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存寶
摘要:位于膠東半島的九曲蔣家村被稱為中國黃金第一村,這里也是“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的發源地,這項傳統的生產技藝在2008年被國家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招遠黃金
人人都會夢想有一座金山,雖然這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只存在神話中的故事。但在招遠,遍地的金山不止是傳說。
根據地質研究,僅僅羅山周邊區域就分布了大大小小近2000多條可供開采的金礦脈,招遠人憑借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資源優勢,發明創造了這一傳統冶煉黃金技藝,這也被譽為在人類黃金冶煉史上的一大重要發明。
調研得知,在20世紀初,招遠人在招遠市境內的古坑洞,就發現了先人采金時留下的物證,分別是:灼燒的痕跡及木炭、鐵鑿、錘、泥碗等物品;因此得知,充滿智慧的招遠人在古時就使用了非常原始的“燔火爆石”的方法進行黃金的冶煉。
而在宋史中也有所記載,這就讓我們了解到了黃金溜槽堆石砌冶煉技藝的發展歷史是多么的久遠。被后來黃金史學家稱為“溜槽堆石砌冶煉技藝”,實際運用的原理就是重選法,是利用黃金和脈石密度的不同,進行重力分選的方法,再經過高溫熔煉提取黃金。這種技術上的創造發明,使規模生產的夢想成為了活生生的現實,從而使中國的黃金生產得到了革命性的飛躍。而對于現代黃金生產技術上所運用的所有原理基本都來自與傳統技藝。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便于黃金生產歷史、工藝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收藏和研究,九曲蔣家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修復完善了舊址,并安排專門的人員對這一舊址進行看管與保護。隨著對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這一傳統技藝的深入挖掘和認知,人們逐漸意識到了該生產技藝對當今黃金生產技術的科研具有指導價值。
為了更直觀的了解與感受黃金溜槽堆石砌冶煉技藝的獨特魅力,作者本人在課程學習期間,對九曲蔣家村進行了實地走訪與調研,真正的深入了解了這一傳承許久的傳統技藝,深深的被古代勞動者的創造發明所折服。
通過調研得知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主要是由破碎、碾磨、拉流和熔煉四道手工操作工序組成。下面分別闡述了這四道操作工序的操作方式。
破碎:俗稱破砂。主要工具是大錘,錘重一般為8磅。工人將開采的礦石用大錘砸碎成小塊的礦石,一般需要破碎的程度需要與花生米的大小相似。
磨礦:又被稱為碾磨,就是將上面破碎的小塊礦石進行磨粉。工人操作的主要工具是由上下兩個不同厚度的磨盤組成,磨盤的材質通常為花崗巖等堅硬巖石。磨礦上面的磨盤不應小于80公斤,厚度則需要要達到6寸以上,這樣才能保證磨出的粉會細。磨盤內會有齒通一樣的磨眼,俗稱“龍口”,用于輸運破碎的礦石,“龍口”齒距磨心眼的垂直距離一般為50毫米,其距離大小對磨礦時的輕重與破碎粒度的大小影響較大。下磨盤有8—10寸,齒深1-2厘米。而如此重的磨盤,一般也是會由人力負責進行推磨,在推磨開始前要將經過破碎后的礦石塊倒入清水進行攪拌,待攪拌均勻為止,最后用鐵勺將攪拌均勻的礦石塊倒入“龍口”進行碾磨,小礦石需要磨得越細越好。
拉流:用木溜板和水沖淘金粒。溜板、扒子、笤帚、槽子是這一階段主要用到的工具。老人詳細講解演示了具體操作流程,就是采金人將磨好的濃礦漿放到溜板上端并均勻鋪展開,然后會用扒齒壓出一排淺淺的溝。溜板上端有一個大缸,里面裝滿了清水,工人會從缸內向外放水,同時工人將放置置在溜板上端的礦漿通過掃帚輕輕拍打,使礦漿會順水流下,最后進行分選。這時,金粒會因為比重大,不易被水流沖走,而沉積在了溜板上端,泥沙則因為比重小,很容易就被水沖走,這樣的反復操作使脈石和精礦得以分開,工人會重復同樣的操作直到將上端的礦漿選完為止。然后,工人會使用笤帚將溜板下部的脈石掃落進毛紗池當中,工人會仔細地將留在上部的精礦掃入槽子里,這樣整個的操作工序就完成了。老人告訴我拉流結束后所留下的精礦被稱為“金泥”,而金泥一定要用泥碗盛放。
熔煉:俗稱“化火”。主要工具有坩堝、風箱和金模。采金人在對金泥進行化火時,會在用石頭砌成的爐灶上生起特別旺的火,將坩堝燒紅,然后工人一般都會進行一步檢查工作,就是檢查一下坩堝是否有裂紋,如果不存在裂紋,工人才會將金泥放入坩堝內,目的也是為了保護金泥因工具流失。然后進行熔煉工作。高溫中的金泥熔化后,由于充滿雜質會形成的泡沫,需要使用鐵鉗對雜質進行提取,然后工人會不斷加入芒硝和硼砂來對黃金進行進一步的提純與冶煉。當黃金被提純到一定程度時,熔煉的金水會被倒入金模,這樣黃金冶煉的所有工序就到此完成了。整個黃金冶煉的過程全憑金匠多年的豐富經驗和感覺來掌握,技藝越高超的金匠,提取的黃金成色(純度)就越高;反之,提取的成色(純度)就低。操作者掌握技藝的水平直接決定著黃金質量的高低。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的每一道操作工序都具有一定的內涵,并不是看起來那么的簡單,需要采金人超高的生產技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技藝自然天成,留下的碎石殘渣對環境污染相對很輕,而現代黃金冶煉中因注入化工原料,已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壞。因此,僅從環保角度來看,這一傳統技藝的選礦、冶煉技術原理就值得我們繼續發掘、研究,值得我們對這一傳統技藝進行全面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概念到實踐[J].巴莫曲布嫫.民族藝術,2008(01)
[2]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研究(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構成要件[J].齊愛民.電子知識產權,2007(04)
[3]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賀學君.江西社會科學,2005(02)
[4]中國金都——九曲蔣家村 中國農業信息,2012
[5]“中國金都”的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 期刊
[6]山東省藝術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聯合日報 2014-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