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汽車維修行業管理處 余迎春
落實信用管理辦法構建維修駕培行業信用體系
南京市汽車維修行業管理處 余迎春
民無信不立,信,乃立身之本。國家,唯以信立身方能和諧;行業,唯以信立身方能共榮;企業,唯以信立身方能自強。信用是以自身的行為獲取他人信任的能力。道路運輸業是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汽車維修和駕駛培訓是道路運輸業重要組成部分,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維修駕培主體依法經營、信用狀況備受關注。維修駕培行業信用建設必將成為管理部門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內容。
1.1 信用建設是行業管理從“管理型”走向“服務型”的需要
簡政放權,其實質也是政府為了更好地服務行業和人民群眾。俗話說:“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化審批環節,依法予以企業寬松的準入環境,不是行業管理部門不作為,而是要繼續強化行業市場監管,特別是事中事后監管,引導維修駕培市場規范發展。長期以來,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對企業的監督大多停留在以罰代管的層面,開展工作阻力大,實施行業信用建設,行業監管有了新的突破口,既能夠實現行業監管有理有據,又能夠成為事前預防的有效環節,信用成果能有效的服務企業和公眾,獲得道路運輸業戶及社會公眾的認可。在維修駕培企業中開展信用評價工作,并將該工作常態化、日常化,有利于提高維修駕培行業的道德水準和信用水平,推動行業自律,營造互信互利的行業和社會氛圍,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維修駕培市場。
1.2 信用建設是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樹立企業形象的需要
根據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印發的《江蘇省道路水路運輸經營者信用管理辦法》,維修駕培行業的信用評價由“安全生產”“經營行為”“服務質量”“信息報送”等4個部分組成,信用評價結果也是證明其安全狀況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可以很好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行為的信用狀況和服務質量的高低,為企業合作伙伴提供企業誠信的證明,有助于企業獲得商業合作機會,為大眾選擇維修駕培企業提供參考,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總是受到客戶更多的青睞,有利于獲得更多的市場和客戶,從而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落實行業信用建設要求,能有效地促進企業改進不足、加強管理的動力。根據信用管理辦法,對違反安全生產法規、發生安全事故、在經營行為中的違規違法行為、維修服務不規范、有責投訴、媒體曝光等均進行記分。信用評價是在日常巡查和抽查過程中完成的,是行業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維修駕培企業在平時的經營管理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并改進不足,才能獲得更好的信用等級。
1.3 信用建設是提升從業人員信用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企業的信用水平除了企業的文化、管理制度、領導的思想意識決定外,最主要還是由行業中的從業人員工作中的信用意識和素質決定。落實信息管理辦法,能有效促進維修駕培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的提升。特別是對行業中從業人員的信用評價和建立紅黑榜,有效促進了從業人員提高自身素質,規范行業行為自覺接受監督檢查,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的服務,提高滿意度,提升社會和諧度。
維修駕培行業歷經10余年的企業信譽考核,在行業內已經初步構建誠實守信的經營行業氛圍。隨著國家和省市對交通運輸業信用建設的進一步加強,落實國家和地方關于信用建設要求,以《江蘇省道路水路運輸經營者信用管理辦法》的執行落實為契機,將信用建設作為日常行業監管和服務的日常性工作。應用網絡平臺,實時進行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的雙公開;強化以信用為核心的維修駕培市場監管體系的建設,維修駕培企業推行信用承諾制度;注重聯合執法機制,聯合環保、工商、城管等執法力量,建立聯合懲戒機制。
2.1 強化信用信息的公示和應用
加強信用信息公示,注重信用信息的應用。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雙公示”,將每周的維修企業和駕駛培訓許可、企業違規受到行政處罰的數據公示在公眾服務網,方便群眾了解企業資質,方便企業及時掌握自身的情況。利用江蘇省運政業務平臺,根據《江蘇省道路水路運輸經營者信用管理辦法》,市場稽查部門加強對企業的日常巡查,發現經營者在“安全生產”“經營行為”“服務質量”“信息報送”等方面存在違規違法行為及時進行記分。將原來的年度誠信考核轉變為日常信用記分考核,做到日常管理和事中管理,并利用運政系統實時歸集,實現查詢應用,方便社會應用。
2.2 強化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系建設
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行政管理中實行信用報告信用承諾和信用審查辦法的通知》中關于信用承諾的定義,推動信息承諾制度在行業中的應用,對于現有的企業,特別是先期獲得“A”以上信譽等級的業戶,要求以企業全稱命名,根據自身業務對社會做出誠信經營的信用承諾。并對新申請的維修駕培業戶實時信用承諾的管理常態化,申請業戶申請許可時,及時動員企業向社會進行信用承諾。實施許可的管理業務科室及時將承諾書進行歸集并上傳到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上網公示。
日常市場監管中,對維修、駕培業戶的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實施分類監管。整合有限的市場稽查力量,制定年度分類監管計劃,對不同信用等級的業戶實施不同頻次的市場巡查,特別是對于公眾投訴的在安全生產、經營行為、服務質量方面存在問題的業戶重點進行監管,加大巡查頻次,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依法進行行政處罰,并依據記分細則予以積分,對于多次違規且不整改的企業,當積分達到B級,將會被列入市場黑名單。
對于信用企業特別是連續獲得誠信企業稱號的企業,每年在3·15活動中重點進行宣傳并向市場和公眾推薦,并在“雙百雙星”“技術能手”等榮譽推薦方面,以及“政府服務市場招標”“節能減排國家專項資金”方面予以政策傾斜,通過分類監管和行業管理部門的政策引導,營造行業誠信經營的健康氛圍。
