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婷+毛學(xué)梅
摘要:唐以來,儒家化的法律確立和鞏固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差異。妾是古代男子同居女性伴侶的一種身份,介于妻與婢之間。受禮教影響,妾之法律地位低下,不具有獨立人格,在與夫、與妻、與夫族的關(guān)系中處于一種卑微的地位。
關(guān)鍵詞:禮教;等級;妾制;法律地位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始,儒家思想對社會影響巨大。曹魏以來的立法者不斷將儒家之禮雜糅于法律條文之中,至隋唐時,法律已為儒家思想所支配。①儒家強(qiáng)調(diào)人的等級差別,不同身份的人遵守的禮不同,法律地位也不同。儒家化的法律確立和維護(hù)了禮教社會的階級性和不平等性。
妾,從辛,從女,是古代男子共同生活的伴侶的一種身份。妾的產(chǎn)生,同禮教重視的人的差別、強(qiáng)調(diào)繼承人的正統(tǒng)地位有著重要關(guān)系。商之前一夫多妻制度,沒有妾的概念,眾妻地位平等。周禮建立后,嚴(yán)嫡庶之別,雖得多妻,不許并嫡。
男子的伴侶除妻妾外還有媵和婢,媵地位低于妻高于妾,與妾并稱媵妾。妻妾為良人,婢為賤人。雖同為男子的良人伴侶,但妻妾在法律地位上差異巨大。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論述妾自唐以來在中國的法律地位。
一、妾與夫的關(guān)系
妾與男子為事實配偶關(guān)系,宋律“妻妾俱名為婚”。娶妻,程序法定,三書六禮。“妾同買賣,等數(shù)相懸”,雖訂立婚約,實為買賣契約,男方給付女方家財物亦稱“買妾之資”。
男子為妻之夫、妾之家長。夫妻齊體,在社會和家族受到相同尊重。妾,承接于下,與夫不對等。男子娶妾,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考慮,也有個人生理的需要。法律賦予妻不可動搖的地位,《唐律疏議·戶婚律》規(guī)定“諸以妻為妾,以婢為妻者,徒兩年。以妾及客女為妻,以婢為妾者,徒一年半。各還正之?!雹诜刹槐U湘匚坏姆€(wěn)固,她的興衰榮辱與家長密切相關(guān)。男子休妻,有七出三不去、義絕、和離的規(guī)定,對于妾,愛則留之,厭則遣之。
妾較夫之地位明顯低于妻,從量刑上也可以看出。《唐律疏議·斗訟律》規(guī)定“毆妾,非折傷無罪;折傷以上,減妻罪二等?!薄半艏版阜蛘?,各加妻犯夫一等。”③
二、妾與妻的關(guān)系
傳統(tǒng)中國家庭男主外女主內(nèi),妻是當(dāng)家女性,操持家庭內(nèi)部大小事務(wù),管教子、妾、奴等人,妾稱妻為主母。“妾謂夫之嫡妻曰女君。夫為男君,故名其妻曰女君也?!雹芷夼c夫就妾而且地位同等,夫是妾的家長,妻對妾也享有支配地位。《唐律疏議·斗訟律》規(guī)定“即媵及妾詈夫者,杖八十。若妾犯妻者,與夫同。殺者,各斬?!雹輳牧啃躺弦卜从虫c妻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妻妾失序被禁止,違者不僅受到法律的懲罰,還要還原妻妾本來身份。元代之前,妻死妾不可以扶正,夫只可再娶妻。
夫死后,妻取代夫地位,保持著包括原來屬于夫的東西,妻存在的極其重要的意義被表現(xiàn)出來。⑥此時,妻可以隨意處置妾,或留存或遣散或再嫁或贈送。
三、妾與夫族的關(guān)系
妾在夫家沒有宗法地位,不入族譜,夫妾兩族不為姻親。娶妻,“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濟(jì)后世也?!逼奕敕蚣易遄V,獲得宗法地位,夫妻兩族共榮共損。
妾雖為夫族成員,但家庭地位邊緣,還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⑦
從祭祀與下葬上來看,妾不參加夫家宗族的祭祀活動,死后不受子孫供奉。早期妾死后需葬回娘家,后來妾雖可入夫家祖墳,但不得與夫合葬。
從服喪上來看,妾為夫家成員服喪僅限于夫、妻、夫之父母及夫之子,夫、妻、夫之父母不需為妾服喪。妻為主母,需為夫家所有成員服喪,喪期與夫同,夫還要為妻娘家人服喪。
從子女上來看,妾所生子女為庶子,庶子稱父之妻為嫡母,生母妾為姨娘。庶子的監(jiān)護(hù)權(quán)在嫡母手中,生母喪失親權(quán)。故庶子尊嫡母而輕生母。庶子為減輕歧視,更好生活,也不得不討好嫡母。
四、妾的法律地位形成原因
妾與妻法律地位懸殊的根本原因是禮?!岸Y者禁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敝撂瞥寮一姆勺⒅囟Y制??鬃釉唬骸疤熳鸬乇?,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倍Y強(qiáng)調(diào)等級有差,天地有差別,人有尊卑,只有各司其職、各守本分,社會才能和諧。禮法合一的法律通過條文維護(hù)社會的等級秩序。男尊女卑、妻尊妾卑亦是社會等級的表現(xiàn)。
古代社會聚族而居,《唐律疏議》規(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⑧宋明清歷代也有相似的法律。大家族中輩分復(fù)雜,人口眾多,重中之重就是在眾多子孫中確立繼承人,上承宗廟,下延香火,嫡庶由母親的偏正確立,妻妾區(qū)分由此生產(chǎn)。為了家族的長久穩(wěn)定和傳統(tǒng)禮教的傳承,明確并保持每個人的身份很有必要,這就要求妻妾不可失序。
唐代以后妾之法律地位日益明確和鞏固,在家庭中是介于妻與婢之間的階層,受到夫與妻的雙重統(tǒng)治。妾制是古代男權(quán)社會的產(chǎn)物,隨著近代女權(quán)主義的興起,男女平等的呼聲愈加強(qiáng)烈。中華民國以立法廢除了妾制,但民間納妾之風(fēng)仍存,新中國成立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得以確立,妾也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
注釋:
①李志生.中國古代婦女史研究入門[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73.
②《唐律疏議》第十三卷《戶婚律》.
③《唐律疏議》第二十二卷《斗訟律》.
④(東漢)劉熙《釋名·釋親屬》.
⑤《唐律疏議》第二十二卷《斗訟律》.
⑥[日]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35.
⑦呂永.宋代妾之家屬身份與地位的邊緣化[J].池州師專學(xué)報,2006(8):79.
⑧《唐律疏議》第十二卷《戶婚律》.
參考文獻(xiàn):
[1]李志生.中國古代婦女史研究入門[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1版.
[2]段塔麗.唐代女性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日]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1版.
[4]張珣.淺談我國古代妻妾的法律地位[J].法制與社會,2012(7).
[5]呂永.宋代妾之家屬身份與地位的邊緣化[J].池州師專學(xué)報,2006(8).
[6]陳寶良.正側(cè)之別:明代家庭生活倫理中之妻妾關(guān)系[J].中國史研究,2008(3).
作者簡介:
范文婷,(1991.4—),女,江蘇靖江人,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書記員。
毛學(xué)梅,(1989.7—),女,江蘇淮安人,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書記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