.法學論壇.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