根據信用管理要求,以信用為核心的維修駕培市場監管體系的建設正在強化和推進,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行業的信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行業信用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維修駕培企業作為受信主體,成分復雜,而且不同的主體之間存在差異。雖然業內不少具有較高素質的企業十分重視自身的信用,但由于信用體系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守信還未能成為絕大多數人的自覺行為,失信懲戒機制未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導致失信成本低、獲益大,受利益驅使,不少受信主體仍然存在失信行為。這些現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整體信用水平。汽車維修和駕駛培訓行業中信息不對稱也是信用建設中主要困難之一。加強行業信用建設還必須要求進一步厘清工作思路,做好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規頂層設計,跨行業、跨部門整體推進,作為基層執法部門進一步強化信用建設的執行力。
3.1 強化行業信用法制建設,完善頂層設計
目前,我國道路運輸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支撐。現行的行業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對信用體系建設沒有做出相關規定,而質量信譽考核辦法等相關制度也僅屬于部門規范性文件,不能設定獎勵和懲罰措施。因此,目前江蘇省內實施的《江蘇省道路水路運輸經營者信用管理辦法》也只是地方規范性文件,從法律關系角度出發,無法通過對企業信用考核來嚴把市場準入和退出關。因此,應盡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增加構建信用體系的標準和要求,不斷細化具體實施細則,明確各類失信行為的處罰措施和誠信獎勵措施;應嘗試與其他部門之間實現信用體系共建互通,形成廣泛通用的信用準則,進而為社會信用系統的全面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強化信用建設企業的主體責任
信用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最終受益的是企業和人民群眾,所以歸根結底需要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企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也要看到信用建設帶來的長期效益,企業在信用建設中不斷提升運營效率,凝聚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品牌化運營,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此外,行業管理部門在制定信用考評等標準過程中,也應全面考量各項標準,避免信用考核標準與企業管理脫節,導致考核結果無法客觀地反映真實狀況。
信用建設最終要落實到人的誠實守信,并成為自覺行為。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的主體是行業內的企業及其相關從業人員,企業作為信用建設的主體,必須完善各項制度,充分激發從業人員誠實守信的積極性,提升服務質量,注重從業人員誠信教育制度建設。企業應根據行業誠信要求,制定從業人員誠信守則,并廣泛深入地進行教育培訓,推動企業信用文化建設。樹立信用為核心的價值觀,增強共識企業凝聚力。行業管理部門應該加強行業從業人員紅黑榜建設,從政策層面使從業人員一處失信,行業內處處受限。
3.3 強化信用監管和服務,提升信用建設的執行力
長期以來,部分基層的行業管理部門客觀上存在重前期許可和后期處罰,輕過程監管和服務,導致對失信行為以罰代管,不能很好地引導企業有效實現過程管理,甚至某些部門認為日常的信用評價不但費時費力,還影響其他各項指標的完成,日常信用評價時敷衍了事,導致行業信用建設執行力較弱。另外,各項信用考核標準本身也存在覆蓋不全、指標不完善、獎懲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執行力和參考價值大打折扣。對企業和從業人員信用考評的結果應用的效果也不明顯,對引導廣大群眾的消費導向和從業人員良性競爭,充分發揮市場優勝劣汰方面應用還不夠。信用建設應進一步強化信用意識,轉變工作職能,以服務促監管,從日常監管、源頭監管、監督舉報、整改措施等多個角度入手,建立全方位信用體系監管制度和操作細則,做到有規可依、執行有力。
3.4 強化信用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
目前交通運輸業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統投入精力和資金有限,導致行業誠信體系信息化程度偏低,目前信用管理是運政業務系統的子模塊,雖然具備信用管理的基本功能,但離實際應用還有差距,由于基層執法單位檢查頻次的差異,目前技術手段方面還無法形成同標準的信用建設系統,在實時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時也無法通過系統全面查詢全部企業及相關從業人員的誠信狀況。數據無法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共享和傳遞,也使得部分已建立起誠信體系數據庫的地區無法體現其應有的作用。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先進和有效的執行手段才能充分落實。因此,建立健全全國聯網、內容覆蓋廣的運輸管理信用信息系統,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是構建信用體系的有效抓手。應充分考慮日常管理、統計分析、安全監管、經營行為、質量考核等多個業務需求,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功能模塊;建立快速有效的投訴反饋渠道,利用網絡渠道大量接收社會舉報和建議信息,并及時公布工作進展和處理結果,提升社會力量參與誠信體系建設的積極性。
3.5 強化宣傳和信用信息應用,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信用體系建設所需基礎數據最主要的來源應是行業服務對象,而誠信考核結果也應是廣大消費者的重要參考。但是,現行的各項信用考核流程卻大多集中在行業內部,宣傳的廣度和力度不大,社會認知度不高,廣大消費者參與的可能性和積極性十分有限。僅依靠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自覺性依舊很難真正建立起行業誠信經營的基礎,必須在信用建設中強化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在宣傳、引導、培訓、維權等方面的充分體現信用信息的作用。
2016-12-01)