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跟中國畫的結識,很有緣分,短短接觸,就讓我的對它的認識起伏很大,它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畫種,讓我感到中國畫藝術的民族文化特質,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初識中國畫
最初接觸的畫種多為西畫,專注的題材也是人物居多,對待畫面往往是光影效果與結構,接觸中國畫之后,也往往是用有限的知識去解說一個未知的事物,看中國畫也是用西畫的標準去評判,結果也便是中國畫不過如此,很簡單,如白石老人的畫簡簡單單幾筆,有何難處?初識中國畫心里更多的是不以為然,甚至是輕視。但后來才發現那只是無知者無畏,因為自己根本不懂,更不談去理解中國畫的意義。
開始改變我對中國畫的態度其實是書法,以前從不練字,有一次用毛筆簽名卻被嘲笑的經歷,讓我有了練好毛筆字的想法。也正是因為拿起了毛筆,才有了對中國書畫的敬畏之心,知道用好毛筆并非易事。
就從練習書法來說,要從字體結字的本身去研究觀察,中國的漢字已經是很抽象的表現符號了,其結構是缺一不可,穩如泰山。在起筆運筆收筆間去感受毛筆的彈性與力量。在筆與筆之間的銜接去感受行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在一幅好的作品里去感受字里行間的氣韻回蕩。
二、對學習中國畫臨摹的認識
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基本入門方法,在臨摹的時候,一定要先選擇好的作品,在學習中國畫需要取法乎上,不好作品往往會影響眼力,也不可好高騖遠,可以選擇一些派別平正的畫入手,然后在逐步的學習。
但我覺得臨摹畫最重要的是解讀畫,正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作畫也是這樣,從大的宏觀布局,到細微精妙之處都應該細細的品味,去體會前人的繪畫韻味。
曾經看到元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其卷尾落有著名的“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1]的名句。理論與實踐是相依并存。在學習臨摹前人的畫時,理論也相應的跟隨著,看看古人作畫的理論與心得,往往有時候會茅塞頓開,醍醐灌頂。
最后便是多加練習,到達熟練的地步,讓紙、筆、景、心、手都熟練的結合起來,達到得心應手的階段。
三、對學習中國畫寫生的認識
在機緣之下,我開始學習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傳統寫意花鳥畫也是一直沿襲著學習古人,學習自然的方法。故宮博物院所藏五代畫家黃荃所作的《寫生珍禽圖》便足以說明古人已經很重視寫生了。盡管可能為古人作畫沒有范本可供臨摹,不得不參考自然的景象來描繪,但所畫出來的精品畫作,皆是從自然中來,更能說明對景寫生的直接性。
在寫生中面對自然景物,常常會遇見很多的物象,應接不暇,不知道該去畫什么,總是會盲目的片面的進行描繪,甚至是猶如描繪植物標本,面面俱到的進行表現,而這些都是在寫生中走的歧路,喪失了寫生的意義。所以在選擇題材上一定是要經過思考篩選,并非看見什么就畫什么,去照搬自然景色。老先生曾經說過選材就如相互找對象一般,互相吸引,相互有感覺的才選擇在一起。選擇描繪的題材也一定要選擇自己有感覺的,對自己有觸動的,或是讓你賞心悅目,或是讓你聯想翩翩……然后把你感受到的描繪出來,畫出你自己對事物的感受,這便是寫生的意義所在。
在選好題材之后便需要認識所描繪的事物的特征屬性,如果是植物,那便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喜陰還是喜陽,葉子的大小形狀,一般是幾片花瓣,結的什么果實,這些都需要去了解,對植物的生長屬性與規律做到心中有數。就如去形容一個人,是高矮個子,體型是胖還是瘦,到五官的具體形象,單雙眼皮這樣,來做到心中有數,所以書中經常提到的目識心記表示傳統作畫的思考方式。
但在落實到畫面上的時候,將會發現物象直接落實到畫面并不是美觀的,如傳統的筆墨是難以表現現實的葉子和花的。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到所臨摹過的畫作來進行布置與安排。
首先在中國畫的寫生首先也是需要選題立意,在落實畫面之前要想好想用的構圖形式。吳茀之曾在《畫微隨感錄》中提到“自畫面上觀之,布局不外平正與奇險二路。凡上下留天地,有畫處大約占通幅三分之二,且所畫之景,全盤托出,現有涉及幅外,位置穩妥,似與畫幅相適合者,大概此種布局,皆屬于平正一路,如四王等是也。茍其定意立景,不著重中間,陳推出新,來去莫測,往往占據天地之位,或超越畫幅之范圍,極繁復時,滿似無空白處;極簡略時,僅寥寥數筆者,此種布局,皆歸奇險一路,如八大山人、石濤等是也。”[2]吳老的這番話總結了中國畫的構圖類型。在寫生中構圖形式是隨自己的意愿而實行的,完全是自己所想要的,如果物象在你心中是穩妥的,莊重的,平正的構圖正合適。如果所描繪之景給你險絕的氣勢,那么就在奇險的構圖上做文章。完全參照的是物象所傳達的感受來定奪。
在立意完備,落墨與畫面的時候就需要認真地去經營畫面了,“大膽落墨,小心收拾”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在一筆制約著第二筆的前提下所生發出來的。在這其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賓主關系了,心中一定是做到自己想表現的事物是什么,不可說是什么都畫,沒有主賓之分,就像電影中主角與配角的關系,不可喧賓奪主。畫面中需要有虛實關系,畫的面面俱到,變容易影響主賓的關系,另外畫面的意境將會消失。
寫生中的表現手段可以是任意的,有使用水性筆的,有用色粉的……各種材料都可使用。用白描的方法,沒骨小寫意的方法,這些也都是手段,但前提一定是表達出自己對物象的真實感受,畫出物象的生機,精神面貌,在表現上完全可以是不擇手段。
傳統中國畫的學習是需要下大工夫,沉浸其中,去體會古人的經典繪畫,是對自然和生活有感悟才創造出來的。學習中國畫,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將自然與所學技巧融會貫通起來方可創造出更好的作品,所以學習中國傳統繪畫,不外乎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3]
參考文獻:
[1]周積寅 著 《中國畫論大辭典》 東南大學出版 2011年3月 第97頁
[2]吳茀之 著 《畫微隨感錄》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第98頁
[3]周積寅 著 《中國畫論大辭典》 東南大學出版 2011年3月 第132頁
作者簡介:馮汝剛(1990.12—),男,漢族,籍貫:河南焦作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畫,研究方向:中國畫意向造型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